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在黄沙中的库施文明是怎样的_十万个为什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09 属于: 知识百科
  • 掩埋在黄沙中的库施文明是怎样的

    库施人的兴起

    非洲大陆东北部的一些地方,现在已被茫茫无边的努比亚沙漠吞噬,可在古代,这里是努比亚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远在公元前6000年,在广阔的努比亚地区,就已有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存在,包括狩猎、畜牧、捕和原始农业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努比亚地区成为远东、近东和地中海欧洲文化的结合处之一:向东,他们同阿拉伯人往来频繁;往南,他们同非洲其他民族相互交往;向北,他们与古埃及人和地中海人交往密切。据记载,从埃及第二王朝时期起,努比亚与埃及就有了频繁的联系,在埃及的影响下,努比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逐步发展起来。

    约公元前2000年,努比亚人定都于凯尔迈,在努比亚地区南部,即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形成历史上首个黑人国家。因史料匮乏,人们并不很清楚这个国家早期政治的详细情况。只知道古埃及人把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南至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交汇处的地带称为“库施”,库施文明就由此产生。

    库施王国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纳帕塔以前的早期阶段(公元前2000—前760)、纳帕塔时期(公元前760—前530)、麦罗埃时期(公元前530—公元350)。

    因为早期阶段的库施王国始终是古埃及的主要扩张对象,所以两国的往来总是与战争和掠夺相伴。当古埃及进入混乱的第二中间期(指国家分裂期)时,此时强盛的库施王国趁机开辟疆土,向北吞并埃及南部地区,攻占埃及的军事重地,掠夺了很多埃及财物,并把它们带回凯尔迈。

    从公元前4000年晚期开始,凯尔迈开始不断发展,到公元前16世纪初,已达到全面强盛,成为一个面积达1公顷的城镇,居民约2000人,有祭司、官吏、商人、工匠和农夫等。

    公元前16世纪末,退居底比斯的埃及法老卷土重来,发动了一场收复埃及失地的战争。大军来到凯尔迈后,把整个城镇烧得片甲不留,大范围的焚烧和破坏痕迹至今依然可见,这个繁荣富庶的商贸中心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西戴富法神殿也遭到了破坏。

    其后,古埃及统治库施达数世纪之久。其间,大批埃及军人、祭司、书吏和工匠南下,埃及文明对库施文明的直接影响达到最高峰。库施王国的上流社会完全被埃及文化所同化,在衣着服饰、宗教信仰以及殡葬礼仪等方面,都全面埃及化。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始终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埃及约在公元前1085年进入第三中间期(指国家分裂期),对库施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库施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开始向外开拓疆土。

    库施王国于公元前760年成为一个统一大国,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罗河第六瀑布间的广大区域都是它的疆域,首都纳帕塔位于第三瀑布与第四瀑布之间。考古学者们根据遗址中的上千块残碑碑文,考证出67位国王,其中开国国王是卡施塔。

    公元前740年前后,库施国王皮安基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绝好的战机攻占埃及,建立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即埃及历史上着名的黑人王朝。皮安基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在一块凯旋碑上刻写了自己的显赫战功,并把它竖立在纳帕塔的阿蒙大神庙内。

    库施国王沙巴卡(公元前716—前695)在皮安基后再次向北进攻,俘虏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第二个法老博科里斯。沙巴卡可能定都于开罗附近的孟菲斯,并采用传统的埃及法老称号。他在底比斯建造了很多宗教建筑,以祭奠出生于此地的王朝保护神——阿蒙神。库施王国此时进入鼎盛时期,连强盛的亚述帝国都希望同它建立友好关系。沙巴卡死后葬在博尔戈尔山金字塔内。

    公元前691年,骁勇善战的塔哈卡成为法老,他率军北征,打败了亚述帝国,扬名于西亚、北非,并被载入犹太人的《圣经》。库施王国的疆域也继续向南扩张,直到今散纳尔,成为古代世界的强国之一,首都也从纳帕塔迁到了上埃及的锡布兹(今卢克索)。公元前654年,亚述人又大举进攻埃及,打败库施军队并攻占底比斯城,塔哈卡侥幸逃走。之后,塔哈卡撤回努比亚,在那里执掌政权,直至死亡。他的侄子坦威塔尼继位后,也曾试图把埃及夺回,但最终失败了,只得继续向南撤退,抱恨而终。库施人建立的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只延续了80多年。

    公元前593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国王萨美提克二世派出一支强大的远征军,侵入库施,库施大败,首都纳帕塔的宫殿和神庙等都被夷为平地,财物也被洗劫殆尽。库施统治者不得不继续往南方撤退,把首都迁往南部要镇麦罗埃(今喀土穆北)。库施王国的纳帕塔时期于公元前530年宣告结束。

    独立发展的麦罗埃时期

    公元前593年,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二世派远征军入侵库施,攻进纳帕塔,将宫殿、庙宇等摧毁殆尽。公元前590年,库施人从纳帕塔迁都到尼罗河第五瀑布和第六瀑布间的麦罗埃,即今喀土穆北,后被称为麦罗埃王国,即今天的苏丹,并在那里生活了900余年。这次迁都一为躲避埃及侵略,二是鉴于麦罗埃的经济优势和地理位置:用水方面,麦罗埃处于河谷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有天然降水,在纳帕塔则全部依靠水利工程供水;矿藏方面,麦罗埃附近山区植被繁茂,有大储量的铁矿和金矿,可促进冶金业的发展;地理位置方面,麦罗埃不仅在水陆交通枢纽处,还远离埃及和其他强国,可免遭侵略,集中精力发展工商业等。

    其实,麦罗埃早在纳帕塔时期就已是库施南部的重要城市,是定都的优选之地。也正是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库施王国虽抵抗不住强大的埃及,但它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主权,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上了真正的独立发展之路。

    公元前5世纪,麦罗埃文和埃及文已有很大差异,这可从很多石碑碑文中体现出来。公元前2世纪,库施碑文——麦罗埃文,已完全是一种新文字。麦罗埃文的23个符号,分别代表着元音、辅音和音节,并由另一种符号将字隔开。据研究,这套字母借鉴了古埃及的一些字母符号演变而成,但意思不同,读写顺序也不同。经过50多年的研究,现代学者仍无法破译它的语法和词汇,不能通过这些文字资料对麦罗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更进一步地研究,只能从现存遗迹和出土文物中寻找线索。

    麦罗埃城区的面积很大,主要由位于河岸西部的居住区和东部的墓地区两部分组成。城西端最明显的遗址“王城”,是一座用石头围成的呈不规则长方形的王家圈地,东西180米、南北370米(西墙)和300米(东墙),宫殿、寺庙和普通住宅分布其中。还有一座也许是王室大浴池的大储水池,配有巧妙设计的水道系统。

    麦罗埃时期,库施人崇拜的神灵有埃及的阿蒙神、埃西里斯、荷拉斯、托特、阿兰斯努菲斯、萨蒂斯等,以及本土的战神和麦罗埃神。战神“阿潘德麦克”,狮首人身,供奉他的神庙被称为狮庙。麦罗埃神名为“塞比尤耶迈克”,意即造物主。

    麦罗埃的阿蒙神庙建筑得极其精美,沿着一条中轴线建造了大厅、庭院、内室、礼拜堂等,以及便于宗教活动的长廊。狮庙建筑就比较简单素朴,一般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两间大厅组成;一是一间大厅和庙前一个塔门护卫。现已查清的46处狮庙,大多位于库施南部地区。

    麦罗埃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发展,特别是冶铁业和采金业都有了很大进步。着名学者奎林于1946年根据开采金矿的遗址考察出,库施当时拥有高达160万千克的黄金产量。黄金是库施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

    在麦罗埃周围,考古学家发掘出大范围的冶铁遗迹,当时不计其数的炼铁炉渣至今仍能在今喀土穆至瓦迪哈勒法的铁路沿线一带看到。炼铁熔炉、锻造铁器的模具和铁制工具的出土,都说明库施的铁矿开采、冶铁技术和铁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先进。英国学者赛斯1911年说过,麦罗埃是“非洲的伯明翰”,是当时地中海沿岸以南,非洲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当时的库施各地区不仅普遍使用铁制品,还销往南方大湖地区和西方乍得湖附近地区。

    铁器的普遍使用加速了库施农业和手工业的前进步伐。麦罗埃附近错落有致的沟渠和蓄水池遗址,说明当时的水利灌溉系统已相当健全,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麦罗埃人种植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棉花也开始广泛种植,并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其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很多学者认为,此时的埃及还没有种植棉花,库施是尼罗河流域棉花的发祥地。

    麦罗埃遗址里还出土了多种手工业品,由此来看,当时或许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工匠阶层,有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制革匠、金银珠宝匠、陶工、织布工等。

    公元1世纪左右,麦罗埃王国愈加繁荣富强,这在某种意义上归功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处于尼罗河水路贸易通道与陆路贸易通道的枢纽地带,此段尼罗河十分适合船舶航行,能远至苏丹,直达南方的苏德沼泽,商人和旅行者赶着、驴和马,以及公元前1世纪出现的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从麦罗埃向四周延伸,穿越沙漠和草原,深入非洲内陆,再到阿比西尼亚高地和红海,或沿尼罗河顺流而下,直达埃及。

    此时的麦罗埃已成为尼罗河、红海、印度洋和乍得湖等地区的商品交易中心。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麦罗埃把非洲的黄金、象牙、香料、皮毛、乌木等商品,销往埃及、希腊、罗马、西亚等国和地区,同时又通过麦罗埃把上述地区的陶器、铜器、金银器等销往非洲中心地带。在麦罗埃遗址中,不仅出土了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陶器和公元1世纪的罗马银器及镀金酒杯,还有大量的古埃及、古罗马的钱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麦罗埃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中国铜鼎。

    麦罗埃在那个时代声名远扬,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描述成一个遥远的大都市。古希腊地理学家与史学家斯特拉博是这样描述的,麦罗埃王宫有一个长满果树的花园,市民知书达理,住在砖房或“劈开的棕榈树搭建的房屋”里。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听说,麦罗埃的财富不计其数,拥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死后都埋葬在水晶棺材里,甚至囚犯的脚镣都是黄金做的。当然,这些有关麦罗埃的传说,大多无真凭实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麦罗埃的富有。

    库施文明的衰微与失落

    1~2世纪是麦罗埃王国历史上的鼎盛期。其实,王国衰微的迹象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约公元前30年,罗马人占领埃及,埃及人民不断发动暴动,反抗罗马的统治。库施王后阿玛尼雷纳斯乘机带领军队突袭驻扎在埃及南部边境的罗马军队,并很快攻占了军事重地锡伊乃、厄勒藩廷和菲莱。罗马驻埃及行政长官得知后,立即率大军前往南部支援,与库施军在今阿斯旺一带激战数日。

    最后,库施兵败,罗马军队趁机侵入库施,占领纳帕塔。可是,由于罗马军远离埃及,作战难度很大,没有力量消灭库施,加上库施人英勇反抗,公元前21年双方签订和约。库施把北部一小部分领土割让给罗马,罗马军队才撤回埃及。此后,麦罗埃几乎中断了和埃及的联系,库施经济实力虽强大,但国防实力已开始变得薄弱。

    公元1世纪,长期放牧大量牲畜导致尼罗河两岸水土流失严重,麦罗埃南面水草丰美的牧场遭到破坏,加上灌木丛和树木同样遭到毁坏,以致土壤开始沙漠化,麦罗埃王国由此走向衰落。

    罗马人于公元200年后开始通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运输货物,以加强和东方市场的贸易往来,放弃了由麦罗埃控制的艰险沙漠之路,这使麦罗埃丧失了商贸中心地位,麦罗埃变得越来越贫困。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麦罗埃历代国王的金字塔墓葬变化中窥见一斑。

    麦罗埃的国王和王后们,在城外的两条沙脊上建造了几十座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的是,其侧面是陡峭的斜坡,塔前附设祠堂,内部装饰有浮雕和题字。

    金字塔的间距也很近,与博尔戈尔山的金字塔类似,大概由于沙脊顶部有限的面积所致。由于建在地势起伏的沙脊顶部,各座塔的高度也都不同,在10~20米间,最高的超过30米,最低的只留下几米高的残基,形成一种高低错落的布局。

    考古学家欣克尔指出,这些金字塔并没有直接建到顶部,可能在离塔顶几米处就中止施工了,最后把一块大圆石头吊上去置于塔顶,整个塔就算完工了。他解释说,砂岩巨石是用固定在塔顶的一种直上直下的吊车一块块吊上去的,使塔在最后几米处不能完工,因而造成麦罗埃金字塔塔基比埃及的小,而塔身又非常陡。

    很多麦罗埃金字塔前保留了祠堂,但完好的非常少,有的只剩下一圈墙基。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它们表层风化十分严重,难觅原貌。有些地方已坍塌,但还能辨认出所刻的很多是墓主的形象,在一些祠堂的残基上尚能看到铭文或题记。据此,考古学家获得许多国王的姓名,还获知某些国王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这为了解麦罗埃王国统治者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字史料。如纳塔卡马尼国王与阿玛尼托王后统治麦罗埃时,两人很可能对修复旧神庙与建造新神庙非常热衷,很多碑铭题字中都同时出现了两人的姓名。据此可知,阿玛尼托王后并非附庸于国王,自己也执掌大权,和国王联合执政。从其他王后的金字塔和一些雕像及建筑上有关她们的题字记载可知,她们也都采用了联合执政的统治形式,使麦罗埃逐步走向繁荣。

    3~4世纪的墓葬发掘显示出此时的麦埃罗国王们已失去建造大型神庙的能力,他们的金字塔也越变越小,越来越不牢固,外国进口的奢侈品也从墓室随葬品中消失了。这些都表明麦罗埃已走过它的黄金时代。

    当库施衰落之时,兴起于东方的阿克苏姆王国达到了鼎盛期,阿克苏姆国王艾伊扎尼斯在350年率军侵入库施,将麦罗埃城夷为平地,库施统治者不得不逃往西方的乍得湖地区。

    这样,一个统一的繁荣强盛的库施王国被彻底摧毁了,麦罗埃人也好像全部灭亡了,他们所创造的璀璨文化、雄伟建筑、宗教和政治传统也随之烟消云散。但在历史的花园中,库施王国已成为非洲古代文明史中永不凋谢的一朵花,留给世人永久的追思和缅怀。

    “圣山”博尔戈尔和纳帕塔遗址

    博尔戈尔山,是座100多米高的砂岩孤山,屹立在尼罗河畔喀土穆城往北约200英里(约322千米)的沙漠中。它被公元前15世纪征服过努比亚的埃及人称为“纯山”。它还是努比亚人心目中的圣山,从古时候起就和宗教密切相关,当地人现在仍把位于这里的神殿群作为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考古发现,曾经有大量王宫、神庙和其他建筑建在博尔戈尔山前,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作为库施王国北部都城和宗教中心的纳帕塔遗址,库施王国早期和纳帕塔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也比较清楚地显现出来。

    库施人认为主宰太阳、造物和王权的阿蒙神就住在博尔戈尔山上,因此在这里修建了两座阿蒙神殿。一座破败的神庙门前,矗立着两根顶部雕有神像的巨大石柱。庙内浮雕上描绘了塔哈卡国王向阿蒙神和他的妻子敬献贡品的场景。

    埃及的象形文字也被库施人使用过。已出土的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的许多石碑,碑文就是埃及象形文字。库施也继承了埃及的建筑风格和雕塑技术,塔哈卡的花冈岩雕像体现出浓郁的埃及雕像风格和特点,庄严、坚定、强而精致。

    库施国王也建造了很多金字塔,并把王室成员的尸体做成木乃伊,放入由黄金、黑yào岩和雪花石膏装饰的棺材中。库施国王们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在博尔戈尔山周围建造了20多座金字塔,全用砂岩建造,以沙子和碎石填充。它们和埃及金字塔比起来显得矮小而且间距很近,其实最高的也有数十米。

    库施人的传统殡葬习俗并未受埃及的影响而被完全代替。值得一提的是,库施国王还会厚葬死后的战马。考古学家在距离库鲁皇陵183米处发掘了24个战马墓,马匹全都挺直身体站在墓中,身披的珠网上面还饰有彩陶护身符、贝壳、银器、铜器乃至银轭。据墓内铭文记载,它们都是第二十五王朝法老的战马。

    博尔戈尔山旁那个奇形怪状、极其险峻的山峰最令人疑惑。一些研究者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认为,这个孤峰其实是一座历经沧桑、硕大无朋的雕像,它的头上还戴有一顶高大的上埃及球形王冠。1941年,人们用双筒望远镜详细观察了这些露出地面的岩石,并在山顶周围发现一些古代刻字。

    1987年,考古学家肯德尔在一位攀岩者的帮助下终于登上了孤峰顶部,看清上面的刻字是两位王室成员的名字。通过山顶考察和一些事实证实,这座山峰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一座雕像。可是,一座库施纳帕塔时期的建筑遗迹却矗立在孤峰顶部,这不禁让人困惑:库施人是如何在难以攀登的山顶上建成这些建筑的?

    1989年,以肯德尔为首的考古队详细考察了博尔戈尔山的神庙和金字塔。他们正尝试绘制一幅高精确地图,并把数据传输到电脑中,以得到一个互动式三维电脑模拟图,最后推测出2500多年以前的博尔戈尔山建筑群的外貌。

    全面考察已证实,山脚下的所有庙宇都故意面向山峰而建。有人估计,因为从正面看博尔戈尔山峰就像一条昂首挺立、头戴球形王冠的眼镜,在库斯人眼中它象征着王权,所以库施人就将这座山峰视为王室权力的源头而予以崇拜。

    尽管考古学家对博尔戈尔山及其周围的遗迹进行了全面考察,但博尔戈尔山现在仍被众多谜团环绕着,也有人深信那座孤峰其实是一座雕像——这也许是库施王国在纳帕塔时期遗留的最难以解释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