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文明的兴衰之谜_十万个为什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克里特文明的兴衰之谜

    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发端。同东方的古文明不同的是,东方古文明是在村社制度下的奴隶社会,有自给自足封闭的性质,而古希腊文明却是城邦式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奴隶社会。这种差别给以后这两种文明的发展和结局带来很大的不同。

    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然后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公元前1700~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发展到它的全盛时期,不久突然衰退,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的迈锡尼。

    公元前3000~前2000年分布于爱琴海地区的是青铜器时代文化。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荷》等传说的启示下,成功地发掘小亚细亚西北部古城特洛伊及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太林斯等遗迹,使长期湮没的爱琴文化重现于世。20世纪初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发掘克里特岛古城诺萨斯、得米诺斯王宫等重要遗址,大大充实了此项文化的内容。

    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约始于公元前6000年,以后发展较平稳,居民多居住洞穴中。公元前2500年后,铜器、青铜器逐渐增多,匕首的制造占很大比重。冶金术大概由小亚细亚和基克拉迪斯群岛传来。石瓶、印章、黄金饰物的制作引人注目。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化。从大量的私人印章、豪华的金银首饰和东克里特发现的大型L形建筑来看,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已有相当发展。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熏陶,也有受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国家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地区容易发生地震,由于天灾人祸,各地王宫多遭到过破坏和重建。

    学者们根据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公元前2000~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公元前1700~公元前1450或公元前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公元前1450或公元前1380~前1100年)。

    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

    克里特岛林木茂密,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除粮食外,橄榄油和葡萄酒也是出产的大宗物品,王宫皆特置储藏室以巨瓮存储油和酒,往往库房连接成行,瓮缸数以千百计。可见油、酒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还有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它的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着称,铜器和金银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皆相当精美。陶器尤为杰出。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爱,彩绘优雅,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克里特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商船来往于地中海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成为各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设置厚墙高垒,与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视城防建筑完全异趣。克里特以其农工产品在地中海各地广做贸易,和埃及的联系尤为密切,所用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级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

    在古王宫时期,埃及王国第十二王朝的文物曾流传于克里特,埃及的影响亦广泛见于爱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业和海运的发达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兴旺,这是和日后的希腊文明共有的特色。但克里特一开始便以王宫为政治中心,统一后王权更为加强,王宫建筑越来越富丽豪华,表明它的城市是王朝统治的中心。这是它和日后希腊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国家的一个最大的差别。

    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亚的米利都,西北及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达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埃及第十八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画表现克里特使节奉献方物,题词称“海中诸岛及克夫提乌大君和平抵达”,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商业交往更趋频繁。海外商业的发达和海军的强大使米诺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权,被日后的希腊人传为美谈。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说他“是一个征服了许多土地并且在战争中经常取得胜利的国王”。修昔底德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米诺斯海上霸权的意义就在于它控制了东部地中海的海运贸易网,它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环形带。这些地区和更远的欧洲内陆作为待发展地区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当时最富裕的埃及进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环形带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各方海运皆受其节制,从而使它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

    克里特首都克诺索斯当时已有8万人口,加上海港,当在10万以上,足可称为地中海上的最大城市。它的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这里不仅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为宫中有众多的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收税款的机关。实际上,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

    新王宫时期,此宫曾多次遭到破坏(可能和地震有关),但每次破坏后都修造得更为宏伟富丽。最后落成的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但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誉之为“迷宫”。

    现在王宫遗址已得到充分发掘和部分复原,其建筑总体呈长方形,按米诺斯宫室的通例,四周不设围墙望楼,全宫以长方形中央庭院为中心(长60米、宽30米),倚山而建,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庭院以西楼房有两三层,以东楼房则有四五层。从东麓远望王宫,但见层楼高耸,门窗敞廊参差罗列,其景观为古代王宫所罕见。庭院西面楼房主要用于办公集会、祭祀和库存财物,东面楼房则是寝宫、客厅、学校与作坊。各层各处都有楼梯相连,尤以庭院东面的中央大楼梯最为宏伟,它由天井取光,三面构成柱廊,梯道宽阔,彩绘艳丽,被誉为王宫建筑最杰出的纪念物。其旁之双斧大厅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风,显示米诺斯建筑的灵巧。厅旁的王后寝宫则是一套典型的米诺斯豪华住房,内壁绘有海豚戏水的壁画,优美雅致,相连小间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古代是独一无二的。王宫各处的壁画也是古代艺术的上乘之作,显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灵巧秀逸的特色,和东方各国的威严沉重有别。

    由于克里特的线形文字犹未释读成功,我们对其政治历史和社会结构知之不多,但可肯定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和日后的希腊人不是同一种族。此外,米诺斯王朝统治者无疑奴役了大量奴隶和农民,与古代东方各国相似。近年还发现克里特保留着以人作牺牲祭神的习俗,反映其社会的奴隶制实质。

    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从此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