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之月(伊斯兰教)
斋月,是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中的第四项——斋功(封斋),是穆斯林感谢真主的封斋之月、虔诚之月。
关于斋月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宗教传说:相传安拉(真主)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四十岁那年的伊斯兰历九月,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他。穆罕默德受到启示,便以“安拉的使者”的身份开始传教。为了表示对先知的纪念,穆斯林们就在每年伊斯兰历九月实行斋戒,故称“斋月”。
按照《古兰经》的规定,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不管天气多热,也不管工作多累,每天从日出到日落,必须禁绝一切食物、饮料、烟草、香料及性生活。到了日落之后,才可进食。这项规定非常严格。除了未成年的孩子和精神失常者,无论男女,只要身体健康,都必须封斋。病人、孕妇和刚分娩的、哺乳的及行经的妇女可以在当年的某一适当时候补上自己因此所缺的封斋天数。这种做法对那些条件艰难的旅客和封斋有困难的老年人也适用。这些人如果不能补缺,就必须以施舍补赎。无缘无故中断斋戒的人则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有的地区少封一日斋就要补封六十天或施舍六十个穷人。
斋月不仅要封斋,而且虔诚的穆斯林还要将其最优秀的品质都表现出来。封斋同时也是一种赎罪的表示。为了在思想上作出努力使真主高兴,人们必须在斋月到来之前抓紧了结那些有争议、违反宗教和道义规定的事情。那些已到结婚年龄的男女青年,也应该在斋月之前举行正式婚礼。封斋期间,、绝对禁止有人继续寻欢作乐。斋月中通奸被视为令人发指的罪行。斋月过后,这些罪人也将受到众人的歧视,包括家庭中的全体成员。
在一般人看来,斋月的生活未免过于艰苦和拘束,然而,穆斯林们却感到双重的满足和快乐:晚上开斋时,他们心满意足;将来见到真主时,他们将为自己曾封斋而高兴,因为他们用克制自己感情和欲望的行动,表明了神圣戒律的至高无上,整整一个月的斋戒所带来的义务感和吃苦精神,帮助自己坚定了对真主的信仰,从而能更好地正视现实生活,也更便于把未来的生活变成一种顺从真主旨意的真正的生活。因而,尽管伊斯兰教上层经历了多次改革,几个世纪以来斋功仍没有丝毫改变。历史上曾有过的取消斋月的尝试,最后都因斋月的神圣性对人的强烈影响而失败。直到现在,还是每到伊斯兰教历八月二十九日黄昏,就有千百万双穆斯林的眼睛一起投向夜空,焦急地盼望着新月的出现。因为一旦新月出现,斋月便来临了。斋月期间,穆斯林世界的宗教气氛十分浓厚。比如,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埃及,凌晨三点多,开罗城外的狮身人面像还隐约难辨的时候,高昂而又拖着长长尾音的《古兰经》吟诵声就划破了夜空的沉寂。随即整个城乡便沉浸在低回的祈祷声中。夜晚,寺庙街道挂满彩灯,处处象征着神圣与光明。清真寺内,讲经声抑扬顿挫,祈祷者川流不息。有些地方,封斋的观念很早就灌输给了孩子。如几内亚,许多六七岁的孩子就开始背着父母封斋了。他们不仅向自己的小伙伴,而且还向成年人显示自己恪守教规的毅力,为此他们同每天坚持斋戒时间最长的人比赛。
穆斯林如此虔诚,斋戒一月,会不会影响工作和正常的生活呢?他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一九七三年著名的埃以“斋月”战争(又名中东十月战争),就是突出的一例。战争之前,以色列以为埃及士兵都在守斋,不会有战斗力发起进攻。然而埃及士兵却出乎意料地发动突然袭击,经过奋战,最后摧毁了被认为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取得了“斋月”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