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何时才能重见天日_十万个为什么
你所不知道的文明囧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苏美尔文明重见天日
在今天伊拉克境内的波斯湾顶端,有一个名叫巴士拉港的城镇,它曾是奥斯曼帝国的边防重镇。1877年,一位名叫欧内斯特`德`萨尔泽克的法国外交官在这里任副领事。他终日骑马、打猎,日子过得单调无趣。为了找寻生活乐趣,他决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圣经》里经常提到的亚述王国和巴比伦王国,就诞生在巴士拉港附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士拉港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处,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正处于两河之间。在希腊语中,“美索不达米亚”的意思就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萨尔泽克对古代文明有着浓厚兴趣,他打算亲自去感受一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奇迹。
这时,巴格达来了一位法国邮电部局长,他告诉萨尔泽克,自己在检测电报线路时偶然发现了一处泰罗遗址。泰罗遗址位于巴格达东南部250千米处,那里有大量刻着古代文字的砖块、圆锥体石块以及一尊男性雕像。这些都让萨尔泽克兴趣大增,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泰罗遗址位于一条干枯的运河堤岸上,由许多连成一片的土墩构成。萨尔泽克在这里挖出了大量精美的雕刻品,如刻着文字的泥版、坛子及圆筒印章等。这些雕刻品和其他艺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
人们从这些挖出来的泰罗艺术品推断出,曾有一种年代更为久远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大概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初,比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出现得都早。而苏美尔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段文明,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苏美尔文明遗址里到处都是残砖断瓦,给考古工作者带来了重重困难。考古学家们费尽心力,终于挖出了一些庙宇、宫殿和居民住房等建筑。这是一个城区结构复杂的世界,各种建筑物呈脉络状分布,和今天近东的集市结构差不多。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记录古代苏美尔人思想和应用科学的泥版文书,保存得相当完整。在人类历史上,古代苏美尔人是最早使用符号来记事的人,他们创造的文字叫做“楔形文字”。另外,在他们的某些神话里,经常会出现和《圣经`创世纪》中相吻合的内容。
苏美尔的创世神话称,神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并用黏土捏成人类,之后在第七天休息。这些都和《圣经》的“创世说”十分相似。
苏美尔神话里有一片光明的净土,这里没有疾病和死亡,是水神恩奇和地母女神宁胡尔萨格幸福生活的地方。宁胡尔萨格曾创造了八种珍贵的植物,但恩奇却趁妻子不注意时把它们都吃掉了。宁胡尔萨格十分生气,便和恩奇分道扬镳。后来,恩奇的身体有八个地方患病,宁胡尔萨格不忍心对他置之不理,就造了八个痊愈女神出来,为丈夫治病。其中有一个女神名叫“宁梯”,她是肋骨女神,又称“生命女神”。在圣经故事中,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人类之母夏娃,这和“生命女神”的故事如出一辙。
在苏美尔楔形文字里,“伊甸”意为“没有耕耘过的土地”,“亚当”意为“居住在原野上的人”。《圣经`创世纪》里说:“从伊甸流出河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出四条支流。”这四条支流就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和比逊河。但是学者们一直不能确定基训河和比逊河到底在哪里。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扎林斯教授认为,基训河就是今天的库伦河,从伊朗发源,最后注入波斯湾;而比逊河现在已经变成一条干枯的河床了,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中。扎林斯又据此推断出,伊甸园的位置是四条河流在波斯湾地区的交汇处。他还说,在7000年前的冰川纪时期,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升高,致使伊甸园沉到了波斯湾海底。如果伊甸园真的存在,那么扎林斯的观点和《圣经》中描绘的伊甸园地理环境最为接近,可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那时候,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蜿蜒曲折、浩浩荡荡地自西北往东南流淌,灌溉着苏美尔的土地,养育着沿岸居民。而关于伊甸园的种种传说,可能就是从物产丰饶的苏美尔来的。
两河流域南部是苏美尔人的主要居住地。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在这里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并结成氏族公社。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发展得相当繁荣,后人称之为“欧贝德时期”。人们从欧贝德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当时的农民已开始用满足自给后盈余的粮食来交换其他物品,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社会分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一个地方聚居,村庄渐渐发展成了城市。
公元前3500左右,苏美尔的乌鲁克人已经开始用土砖来建造房屋了,而其他地方的人还是以简陋的洞穴或小屋为住所。乌鲁克城有上千人口,社会等级分明,已出现了职业官吏和神职人员,统治者是政界和宗教界的上层人物。
苏美尔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到奴隶制城邦的顶峰时期,先后有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出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国王。这些城市国家面积不是很大,仅包括中心城市及周边农村。城市人口也不是很多,少的只有两三万,最多的也只有十几万。城市以神庙为中心,建有王宫及城墙,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苏美尔文字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商业贸易的繁荣促成了文字的产生及广泛应用,很快泥版文书也跟着出现了。与此同时,灌溉设施、土木工程、金属加工等技术也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可以说,世界文明最早的萌芽就是在苏美尔出现的。
列国纷争与政权更替
据专家推测,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2250年。这一时期,由于河水长年泛滥,两河沿岸地区的土壤因此变得越来越肥沃。在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两河流域地区被称作“肥沃的新月地带”,也就是《圣经》里的“希纳国”。但是在当时,苏美尔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城邦之间相互争夺土地、财富和奴隶,战争不断。这一时期的苏美尔曾先后被基什、乌鲁克和乌尔人所统治。
在众多城邦中,乌尔城的实力相对比较强,建立了乌尔第一王朝。其经济繁荣昌盛,军队战无不胜。但是到乌尔第二王朝后期,乌尔对邻近地区逐渐失去了控制力,军事实力也逐渐削弱,乌尔王国渐渐走向衰落。
苏美尔城邦之间的战争越来越专业化,出现了新的作战武器,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这时,强大的拉格什成为了新霸主,他们发明了一种能使军队防御力大大提高的大盾牌。但是,拉格什的统治并不长久。不到10年,拉格什的宿敌乌玛就推翻了它。
乌玛的路伽尔(“路伽尔”是王的称谓)扎吉西率领军队洗劫了拉格什城,之后又占领了乌鲁克城,并把首都定在了这里。从此,平原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划归到了扎吉西的统治之下。这一切让他豪情万丈,他炫耀说:“从波斯湾开始,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直到地中海,这片广阔的大地都是我的领土。”
就在此时,平原中南部各城邦仍然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残杀,而北方闪米特族有一支阿卡德人已经开始悄悄地壮大,这让如日中天的乌玛始料未及。阿卡德人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城邦,叫“阿卡德”。阿卡德城的首领萨尔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他亲自率军南下入侵乌玛。
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阿卡德军队以势不可挡的威力攻占了乌鲁克城,萨尔贡活捉了扎吉西,并用他来祭献主神。之后,乌玛、乌尔等许多城市先后被攻破。阿卡德军队最后“洗兵器于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于公元前2340年建立起一个大帝国。自此,两河流域长达1000多年的战争时代结束了,而阿卡德帝国是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的独立政权实体。
在纳拉姆辛统治时期,阿卡德王朝进入了鼎盛阶段。纳拉姆辛是萨尔贡的孙子,自称“世界四方之王”。据史书记载,纳拉姆辛曾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打败了九路敌军,俘虏了三个国王。
到了纳拉姆辛的儿子执政时期,阿卡德王朝的危机出现了。统治区内暴动不断,苏美尔城邦开始叛乱,奴隶也不断制造事端,阿摩利人和古梯人大举进攻西部和东北部。公元前2220年左右,阿卡德王朝在古梯人的进攻下土崩瓦解,首都阿卡德城被毁,人们至今也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事实上,古梯人没有能力用强权来统治苏美尔地区,他们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大。于是,苏美尔各城邦又有了重新复兴的可能。20年后,古梯人被最先起来反抗他们的乌鲁克人逐出了苏美尔。
乌鲁克人雄心勃勃地准备一统疆域。但是,南部有一个强大的乌尔城正悄悄地积蓄着力量。乌鲁克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一个潜在的敌人。没过多久,乌鲁克和乌尔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结果,乌尔军队战胜了乌鲁克人,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开始了他们辉煌的统治时期。
乌尔纳姆是乌尔第三王朝的创建者,也是一个雄心万丈的人。他曾在乌尔高大的城墙上抒发自己的豪情:“看莽莽大地,谁是霸主!”乌尔纳姆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来管理国家,并对国王负责,比萨尔贡王朝的组织更严密。
乌尔王朝在乌尔纳姆的儿子苏吉利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到后期就开始衰落了,经济逐渐衰退,社会动荡不安,在经历了五代的风雨飘摇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006年被埃兰军队推翻。埃兰军队俘获了国王伊比辛,乌尔王朝自此土崩瓦解,而曾是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苏美尔也消失了。从此以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陆续出现了许多王国,这些王国都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一大批苏美尔城市如拉格什、乌玛等逐渐没落并日益荒芜,最后竟变成了废墟。但是,后来的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继承了古苏美尔文明的精髓,使历经劫难的古苏美尔文明继续流传了下来。
灿烂辉煌的城邦文明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有许多不同的种族,各个种族的语言和文化也大不一样。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可分为许多时期,各时期之间毫无关联。从地理环境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没有真正统一过,也没有出现过长期存在的大城邦。但是,这里的人们在关于世界起源和秩序的问题上,认识却是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也一样。
社会结构
城市是构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基本要素。每个城市都有一位主神,而城市是附属于主神的一种神圣存在物。事实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结合体。
在初期,神庙是苏美尔城市的中心,粮仓、账房、手工作坊、司法机关和档案馆等机构都集中于此。后来,神庙发展成一种带阶梯的塔庙,并且形成了围绕长方形庭院而建的建筑群。拱顶是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发明的,乌尔王陵和铁尔阿勒利马遗址中都有它的影子。除了神庙以外,王权的发展又导致了王宫建筑的出现,如马里王齐姆利里姆和亚述帝国诸王的宫殿等。这些王宫建筑规模宏大,装饰豪华,充分显示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时,寺院和国王拥有的财富最多。不过,在土地投资、手工业投资、商业冒险和放债活动中,也包含着大量的私人资本。普通老百姓的谋生手段主要是种地、养牛、打鱼、经商以及制作各种工艺品等。每个城市都有石匠、铁匠、木匠、陶工和宝石匠等一大批手工艺人。手工艺品主要在自由市场上出卖,买主支付货币,或用和货币等值的实物来交换。人们通常用银块或银环来充当货币,并用秤来称分量。
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农作物的收成密不可分。农田主要位于城墙的外面,大部分都被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以大地产的形式占有。这些占有者将连成一片的土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份地,分配给为他们种田的农人,连种子、农具和耕畜也一并分配。农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自行经营这些小份地,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上缴给寺院、宫廷或地主。
文字与文化
苏美尔人在管理土地时经常需要记账,记账工作是由书吏来做的,他们要记录收来的地租、牲畜的头数、牲畜的饲料量、播种所需的种子量以及关于灌溉的所有事宜等。书吏的笔是一根尾端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他们用这根芦苇秆在泥版上画一些线条简单的牛、羊、谷物、鱼等图案,然后将泥版烘干,使这些图案可以保存下来。这种文字形式就是后人常说的“楔形文字”。从本质上讲,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为了方便经营管理而发明的一种工具,并不是某种智力活动的产物。
早期的楔形文字还只是一种象形符号,还没有成为可以准确表述语言的工具。这些象形符号主要用来记录物品的数量、种类及物品的主人,但是也只限于具体的名词和数词。一直到公元前3000年初期,少数象形符号才开始表达音节,并可以借助拼音来表达人名、抽象名词和语法虚词等,渐渐演变成一种完整的文字形式。
公元前2500年左右,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借用楔形文字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创造出了阿卡德文字。后来,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也开始使用阿卡德文字。随着巴比伦和亚述这两个国家的日益强大,阿卡德文字又发展成了古代近东地区通行的国际文字。
为了更好地适应繁杂的社会生活需要,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在发展文字的同时,还发展了数学等一些有用的学科,创造出了多个“世界最早”:他们最早开凿出运河、用驴子拉轮车、用芦苇和木头造船,最早发明了砖拱技术、犁和铜钉子;他们最早使用独特的六十进位制,按照阴历把一年分成12个月,用闰月来补足欠缺的天数;他们最早掌握四则运算方法,会使用平方根、立方根公式;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啤酒、肥皂、餐叉,种植出世界上最早的小麦和大麦……
除此之外,苏美尔的造型艺术品如壁画、镶嵌画、石雕、泥塑、浮雕、琉璃砖、滚印、青铜器及金银器等,制作水平也相当高。例如,乌鲁克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的石雕浑厚质朴;阿格拉布遗址女像、马里书吏伊比希雕像及乌尔王陵动物塑像等栩栩如生。滚印上的浮雕多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这些浮雕后来渐渐发展成了一种记事文体。
宗教信仰
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宗教信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他们对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连年泛滥早就习以为常,只是无法预见河水泛滥的具体时间及程度。在他们看来,洪水之神尼诺塔是一位极其恶毒的神,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写洪水的诗句:“猖獗的洪水呀,没有人能和它对抗,苍天为之颤抖,大地为之动摇。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却把它们淹没……”
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常年洪水泛滥和外族入侵的威胁下,形成了一种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的人生观。他们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人的寿命极其短暂,无论他做什么,最终都将走向虚无。”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服务于神,人的命运由神掌握,而人无法预测神的意志和行为。
为此,美索不达米亚人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预测未来。一种方法是通过解释那些奇奇怪怪的预兆来预测未来,尤其是释梦;另一种是通过检查动物的肝脏来占卜吉凶,也叫“剖肝占卜术”。此外还有占星术,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天体运动取决于诸神的意志,他们相信从天体的运动规律中可以洞察到神的旨意,从而决定自身的行动方向。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开始探索和记录天体运动了,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这对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每个美索不达米亚人都有一位专属于自己的神,他们把这个神尊奉为自己的心灵导师。在他们心目中,这个神可以将他们的愿望传达给那些相隔遥远、不能直接通话的大神们。
充满悬念的起源与衰落
综观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可以发现,两河流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来自北方的印欧人与来自南方的闪米特人,为了争夺这块肥沃的土地展开了数千年之久的战争。但是,最早创造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似乎既不属于印欧人,也不属于闪米特人,这一点让人觉得十分奇怪。
美国着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编着了《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书,他在书中说:“苏美尔人到底是什么人,起源于哪里;他们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居民,还是在更早的居民留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至今也不清楚。”
在苏美尔地区,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遗物最早也是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没有发现旧石器或中石器时代的遗物。大约6000年前,苏美尔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沼泽,波斯湾也延伸到了内地,致使人们不能在这里居住。人们据此推测,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时,苏美尔人才从其他地方移居到了苏美尔地区。
最早使用“苏美尔人”这一称呼的是闪米特族的阿卡德人,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苏美尔人自称“黑头的人”。据考古资料记载,苏美尔人虽然个子不高,但十分强壮,他们圆颅直鼻,没有须发,这一点和后来移居苏美尔地区的闪米特人不一样。闪米特人脸长鼻钩,且多须发。关于苏美尔人的来源,一直以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称,苏美尔人来自东边山地地区。因为每个苏美尔城都建有一种名为“齐古拉特”的梯形塔,看上去就像山一样。这种梯形塔由一层层砖叠放而成,越往上去,塔的直径越小,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阶梯状,一直通到顶端的神殿。
考古学家称,这种梯形塔其实就是山,那么能够造山的人一定是生长于山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苏美尔人就是从山地移居过来的。苏美尔人来到平原后,发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供奉神明,于是就用砖在平原上垒起了一种梯形塔,那些通向山顶的阶梯就像是他们爬过的山路。此外,苏美尔人还常常用山的名字来给神和神庙命名。考古学家据此推断出,苏美尔人可能是从底格里斯河以东的山地来的。因为在乌鲁克发现的陶器与东方山地古埃兰的陶器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苏鲁克帕和泽母比尔等一些古老城市的名称字尾和埃兰人的安山语也有着相似的地方。
也有人称,苏美尔人来自草原和丘陵地区,是从两河流域北部来的。这是因为,从欧贝德遗址中发掘出的陶器与在两河流域北部草原发现的文物相似之处很多,从这些相似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地文物是同根同源的。
苏美尔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第尔蒙岛,而第尔蒙岛大概位于苏美尔南部的波斯湾中。另外,他们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深渊之神埃阿的。传说埃阿是一个人鱼形的神,它沿河而上游到了埃里都(埃里都是苏美尔最古老的城市),在这里教人们如何建城。于是,人们又根据这一传说推测苏美尔人是从南方来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没有明确地告诉人们苏美尔人究竟来自哪里。不过,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筑了大量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灌溉工程,使得人们不必日日在田间劳作,有机会去做工商业或文化工作,并且最终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尽管如此,两河流域恶劣的气候还是极大地制约了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下游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首先是降雨量问题,两河流域每年的降雨量极其稀少,降雨量分配也不均匀,如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8~10月几乎没有降雨;其次是高温问题,两河流域夏季气温可达40℃以上,因此土壤表面的水汽大量蒸发,直接造成了土壤盐化。
为了对付这种干旱少雨的气候,苏美尔人修建了大量灌溉工程来浇灌农作物,发展成为一种灌溉农业。土壤和河水中都含有钠离子和盐,两者是可以交换的。流水会把钠离子和盐带到地下水层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地下水和地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含钠离子和盐的地下水就不会危害到农田。
可是古苏美尔人并不知道,土壤中的盐分需要有大量流水来过滤并需将过滤出的盐排出去,这样农田才不会受到危害。他们只知道用水来浇灌农田,结果,地下水层里积聚了很多没有排出去的盐分。当积水慢慢渗入到地下水层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含盐的水位就会上升,并通过土壤的毛细管侵入到地表,造成土壤盐碱化。另外,上游的森林植被遭破坏而带来洪水时,由于地形平坦,加之土壤的渗透性差,土壤的涝化和盐化程度会更加严重。
考古学家在苏美尔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关于农业的泥版文书。这些泥版文书记录的是从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到乌尔第三王朝末期的事。从中可以看出,土地盐碱化一直是困扰苏美尔人的一个大问题。农业灌溉造成了土地盐碱化,在古巴比伦晚期,这种恶性循环也许就是导致大量苏美尔城市毁灭的直接因素。
在土地盐碱化日趋严重和人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苏美尔人每年都要新开垦一批耕地。但是,土地并不能无限制地用来开垦。公元前2400年,苏美尔的耕地面积在达到最多后开始逐年下降;公元前2400年~前2100年,42%的新耕地出现了盐化现象;公元前1700年,新开垦的土地中竟有65%已经盐化,文献资料称之为“Earth Turned White(土地泛白碱)”。
严重的土地盐碱化,使苏美尔地区农作物的品种发生了改变,农作物产量也开始减少。例如,小麦只能在含盐量低于0.5%的土壤中正常生长,而大麦只能适应含盐量为1.0%的土壤。于是,大麦就取代小麦成了主要的农作物。苏美尔在公元前3500年时种的还都是小麦,到公元前2500年,小麦生产在谷类生产中仅占15%,到公元前2100年时降低至2%,而到公元前1700年,小麦竟然彻底消失了!
美国着名亚述学家雅各布森1982年写了《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一书,他在书中阐述了苏美尔的灌溉农业和土地盐碱化的关系,声称正是土地盐碱化问题使苏美尔人的历史早早就结束了。
尽管苏美尔人是世界上许多先进技术的最早发明者,同时他们也是人类环境最早的破坏者。那些曾在两河流域存在过的王朝,只会过度地开发农业,没有意识到土地的生产力需要着力维护,对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也不重视。因此,本来就不完善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化,文明的“生命保障系统”也渐渐崩溃,这是导致两河流域文明灭绝的内因所在。
另外,希腊和伊斯兰等一些外部文明的兴起,极大地冲击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并最终将其征服。这是造成两河流域文明衰落的一个重要外因。从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蹶不振,这个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历史上渐渐消失了。
- 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不同?
- 我们在动物园看到了袋鼠,那么还有其他有“袋”动物吗?
- 在度假中吃到鸭子的时候,我就想:鸭子嘎嘎的叫声没有回声
- 奶奶在去墨西哥旅游的时候
- 牡蛎体内是怎样产生珍珠的?
- 为什么在海水中容易浮起来?
-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 海滩上的沙子是从哪里来的?
- 海拔高的地方,比如高山,是如何影响我们做饭的呢?
- 为什么将石子投入水中会激起一片涟漪?
- 为什么野葛会导致皮肤发痒?
- 为什么蛇没有腿也能滑行?
- 为什么给车辆加速的时候,车轮好像在倒转?
- 为什么在雨中开车的时候,雨滴会斜落在车上?
- 抬眼望去,秃鹰盘旋在原野的上空。为什么它们在动物的尸体周围盘旋呢?
- 利用北极星,你真的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 为什么夏季白天最长的一天不是最热的那天?
- 在学校做数学题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最大的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