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由来与故事_知识百科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中国,它的诞生,对世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科举取人才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为了拢络人心,获取人才,采取了诸多方法。公元587年,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保荐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者。公元599年,隋文帝又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到了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又进一步发展。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提倡文人以赋获取功名。

      开科取士的制度在唐朝被继承和完善起来。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学士和乡贡要接受吏部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其中最为考生们热衷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帖经,进士主要考诗赋。由于诗赋的形式活泼,考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当时不少名人往往进士登第而入仕途。但进士科相对于明经科为难。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是一旦考中进士,升迁较快,易受到重用,因此在社会上较为人看重,所以考生们大量涌向进士科场。

      隋唐兴科举取人才,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此制度后来为西方社会所学习和改进,对推动西方大学制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