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知府”一职在中国许多朝代中都有设置。

      “知府”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其实是“知”和“府”两词结合而来。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军职,也称将军。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的时候,朝廷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长官,称做府尹。

      宋朝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两朝,府固定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等。

      在明朝,府按缴纳税粮的多少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