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宰相,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是封建国家的最重要的行政官职。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

      根据史料,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的官职,都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例如管仲齐国相,蔺相如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在秦国最早设置丞相之职。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因为皇帝个人精力有限,必须借助宰相来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确定下来。

      秦代、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而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东汉时司徒等于丞相,与司空、太尉共掌政务,但实权全归尚书,尚书令主掌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无定名也无定员。隋代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为宰相。唐朝初年,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职位最高的官员同为宰相。后来,皇帝又使用其他官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增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衔,都属于宰相。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由于宰相权力很大,也多有才能,古人用“拜相”一词来说明宰相一职对国家和皇帝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