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里特的文明留给人们怎样的谜团_十万个为什么
神奇的克里特的文明留给人们怎样的谜团
与米诺斯结缘的考古学家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记载了一段对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的描绘:“在远处深蓝色的大海上,有一座名叫克里特的岛屿,它被波浪不断地冲刷着,是一片丰饶、可爱的沃土,它有着稠密的人口,还有90座城镇……”
实际上,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国王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经常出现,但是过去的记载将克里特岛描述得似乎无关紧要,以至于后来的学者们都认为这个岛国纯粹只是一个神话的诞生之地。人们都在怀疑克里特岛到底是不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对克里特岛进行勘查的时候。
伊文思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古钱币,并热衷于收集文物。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从哈罗公学毕业以后,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后来又到德国的戈廷根大学读书,他的学术修养极为深厚,且才华横溢,很早就享有盛誉。
1883年的春、夏两季,伊文思带着妻子到希腊游历,专程到享誉欧洲的考古学家谢里曼家里拜访他。伊文思对谢里曼从坑墓中挖掘出来的迈锡尼宝石、装饰品和武器等艳羡不已,尤其是那些带有图案的印章,更是令他着迷。在把玩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这些印章上的符号和图案并不是出自希腊大陆本土,有些符号看起来就像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图案则大都是海洋生物。这些符号和图案似乎不像是迈锡尼文化或希腊文化中所能见到的那种。伊文思以前曾听一些学者指出,迈锡尼出土文物有一些设计和其他特征与典型的“迈锡尼风格”格格不入。那些学者似乎在暗示,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的遗迹,该文化对迈锡尼人有过重大影响。面对着这些神秘印章,伊文思由此推测,这些迈锡尼器物出现的年代应该是在荷马时代之前,因为它们的风格既不是希腊式的,更不是埃及式或东方式的。伊文思又进一步推测,爱琴海一带肯定存在过某种古老的文化,而这种古老文化正是迈锡尼文明的孕育者。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伊文思又从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建筑遗迹中找到了更多这样的印章,并且得知这些印章是从克里特岛传过来的。他清楚地知道,传说中的克诺索斯城遗址就在克里特岛北海岸的克菲那,米诺斯的王宫就在那里。
1877年,有一个驻克里特岛的西班牙领事听说克诺索斯城就在克菲那,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请人在这里挖了五个大坑来寻找它,结果真的挖出了一座60米长、45米宽的地下城。但是,这次发掘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最终不了了之。
伊文思于1893年第一次来到克里特岛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克里特岛本地一位名叫米诺斯的绅士也在寻找克诺索斯。这次的发掘收获颇丰,挖掘出了壕沟、宽大牢固的城墙及大量的石坛、石罐。遗憾的是,这次挖掘在中途就停止了,克里特岛仍然沉睡于地下。
而在更早的时候,谢里曼在研究挖掘出来的迈锡尼文物时,也一直想要去考察克里特岛,他曾多次动身去克里特岛的挖掘地,但都没有成功。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前往克里特岛的事。
命运似乎早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伊文思和米诺斯文明的缘分,前人的努力为他的成功做了奠基石,他更是得到了谢里曼所没有的幸运:谢里曼活着的时候始终没能获准发掘克里特岛,因为那时候克里特还被土耳其控制着;但克里特在1899年不再受土耳其统治,而是由希腊来管辖,于是伊文思很容易地就申请到了发掘克里特的许可。
伊文思在1900年3月份从雅典来到了克里特岛,他得到“克里特考察基金会”的帮助,获得了一笔丰厚的资金,得到了渴望多年的发掘机会。这个时候的他已经48岁了,心爱的妻子也已去世很久,他对人世了无牵挂,于是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发掘克里特岛的工作之中。
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发掘可以说是战果辉煌:他在第一天就挖出了一些城墙和艺术品,第二天他又挖出了一面有图画的墙和一些带有图案的石膏,从那些已经褪色的图案中依稀能辨认出一些痕迹。这座废墟并不是很深,差不多每挖一下都能挖到宝贝,没过多久,挖出的文物就像山一样高了。
在这些挖出来的文物中,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雕刻印石、精巧的花瓶、和真人一样高的陶罐,还有百来个泥版。泥版上刻有文字,这种未知的文字是由直线构成的,伊文思将其命名为“线性文字A”和“线性文字B”,其中“线性文字B”在迈锡尼的出土文物中也曾出现过。
伊文思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一种世人从未了解到的古老文明,他在自己的书里这样说:“这是一种异常少见的现象,与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它的鼎盛时期大概出现在迈锡尼文明以前的时代。”
伊文思的这一发现让世界都为之震惊。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报》在报道中说:“伊文思对克诺索斯的发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他即便是没有超过谢里曼的发现,但是也绝不逊色。”
伊文思发现的这个不为人知的文明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取自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的名字。他们兴奋而又激动地涌入克里特岛,并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新的挖掘,从而使米诺斯文明这个复杂而有力的形象大大地丰富起来。
欧洲文明的先行者
古希腊人因为爱琴文明而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民族。德国人曾这样说:“虽然在我们看来,当时的希腊人与野蛮人无异,但事实上希腊人正是我们的祖先,而我们的精神则传自苏格拉底。”克里特岛是希腊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而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正是克里特文明。
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克里特岛生活了,据伊文思推测,人类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时间为公元前8000年。但最新的研究结果称,这个时间应该是公元前6000年。这期间,克里特人在山洞或小村落里繁衍生息,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好多处村落遗址和遗迹,以及如石斧、石刀等工具,这正是这一时期的克里特人遗留下来的。
现有的考古资料告诉我们,最早在克里特安家的居民是从岛外其他地方来的,他们来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石器磨制技术和制陶技术。但人们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他们到底来自哪里。一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分析,最早的居民很可能来自小亚细亚西南部和叙利亚地区。在这两个地区,人们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它们与克里特同时代的遗物十分相似。还有学者认为,在克里特发掘出的双头斧、鸽子等器物,和北部非洲文明尤其是埃及文明有惊人一致的地方,可能曾有埃及的避难者来过这里。
总之,无论克里特岛的第一批居民是从哪里来的,这里的人口一直在不断增多,人们聚集在一些比较大的地方开始了生活。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开始萌芽,它的黄金时代出现在米诺斯王在位的时期,于是人们常常把克里特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初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市镇和部落,如法莱卡斯折、普塞拉摩克洛斯、吉尔尼亚等,多在沿海地区。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克里特岛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匠人阶层。除了金银饰品的制作技术仍然落后外,制作陶器、木器,建筑房屋及压榨葡萄汁等许多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外,贫富差距已相当明显。
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克里特的“旧王宫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奴隶制国家。克诺索斯、马里亚和菲斯托斯等许多地区都建起了大型的王宫建筑。这些建筑均有着牢不可破的城墙,为的是抵御其他国家的侵略,因为那时候克里特岛并没有统一,岛上战火频繁。从已发掘出的旧王宫遗址来看,克诺索斯王宫是规模最大的王宫建筑,可能当时它是岛上最强大的王国。
“线性文字A”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它是一种线形音节文字,从象形文字脱胎而来。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共发掘出220件“线性文字A”泥版,但是这些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无人能解。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学者们能够解释“线性文字A”的含义,那么米诺斯文明的许多未解之谜也许将迎刃而解。
公元前1700年,“旧王宫时期”结束。这时,一场大地震将岛上所有的宫殿变成了废墟。地震之后,米诺斯人又重新建造了宫殿,于是“新王宫时期”开始了。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700年开始,到公元前1470年左右结束,是米诺斯文明在政治、经济、艺术等各方面的鼎盛时期。
有关米诺斯统治者的情况人们知道得并不多,他究竟是某一个具体的国王还是代表了一个朝代所有的统治者,学者们至今也没有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米诺斯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它有着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正是孕育辉煌的米诺斯文明的前提条件。
考古学家们在岛上发现了许多宫殿、城镇和村落,它们是米诺斯人居住的地方,由此可知,那时候克里特岛已经有了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据推测,那时候克诺索斯的人口大约是8万,而米诺斯王宫是规模最大的宫殿。
考古学家发现,米诺斯的工艺品分布在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但在米诺斯遗址中,还有许多西亚、北非地区的金属工艺品。这表明,米诺斯文明的影响范围已波及克里特岛以外的地区。海上贸易的日益繁荣,使得希腊大陆、埃及、西亚甚至两河流域等地区都与它往来频繁。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大陆南部伯罗奔尼撒的沿海地区都变成了它的领土。而此时,米诺斯王就坐在雄伟的克诺索斯王宫里统治着他的每一寸土地。
米诺斯人擅长航海,他们拥有许多效率极高的船队。他们的每条大船都有30米长,可以很轻松地横渡地中海。除了这些船队,米诺斯还成立了一支保证海上运输安全的舰队,这支舰队在地中海地区称得上是所向无敌。这说明,米诺斯的工匠们那时已经有能力制造远航船和龙骨战船,这一点从发掘出的港口和造船厂的遗址也可以看出。这是对古代造船技术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并由希腊人传承了下来,这使得希腊在古典时代出现了繁荣的海上活动。
古希腊神话传说里就有关于米诺斯的无敌舰队的故事。故事中说,米诺斯曾一度将爱琴海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甚至也包括了雅典。从米诺斯的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中也能看出这种盛况。米诺斯的许多艺术品上都有海洋生物图案,揭示出米诺斯人与海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时期的米诺斯在历史上被称作“米诺斯霸国”,它的雄厚实力完全可以与同时代的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相抗衡。埃及陵墓的墙壁上画有米诺斯国大使的画像。这些大使神情高傲,不是来向统治者进贡,而是以国王送礼特使的身份来的,可以在埃及和亚述帝国的宫廷里骄傲地进进出出。
除了海上贸易发达以外,米诺斯王国的工农业和商业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制作陶器为例,米诺斯的工匠们不仅能制作罐、钵、杯、碗、瓶等一系列器型,还能制作外壳相当薄的“蛋壳陶”。另外,他们还发明了轮制法来制作彩陶。在暗青色的底色上画上白色花草图案和海洋生物图案,其中间杂着红色、黄色和褐色的花纹及斑点,有的还画有立体的彩塑花朵,美观优雅,被誉为“古代世界最精致的彩陶”。商业方面,米诺斯主要出口一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如橄榄油、葡萄酒、木材、羊绒、陶器、珠宝、刀具等。
米诺斯文明精湛的壁画艺术是最令人赞叹的。在往墙壁上画图案时,趁颜料还没干的时候涂上去,这样可以使色彩渗进墙壁,而且经久不褪,看上去总是像刚画上去的一样。壁画的题材也多种多样,有以花草和海洋生物为主的装饰性壁画,也有反映宫廷生活的壁画。从反映宫廷生活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尽情地庆祝节日,观看娱乐表演,热衷于斗牛和体育活动;女人们穿着类似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穿紧身胸衣和有荷叶边的大裙子……这些壁画充满了生命力和现代生活情趣,表现了这一时期米诺斯富裕、闲适、文明的社会生活形态。
从这些丰富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克里特岛是一个璀璨辉煌的文化中心,它和古希腊、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却没有那种东方帝国的庄严沉闷的气息。米诺斯艺术是活泼的、明朗的,它雅致飘逸,有着让人十分喜爱的世俗性和享乐性。虽然它和希腊文明没有什么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它却是希腊文明的先导,并且为整个西方文明的走向起到了指示性作用。
迷宫、活祭与消亡之谜
克里特岛文明遗址的发掘在世界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使欧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整整1000年。但是,米诺斯文明具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就像一座神秘莫测的迷宫,引人无限遐想……
“迷宫”之谜
在所有的未解之谜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这座豪华“迷宫”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它仅仅是克诺索斯的王宫而已,但德国学者沃德利克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972年,他在自己的一本着作里具体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从王官的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一片开阔的空地上,很容易受到敌人的围攻,不易防守;其次,要从其他地方引来水源作为居民的生活用水;再次,那些国王的专用宫室,既潮湿又阴暗,而米诺斯王族是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民族,他们不可能选择这样的环境来生活;最后,既然是王宫,就应该会有厨房、马厩等有特定用途的房子,但这里却没有,真不知道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是怎样准备食物和出行的。
沃德利克说,这个建筑应该是帝王或贵族的陵墓,而绝不是王宫。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那些挖出来的大陶罐是用来储存粮食、食油或酒的器皿,沃德利克则认为是用来放尸体的葬具,里面盛满蜜糖以防止尸体腐烂。他还说,壁画反映的内容是人死后灵魂已进入来世,上面所画的一些物品正是死者在冥界所需要的东西,而王宫中那些设计复杂精巧的管道也是一些防腐设施。沃德利克的这些观点与多数考古学家完全不同,他所阐释的景象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近百年的考古历史中从未挖出过陵墓之类的遗址,这一点又让人十分不解。
令人不解的还有米诺斯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考古学家们发现,米诺斯的很多壁画和雕塑上都有女神或女祭司的画像,于是推测说女神就是米诺斯人的上帝,而女人是宗教礼仪中的主角。女人们手里常握着毒蛇或双头斧来进行宗教活动,这种双头斧在米诺斯的壁画和雕塑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器物。另外,米诺斯人的宗教信仰好像跟牛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在王宫里发现了一些和牛相关的东西,如壁画《斗牛》,还有牛头形酒杯、公牛雕塑、有牛角图案的门和坛罐等。人们不禁要问,牛在米诺斯人的宗教信仰中到底有什么深意?他们为什么要把手握毒蛇的女人当做女神?他们所信奉的和敬畏的又是什么呢?
活祭之谜
在人们的印象中,米诺斯民族是一个文化教养良好并且崇尚和平的民族,但是新的考古发现却让人们感觉到,米诺斯的宗教可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使得米诺斯民族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1979年,考古学家在一座房子里发现了四具尸体,其中三具已经完全碎掉了,应该是大地震造成的。完好无损的那具是一个18岁的男子,周身被绳子捆绑着,身上放着礼仪刀具,像是在做某种献祭仪式。
又过了四年,考古学家彼得`沃伦在克诺索斯西北的一个地下室里又挖出了304块人骨。经专家鉴定,这些散落的人骨来自两个健康的孩子,一个8岁,一个11岁,他们作为宗教祭礼,被人用刀子将身上的肉从骨头上剔了下来。在邻近的一间屋子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容器,里面装有贝壳、儿童的指骨、一块有刀痕的椎骨,此外还有一堆烧焦的泥土。其中的骨头可能是有人在饱餐一顿后留下的。沃伦认为,容器里的这些东西也许只是象征性的祭品,而真正的祭品却是那两个少年,膜拜者们在供奉了女神之后将这两个少年吃掉了。
这种发现令人十分恐怖,用人做祭品并且会吃人的米诺斯人,与古希腊神话中以童男童女为食物的怪物米诺陶如出一辙。这一发现更加强了一部分学者的观点:希腊神话如实反映了古时候的社会风尚,不管那些事件是合乎情理的还是扭曲的,一律照实记载。如此说来,难道食人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吗?这种怀疑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米诺斯文明。
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米诺斯王国在鼎盛时期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场灾难几乎摧毁了克里特岛上所有的城市。灾难过后没多久,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海上王国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人们纷纷猜测到底是什么摧毁了米诺斯文明,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结果。
文明消亡之谜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米诺斯王国对西西里的征伐造成了自身的毁灭。据说米诺斯为了寻找德达鲁斯,不远万里来到西西里,不幸却被西西里公主烫死在了浴缸里。米诺斯王国从此失去了统治者,于是很快就湮没无闻了。
而伊文思的观点则认为,是地震造成了米诺斯文明的毁灭。1926年,克里特岛曾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关于这次地震,伊文思在书中这样描述道:“一阵闷雷一样的轰隆声从地底下传了出来,又像是一头被蒙住的公牛在愤怒地吼叫。”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其他岛屿经常会发生地震灾害,所以伊文思认为是地震结束了辉煌的米诺斯文明。
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考古学家们找到了更多的自然灾害证据。有考古学家称,是桑托林火山的爆发毁灭了米诺斯文明。桑托林火山距克里特岛约有130千米,在古代曾有过一次激烈的爆发。这次火山爆发给克里特岛带来了灾难性的尘埃雨,使岛上的农业和畜牧业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火山爆发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不仅摧毁了沿海的城市,更使克里特人引以为傲的船队毁于一旦。很快,克里特岛就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桑托林火山大约是在公元前1645年爆发的,尽管十分猛烈,但似乎并没有达到毁灭克里特岛的程度。
考古学家们更愿意相信,米诺斯文明的毁灭是人为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自然灾害。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是人类自身的暴行造成了米诺斯文明的消亡,是越海而来的异族人入侵克里特岛并毁灭了它。但这些异族人是谁呢?
大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异族人就是来自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迈锡尼人强悍尚武,他们在公元前1470~前1380年入侵克里特岛并取得了统治地位,之后用“线性文字B”取代了“线性文字A”。
但这种说法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虽然迈锡尼人精明强悍,但要战胜强大的米诺斯王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人们猜测,米诺斯文明的毁灭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不管怎么说,这个在历史上称霸一时的海上王国终究还是消失了,但它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并没有消失。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吸取了米诺斯文明的精华部分,成了爱琴海上新的文明中心,揭开了欧洲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