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阿斯特克文明充满辉煌和血腥_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阿斯特克文明充满辉煌和血腥
从记忆中复苏的伟大帝国
1790年的一个下午,天色接近黄昏,墨西哥城市中心扎卡罗广场上的工人们还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准备修建一个地下排水系统。空气中尘土飞扬,沟渠两旁堆满了刚挖出的新土,落日的余晖斜照着杂乱堆积的泥土,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无聊地闲谈上几句。
突然,一声金属撞击石头的清脆响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原来有名工人在挖土时,无意中碰到了一块大石头,大伙齐心协力把石头挖出来,清除了表面的泥土后,都被这块巨石震惊了。这块大石头原来是一尊形状怪异的雕像,四肢上长着利爪,裙子上盘绕着毒蛇,头部是两个面对面张着大嘴的蛇头,最怪异的是其胸部挂着一个牙齿紧闭的人的头骨,头骨上还挂着一串项链,像是用人的心脏和砍掉的手穿连而成的。
随后,人们在广场附近大教堂的石柱下又发现了一个硕大的石盘,表面刻有灰黑色的玄武岩浮雕,圆面当中是一张人脸,口中伸出匕首状的舌头,脸面周围装饰着数圈令人费解的几何图案。这个石盘酷似一面日晷,于是人们把它叫做“太阳之石”。
1791年,人们又在广场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块磨盘形状的大型石雕。石雕环面上刻着一群武士相互争斗的场面,当时考古学家们推测这是一块祭祀用的石雕,于是称它为“牺牲之石”,后来又改称为“泰佐克之石”。
这些在墨西哥城中心广场地下出土的石雕,激发了人们对于遥远的阿兹特克古国及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探索,使18世纪的墨西哥、乃至后来的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古老帝国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世人所知,但很少听说有像阿兹特克帝国这样被突如其来的灾祸导致迅速灭亡的。阿兹特克帝国仅仅经历了几代人,昔日的辉煌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甚至没人能确切地说出帝国的首都建在什么地方。在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阿兹特克人的主要神殿一坦布勒`梅尔神殿就埋在西班牙大教堂的地下,但事实上这是为宣扬基督教无往而不胜所编造的谎话。
那时候,自负的西方人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阿兹特克人凭借其“落后”的生产技术竟能搬运如此巨大的石雕,就连素有“历史学头脑”的墨西哥人也表示,石雕是在西班牙统治者征服了阿兹特克人之后刻制而成的。
不过,人们对这些重大的发现还是赋予了极大的兴趣来研究,它吸引了大批的欧洲学者、收藏家、业余考古学者们以及旅行者前来。但遗憾的是,他们谁也无法接近这些古董,因为强横的西班牙殖民者不许任何外国人进入其领地内参观,致使人们丧失了获取这些文物第一手资料的机会。
幸好有一位西班牙人,当时任墨西哥总督,对这些石雕很感兴趣,于是下令将1900年出土的怪异雕像运到当地的大学进行研究,人们这才对石雕进行称量,最终将外观绘制成图。又过了100年,学者们终于探究到这个石雕原来是阿兹特克人信奉的掌管生死的女神——考特利秋。
在当时的年代里,印第安人的艺术作品在罗马教廷的眼里,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属于异教势力。因此,考特利秋的雕像在运送到大学校园后不久就被掩埋起来了。后来应参观者的强烈要求而挖出来过一次,但当参观者离开之后,它又被埋了起来,这样一直持续到1823年,雕像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被安置在一个僻静的长廊里。
其实,考特利秋雕像的经历,就好比是几个世纪以来阿兹特克文明遭遇的缩影:起初,西班牙殖民者对于所有能够显示阿兹特克文明存在的物证都极力加以毁灭和掩盖。但最终正义还是压倒了邪恶,阿兹特克帝国和他的臣民们终于向世人顽强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1821年,墨西哥摆脱了殖民统治,敞开了通往阿兹特克的大门,一时间,欧洲的旅行家、科学家和冒险家们齐聚墨西哥。这些人把阿兹特克的传奇故事带回了欧洲,还带回了成卷的画册和一车车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有些是买来的,有些是偷来的,但多数故事都是伪造的,很多画册也不够精细。
人们对于阿兹特克文明的认识,在19世纪末才得到了学术界的系统研究。安东尼`jiā玛是一位具有超群洞察力的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认为是开辟阿兹特克文明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杰出贡献是对太阳之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阿兹特克人的宇宙观,尽管有些观点被后人证明是错误的,但他揭示了阿兹特克人确实是一个有着丰富天文学知识的民族。
安东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当时进展缓慢的研究工作,使陌生的阿兹特克文明逐渐为世人所知。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工作者们查阅各种历史书籍,开始系统地寻找那些自称为墨西哥文化的东西。
从蛮荒部落到繁华之都
传说,阿兹特克人所崇拜的战神(也称为太阳神)维洛波切特利曾给他们指示:让他们去寻找一只鹰,这只鹰栖息在一棵仙人掌上,口中叼着一条蛇。找到以后,他们就可以在那个地方居住下来。阿兹特克人遵照神的旨意去努力寻找,果然在墨西哥谷地特斯科科湖畔的一个岛上,发现了一只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奇特景象。于是他们就在此地定居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村落,称之为“特诺奇蒂特兰”,意为“仙人掌之地”。
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它说明阿兹特克人并不是墨西哥谷地的原住居民。他们原来生活在北方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居无定所,以狩猎为生,讲着纳瓦特尔语,称自己为墨西哥人,后来南下侵入这片谷地,征服了这里的原有居民托尔特克人。那么,阿兹特克人究竟从何而来?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人们从墨西哥发现的古抄本中找到线索,它记载着阿兹特克人来自于名为“阿兹特兰”或“鹭之地”的神秘地方。学者研究认为,“阿兹特兰”位于今墨西哥的墨斯卡系蒂坦岛。另有一位墨西哥考古学家认为,“阿兹特兰”不在今墨西哥境内,有可能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或新墨西哥州,或佛罗里达州,甚至也有可能在亚洲。
但在现存的各种历史文献中,关于阿兹特克人从“阿兹特兰”迁移到墨西哥谷地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与叙述都很模糊,所有关于阿兹特克民族起源的问题,都记录着最早能追溯到13世纪初。因此,人们对于阿兹特克民族起源的历史和它确凿的居住地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考古研究发现,阿兹特克民族约在1276年进入墨西哥谷地,以查普尔特佩克为聚居地。好战的本性驱使他们经常侵扰邻近部落,这些被侵犯的部落愤怒不已,他们曾联合起来进行过一次大的讨伐。结果,阿兹特克人战败,大多数被俘,一部分人则逃到了附近的小岛上。被俘的人被带到了由托尔特克人后裔组成的库尔华坎王朝,被关在库尔华坎的监狱里,后来库尔华坎爆发了一场战役,他们被允许参战,立了一次大功。大约在1325年,这些阿兹特克人为与以前逃亡到岛上的人会合,也迁到了特斯科科湖中的那个小岛上居住。
这个小岛原先是一个荒岛,早期逃到这里的阿兹特克人克服了种种困难,才在这里生存下来。他们下湖捉鱼、撒网捕鸟、开垦沼泽、围湖造田,开辟出了一个所谓的“浮岛”,用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他们先是在沼泽地修建运河,然后又建起了挡土墙用来阻截水流,在墙内基部放入了一些腐败的植物,定期将运河底部的沃土翻起来回收到墙内作为表层以稳固墙体,四周还种上树木来防止水土流失。西班牙人将这个人工小岛称作“水上花园”。
阿兹特克人经过辛勤的改造,逐渐将一个个浮岛连接成片,把居住地不断扩大。由于地处热带,常年多雨,因此特斯科科湖的水位常常会上升,湖水中的盐分对田中的农作物不利,于是阿兹特克人修筑了一条长16千米的跨湖大坝,把岛屿置于一个封闭的水湾中,湾内还设有控制水位的水闸。到1400年,他们已把小岛改造发展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即特诺奇蒂特兰城。
但阿兹特克人真正的发展,是从1427年开始的。那时,阿兹特克的首领是伊兹柯阿特尔,在他的带领下,阿兹特克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与德斯科科、特拉科班两个部落组成同盟。这三个部落之间,平时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干涉,但在实力上阿兹特克是最强的,处于领导地位。之后,这个部落联盟迅速征服了墨西哥谷地的其他城邦,取得了这一带的统治权。
1440年,伊兹柯阿特尔的侄子蒙特苏马一世登基。他领导阿兹特克向外扩展,使新帝国的版图不断增大,先后征服了墨西哥东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到15世纪末,阿兹特克帝国的疆域扩展达到了顶峰,全国有38个省,总人口约1500万,特诺奇蒂特兰城人口近25万,城市面积达13万平方千米。
1502年,蒙特苏马二世登基,他秉承了蒙特苏马一世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扩充帝国的版图,到1519年西班牙人入侵为止,阿兹特克帝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西起图潘河和巴尔萨斯河口,东至现在的塔巴斯克州,成为北美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阿兹特克人的城市建筑也很出名,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设计和建造突出体现了他们的建筑才华。他们在岛的中央建起庙宇,并以庙宇为中心修建了两条东西、南北交叉的大道,城内交通以水上交通为主,人们贸易往来均在水上进行,俨然一座水上城市,因此欧洲人把特诺奇蒂特兰城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
城内有两个代表性广场,分别是特拉尔特洛尔科庙广场和被真正称为特诺奇蒂特兰的宗教中心广场。广场上树立着巨大的公共建筑物,表面涂有石膏,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是神庙,中心处屹立着20座大小不等的庙宇,被称作“美洲的金字塔”。这些庙宇用石块修砌而成,造型与埃及金字塔不同,其顶部不是尖状而是平状的,四面均为等腰梯形。
城市建筑以神庙为主体,不过也建有不少国王和贵族居住的宫殿和豪宅。宫殿四周墙壁上均有栩栩如生的羽蛇浮雕作为装饰,在供起居的卧室里到处挂着绚丽多彩的地毯和布帘,木柱子上雕刻着花、鸟、虫、鱼。在国王用餐的厅堂里,设有一扇金制的屏风挡在餐桌前,目的是防止国王在用膳时被朝臣看见。
进入王宫里边,可看到一座庞大的园林,这是专供国王赏玩的皇家园林。园林里饲养着几乎所有在中南美洲生活的野生动物,包括珍奇的貘、美洲豹和响尾蛇等。草坪上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奇花异草。
全城由若干个小区组成,每个区都居住着按某种关系结合的胞族或氏族。居民房屋依建筑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较低等的是用泥沙砌成的,另一种是用石块建造的高档房屋。有些房屋还是两层的,建筑在湖中的木桩上,房顶上种满了各种花草,宛如一座“空中花园”。
人祭与战争
阿兹特克人认为人的灵魂可以永生,世间万物都是由至高无上的神来主宰的。他们沿袭了古代中美洲地区的习俗,除崇拜生殖神之外,还信奉自然神,如月神、云神、雨神、玉米神等。他们的民族主神是维洛波切特利,她被看做是年轻的战神和太阳的象征,传说她以人血为食。因此,阿兹特克宗教文化中有一项特异的习俗,就是以活人祭祀神灵。
阿兹特克人认为,太阳神也是有寿命的,为了延缓她的衰老,能让她不断地发光给人们带来福音,必须每天给她贡奉活人的心脏和血液,使她永葆神奇的威力。所以,阿兹特克人一直用活人进贡,把活人的心脏放入罐子里,点燃后举过头顶。他们相信,这时会有一个精灵从天而降,抓起心脏的灵魂,送给太阳神来进补,这样,世界才能正常运转,太阳才能照常升空。
阿兹特克人用活人作祭祀品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一天之内用数千人进贡是很平常的事。他们常把活人带到大神庙的顶端(因为那里离太阳最近),由祭司将人平放置于石桌上,然后斩首或者剥皮,或是活活取出心脏,让血顺着石阶流下,再把尸体抛向石阶滚下来。
大约在1487年,新建的大神庙工程竣工,阿兹特克国王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召集全国的俘虏,令其排成四行,反捆着依次从祭司面前走过,祭司们总共用了4天4夜的时间才圆满完成这一祭奠。据统计,仅是平常的祭祀活动中就有几千人被杀,像这种隆重的祭祀仪式,大概要用20000颗人的心脏来祭神。
以现代人来看,这种人祭无疑是愚昧无知、恐怖至极的,但阿兹特克的武士们,却以为诸神献身为荣耀。他们认为,战死者和牺牲的祭祀者,以及经商途中被害的商人,死后的灵魂都可到达天堂;在首次分娩过程中死亡的女子会成为圣女;其他方式死亡的人,灵魂则会降到沙漠之底,化为乌有。
由于阿兹特克人常用活人祭祀,因此他们不太在意对附属部落的统治。因为这些被征服的部落中如果有人敢起来反抗的话,正好可以像在战争中抓获的俘虏一样来祭献神灵。在和平时期,统治者也会安排一些只为作战而作战的“荣冠战争”,目的是考验武士的勇气和战技,同时掳掠祭献者。所以,发动战争不仅可以扩展帝国版图,增加财富,还可以掳掠祭祀品。
阿兹特克人崇尚武力,重视军事组织,规定男子长到15岁时就要接受军事训练。部队每次打仗归来,都要论功行赏,以抓获俘虏的多少为标准,俘获者多则立大功,少则立小功,一个俘虏也没有抓到就要受罚。士兵在作战时穿上用盐水浸过的棉衣作盔甲,头上戴着羽毛头饰,手执兽皮包裹的柳编盾牌,看起来十分勇猛、威武。因为没有铁器,他们的武器多以木头为原料,枪头和刀片常以黑yào岩打制,投石器、弓箭和梭镖等也常被使用。
阿兹特克士兵中,有两种特殊类型的士兵,被称为雄鹰武士和美洲豹武士。雄鹰武士头戴鹰喙,美洲豹武士头戴豹爪、身穿豹皮。他们在打仗时,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不是拼死杀敌,而是尽可能多地包围并活捉敌人,多抓获一些俘虏,以备祭祀之用。
然而,食尽鲜血的神灵并没能保佑阿兹特克人免遭灭亡,最后一个祭献者死在距今500多年的大神庙的顶端……阿兹特克人曾经血腥残暴、辉煌繁荣的印象,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石刻艺术与文明成就
阿兹特克人被后人赞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在帝国持续的200余年间,创造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德国艺术家杜勒在1520年首次见到阿兹特克工艺品后感叹道:“我一生从未见过如此能使自己从心底里发出欢呼的东西……我对那些遥远地方的人的聪明才智深感惊奇。”
最能体现阿兹特克文明的是石雕艺术,也有人把阿兹特克文明称为“石头文明”。阿兹特克人在征服了托尔特克人后,吸收并融化托尔特克人的雕刻艺术,并将这种雕刻艺术与自身的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于是太阳神就成了阿兹特克石雕艺术的永恒主题。这一点突出体现在1790年挖掘出土的“太阳之石”,也就是举世闻名的阿兹特克石盘。它中央的形象就是太阳神的面部,周围还刻着阿兹特克人的历法和用来解释宇宙名称的各种符号与图案。
阿兹特克人认为,宇宙的变化是以“大循环”的方式进行的。自创世纪以来,宇宙已经历了四个循环周期,一个周期称为一个“太阳纪”。他们认为在西班牙人入侵时,正值人类进入“第五个太阳纪”,而第五纪又被称为“动荡的年代”,因为“这个时期大地会移动,会造成无数生灵死亡”。
虽然从外观上看阿兹特克石盘仅仅是一个平面的石像,但它所蕴涵的对世界的认识要远比近代科学兴起之前其他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深刻得多。例如,在第二太阳纪人类的远祖猿猴出现,第三太阳纪出现了天火,第四太阳纪发生了大洪水。这些知识,如果没有对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做过深刻考察,是无法得出这种认识的,但阿兹特克人又是从何得知的呢?有人提出,这是一对从太古洪荒时代起就注视着地球和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他们虽然制造了这一石盘历书,但绝不可能知晓石盘历法中所蕴涵的思想——难道这是外星人留下的天文历书吗?
在天文学方面,阿兹特克人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们经过多年观察,对天体的运行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测算出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准确时间,记录下了水星、土星、金星等一些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行星的运动周期和轨迹。这说明阿兹特克人已具有很高的数学水平,还有一套极为精确的计算方法。
阿兹特克人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和季节的更替变化,制定了相当精确的历法。一种是“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365天,闰年则(每四年一个闰年)加一天;还有一种是“月亮历”,将一年分为13个月,260天。每隔52年,两种历法重合一次。历法对于社会生活的开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用于农业方面,可以确定春耕的季节,适时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用于记事方面,可以记录历史发展的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用于祭祀方面,可以确定举行祭祀仪式的日期,指导人们的宗教活动;用于天文方面,则可记录天体的运行规律、周期和天文现象。
阿兹特克人也很注重教育,在各地都设有级别不等的学校,不论男女,从孩童时就开始让他们接受自然、历史、法律、宗教、体育、军事和科学以及道德等教育。
阿兹特克人的科研也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对植物研究得很深入,曾专门建造植物园,对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长期观察,对它们的性质、用途进行研究,根据用途进行分类,分别用于医疗、手工业生产、食品制作等方面。有许多植物园被用来研究开发药用植物学,并附设临床诊所治疗疾病。通过研究,他们了解到许多草药具有的医药效用:如洋地黄可治心脏病,奎宁可治疟疾,用草药可制作麻醉剂,这在当时算是超前的。阿兹特克人的各个部落都设有医院,有些地方还设有专科医院。
阿兹特克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诗歌,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300年间,阿兹特克人留下了大量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对宗教、社会、人生、世界等多方面的看法。那时,诗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深受世人尊敬。奈萨瓦尔科约特尔就是其间涌现出的一位着名诗人,仅保留下来的诗作约有30首。他的诗歌主要侧重于对人生的思考,如:
即使是玉,也会被压碎,
即使是黄金,也会被压坏,
即使是奎扎科特尔神的羽毛,也会被撕得四分五裂。
不会永远活在世上;只是短暂的停留。
如同诗中所写的那样,阿兹特克帝国没有成为永恒的传奇,特诺奇蒂特兰的光辉也未能永世不灭,但阿兹特克的文明却未被毁灭,它犹如一颗明珠经久不衰,显示着神奇的文化力量。
阿兹特克的毁灭
就在阿兹特克帝国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大西洋彼岸的侵略者来到了这块文明之地,致使这段辉煌文明在西班牙殖民者手中被彻底摧毁,阿兹特克的发展历史也自此被拦腰斩断。
西班牙人很早就已经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沿岸一带进行殖民活动了。1518年前后,一些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湾活动时探听到了一些关于阿兹特克帝国的情报,这一消息传到了西班牙驻古巴总督贝拉斯克斯的耳朵里,他急切向往着这个充满黄金的天堂,于是迅速委派科尔特斯为队长对墨西哥进行征服。科尔特斯是西班牙一个野心勃勃的小贵族,曾跟随贝拉斯克斯入侵古巴。收到这项命令后,科尔特斯马上召集部众,倾卖所有家产来扩建军队和筹备物资,他把赌注都压在了这次远征上。这些过激举动引起了贝拉斯克斯的注意,他担心科尔特斯一旦羽翼丰满就不好控制,于是收回命令禁止其出海。但科尔特斯置之不理,于1519年2月强行出海。科尔特斯在墨西哥湾登陆后,依仗强大的实力迅速击退了沿岸的印第安人,并俘虏了一名印第安女子。这名女子是阿兹特克一位酋长的女儿,她懂玛雅语,也会讲阿兹特克语,并且很快又学会了西班牙语,成为科尔特斯征服过程中重要的翻译者。
1519年4月,科尔特斯率众乘船沿海岸向北行驶,两天后抵达阿兹特克王国境内。阿兹特克国王蒙特苏玛二世早就知道了他的行踪与意图,派了一些印第安酋长为科尔特斯提供沿途的食宿,还送来贵重的黄金及礼物,想以此来打消科尔特斯入侵特诺奇蒂特兰的念头。这些礼物非但没有消除科尔特斯侵略阿兹特克的野心,反而助长了他侵略并掠夺黄金的欲望。1519年11月8日,科尔特斯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特诺奇蒂特兰城,受到了阿兹特克人的欢迎。入城后,国王邀请科尔特斯参观宫殿,并允许他在宫殿内留宿,但科尔特斯却借机俘虏了国王蒙特苏玛二世,理由是有几个西班牙人被阿兹特克人所杀,他在王宫地下室中搜掠了大量财宝。
1520年,在阿兹特克人宗教祭祀的一次活动中,西班牙人杀害了大批的阿兹特克人,引起阿兹特克人的奋起抗争,西班牙人的驻地被团团围住。1520年6月30日夜间,科尔特斯带领队伍突围,逃出了特诺奇蒂特兰城,但已损失过半。1521年4月18日,科尔特斯又纠集兵力围攻特诺奇蒂特兰城,遭到了新首领库奥特莫克带领的阿兹特克人的英勇抵抗。8月,特诺奇蒂特兰城被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他们大肆毁坏建筑物,烧杀抢掠,将这座印第安古城洗劫一空。
这些西班牙殖民者之所以能侵略并摧毁阿兹特克帝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凶残和武器的先进,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综观人类发展史,在侵略与反侵略问题上,一种落后文明在先进文明的侵略下,总会处于劣势,阿兹特克帝国也不例外。在科尔特斯到达阿兹特克的宗教圣地乔卢拉城时,就以国王蒙特苏玛二世在乔卢拉设陷阱对付西班牙人为借口,对城中手无寸铁的阿兹特克人发动了血腥的大屠杀,死者多达3000人。其后又在阿兹特克人的一次集体祭祀活动中,借口以活人为祭献品的祭祀形式极其凶残而对庆祝的人群大肆砍杀,当即有一些贵族和600多无辜平民倒在了血泊中。科尔特斯在特诺奇蒂特兰城不仅屠杀生灵,还极力毁坏城市。墨西哥最早的并残留至今的大教堂是在特诺奇蒂特兰大庙的废墟上修建起来的;特拉特洛尔科的圣地亚哥教堂坐落在供奉印第安之神“维洛波切特利”的地方。这些建筑都是在毁灭一切以后的废墟上重新建造起来的,但西班牙殖民者却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摧毁得千疮百孔。
西班牙人还给阿兹特克人带来了疾病,使其遭受肉体上的灾难。科尔特斯的一个奴隶感染了天花,然后这种疾病在毫无抵抗能力的阿兹特克人中迅速传播开来,这些新大陆的原始居民们不得不为他们长期的与世隔绝付出惨痛代价。西班牙人对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甚至对整个美洲的征服,既是靠武力,也是靠病菌来完成的。
西班牙人能顺利入侵阿兹特克帝国,也与阿兹特克人迷信的神灵崇拜有关。阿兹特克民族流传着一个海上之神的传说:有一群白皮肤、白胡子的人从海上而来,教给他们各种知识,帮助他们建造神庙,然后又从海上飘然离去,并答应以后会回来看他们,阿兹特克人把他们称为“克萨尔科亚特尔”。所以当西班牙人从海上登陆抵达特诺奇蒂特兰时,他们的白皮肤赢得了阿兹特克人极大的信任。阿兹特克人以为乐善好施的海上之神真的回来看他们来了,于是竞相设宴款待庆祝。他们不曾想到再次归来的不是降福的神灵,而是带来灾害的侵略者。
阿兹特克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灭亡。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缴获俘虏,以此来供奉神灵,争战中并不会置对方于死地,这与西班牙殖民者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态度截然不同。两种战争态度的双方交战,前者失败的结局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