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朝圣(伏都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0 属于: 世界民俗大观

每年七月,热闹的朝圣活动都会把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带到危勒得·保勒尔这座位于海地山中的小村镇来。这里山路盘陀,距海地首都太子港六十英里。镇名为“幸福的城镇”之意。

海地黑人信奉伏都教。象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一样,伏都教徒相信格朗·麦特是造物主,他的权力和能量无限。因此,在他们参加任何一项活动前,都要考虑到神灵的赞同和忠告。

朝圣活动的高潮之一是于七月十六日举行微阿克节。节日由来据说是因为这里的一棵棕榈树顶曾出现过一位女神的幻像:当地人称她为微阿克女神,天主教徒说她是圣母玛利亚。两种教徒都为此激动不已,这里因而成为海地最著名的圣地。节日这天,来自海地角、多米尼加、美国纽约、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地的朝圣者皆步行前往村后的“圣瀑布”沐浴。他们步行是为了赎罪。这些忏悔者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一路上靠别人的施舍。除了狂欢节以外,不可能看到那么多不同阶层的人如此难以分辨地走在一起:富商,乞丐,生活艰难的农民,喜欢恶作剧的市民,天主教的修女,伏都教的祭司。

“圣瀑布”景色壮观,被教徒们视为非凡的圣殿、神圣的庇护所。一到那里,信徒们便专注地看着蜡烛的火焰,或敬畏地仰望天空,乞求神的仁慈和宽恕。一些朝圣者向神倾诉冤屈,另一些朝圣者向诸神奉献蛋、稻米、豆子和烤鸡,也有一些朝圣者为了除去晦气,在水里掺上玉米、木薯、咖啡,让祭司往自己身上泼。

然后,朝圣者纷纷到瀑布下沐浴。沐浴者大部分都脱光了衣服。海地的妇女讲究贞洁,从不袒胸露臂,但在这里,她们也象扑进母亲的怀抱一样,在水里展现自己。一些妇女把她们的旧衣服扔在溪流里,穿上在祭祀中得到赐福的新衣,表示与厄运的告别。有的妇女忽然晃着身体大叫起来,浑身颤抖,象个布娃娃似地倒下,象一样蠕动。人们认为,这是蛇神附体了,于是一些人摸着她,以分享神灵附身的幸福。

九天以后的七月二十五日,是伏都教巨神圣·让克节。圣·让克被看作非洲战神奥贡、伏都教的众神之首,朝圣者们聚集在海地角附近的拉布莱纳。在那里,许多伏都教徒把自己的身体浸在村旁圣·克让洼地的泥浆里。洼地沿岸摆满了点燃的蜡烛。信徒们诉说着自己的不幸,祈祷圣·克让保佑。他们把稻米、豆子、肉羹、红酒倒进洼地,献给众神。在吹鼓手的伴奏下,人们狂歌曼舞。突然,一群人在泥塘里翻滚扭动起来,这些人被看作神灵附身者。他们把泥浆抹在旁观者的胳膊上、腿上,抹在孩子们的身上。朝圣者把这些泥浆看作防病的铠甲。洼地边有男女祭司坐在椅子上给人看病。他们拿一只鸡在病人身上刷来刷去,认为这就可以把污秽和病魔转移到鸡身上。然后,祭司一边祈祷,一边朝着一头准备祭献给奥贡神的拧鸡脖子,直到鸡头被拧下为止。

祭献给奥贡神的牛被刷洗干净,用香熏过,并搽上粉以后,一个祭司喂它树叶。牛用力嚼着,这意味着神接受了祭品。一个女祭司跳上牛背,她一手拿着鸡,一手拿着蜡烛。鼓被敲得山响,让人感到刺激、着迷。人群中,一个祭司高举砍刀向牛劈去。伏都教认为,垂死的公牛将把它的生命转移到神身上,它的血肉能恢复奥贡的神力。一个祭司把牛血传给众人喝了,这就是伏都教的授圣餐仪式。

当晚,信徒们在教堂进行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