翻译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我国的外语翻译工作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阳翻译了我国的第一部译著《安般守图经》后,佛经的翻译事业开始起步,晋代已设置译场,有组织地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到了隋代,长安有了数百名翻译人员的佛经翻译中心,而且有十分细致的分工。如精通汉、梵语文和透彻理解经典教义、能解决翻译上一切疑难的译场负责人“译主”;负责把梵文译成汉语的“译语”;记录译文的“笔授”;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使之文笔流畅的“润文”和审校译文、纠错正讹的“证义”等。但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译文质量不高。直到唐代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之后,佛经翻译家玄奘才开创了融直译和意译为一体,既不损害原著本意,又便于读者了解的“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进入了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玄奘用一生时间译出了他出访印度时带回的佛经74部,共1335卷。他还是我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译成梵文的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翻译外,为了适应梵文教育的需要,隋唐还出现了专门讲述梵文音韵、解释辞义的“字书”,如《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婆罗门书》、《扶南胡书》和唐代的《悉昙字记》等。到了明代,编撰刊行了一套收录梵语、阿拉伯语等基本词汇,每个词用汉语标音的外语辞典《华夷译语》。同时,在明代还翻译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译成中文的《几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等。
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成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馆”。它培养出严复、汪风藻等一批翻译人才,还编译了一些外语辞典和外语文法书籍。
相关阅读
- 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不同?
- 我们在动物园看到了袋鼠,那么还有其他有“袋”动物吗?
- 在度假中吃到鸭子的时候,我就想:鸭子嘎嘎的叫声没有回声
- 奶奶在去墨西哥旅游的时候
- 牡蛎体内是怎样产生珍珠的?
- 为什么在海水中容易浮起来?
-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 海滩上的沙子是从哪里来的?
- 海拔高的地方,比如高山,是如何影响我们做饭的呢?
- 为什么将石子投入水中会激起一片涟漪?
- 为什么野葛会导致皮肤发痒?
- 为什么蛇没有腿也能滑行?
- 为什么给车辆加速的时候,车轮好像在倒转?
- 为什么在雨中开车的时候,雨滴会斜落在车上?
- 抬眼望去,秃鹰盘旋在原野的上空。为什么它们在动物的尸体周围盘旋呢?
- 利用北极星,你真的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 为什么夏季白天最长的一天不是最热的那天?
- 在学校做数学题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最大的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