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代战争
【介绍】:
法国大革命期间,王党分子在法国西部地区发动的5次反革命叛乱。因最重要的一次叛乱发生于旺代地区,故名。法国西部旺代地区信奉天主教的贫苦农民,对巴黎革命政府所颁布的一些反教权法令十分不满。1793年2月,政府发布征兵法,王党贵族利用农民抵触情绪,在旺代地区煽动骚乱。3月13日,旺代人举行公开叛乱,名为天主教军的叛乱分子占领当地的城镇,队伍迅速扩大。第一次旺代叛乱正好与里昂(Lyons)、马赛(Marseilles)和诺曼底(Normandy)的反革命暴动同时发生,对法国大革命构成严重威胁。5月,叛军又攻占一些城镇,并改名为天主教王军。由于叛乱分子已达3万之众,后称为“大军”,向北开进。6月9日,叛乱分子“大军”攻占索米尔(Saumur)镇,然后渡过卢瓦尔河(Loire R.),围攻南特(Nantes),但久攻不克,致使夺占布列塔尼(Brittany)、诺曼底、曼恩(Maine)和向巴黎进军的计划落空。是年秋天,政府军到增援后,进行讨伐。虽然,叛军已发展到约6.5万人,并取得一些胜利,但在1793年10月17日肖莱(Cholet)战役中,遭政府军重创,叛军主力越过卢瓦尔河北上,途中解科唐坦地区之围,并占领几座城镇。12月12日,叛军在勒芒(Le Mans)又遭政府军沉重打击,约有1.5万名叛乱分子被杀。随后,叛军主力试图渡过卢瓦尔河,重入旺代,但于同月23日在萨弗内(Savenay)被政府军所歼灭。1794年12月,政府颁布大赦令。1795年2月签定拉若内协定(Treaty of La Jaunaie),给旺代地区以豁免征兵的自由,并允许地区宗教信仰自由,叛乱一度停止。法国的流亡贵族,在大不列颠支持下,重返回布列塔尼,并于1795年6月发动第2次反革命叛乱。这次叛乱规模不大,于同年7月被平息。1799、1815和1832年,旺代地区先后又发生了3次较小规模的叛乱。其中,1815年叛乱,是反对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96-1821)皇帝,1832年叛乱则是针对路易·菲力普国王(Louis Philippe,1773-1850)的立宪君主制,但均遭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