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乱伦的畏惧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0 属于: 世界民俗大观

分布在大洋洲的图腾民族,对乱伦的畏惧,不仅表现在制度里,也表现在个人与近亲间的来往所须遵守的习俗里。这种习俗可以总称之为“回避”。

在美拉尼西亚,男孩和他的母亲,姐妹间的交往,有着种种限制,男孩到达某一年龄后,便不可再居于家中,而必须迁入“营舍”内吃住。他们有权回到父亲的家中寻求食物,但是,只有姐妹不在家,他才可坐在门口吃食。在野外兄弟姐妹不期而遇时,他必须跑开或躲起来。男孩若在路上认出他姐妹的足印,他便不再顺那条路走。这种回避始自成年仪式,而后持续终生。儿子和母亲间的冷漠随年岁而增加。一位母亲要送食物给他的儿子时,她只把东西放在地上,等他来拿。和儿子谈话时,也不再表现所谓的母子亲情,而使用对待外人般的礼节。

在新不列颠、瞪半岛的土著,女人婚后再不和她的兄弟谈话,再也不提兄弟的名字,不得已时,也只使用转弯抹角的话来表达。

在新麦克林堡群岛堂兄妹间也遭受限制,彼此间互相不能接近,不可握手,不可互送礼物,如果谁与姐妹乱伦必须处以吊刑。

在飞枝群岛禁止尤其严格,不仅施于血亲,而且兼及远房的堂表。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某些祭典狂欢之时,此种平时被禁止的亲属们却互相求爱。

在苏特拉的巴塔斯人:“回避”律施于所有近亲。比如巴塔斯人认为一个男孩护送他的姐妹去晚宴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在公开的场合,兄妹相处也觉不安。不仅如此,连父亲也绝不与他的女儿独处房中,母子之间也是这样。因为这些野蛮人认为凡一男一女独处必定造成不当的亲近,所以他们自有其理由以种种禁制来回避诱惑。

在南非德拉戈阿湾的巴罗恩果族,最严格的禁律施于一个男人与其小舅(妻子的兄弟)的妻子间。他不论在何处一见这“可怕的人”,便赶快躲开她。他不可同她同桌而食;他同她谈话时神态不安,绝不踏入她的房间;与她打招呼时,甚至连声音都会颤抖。

在东非艾一干拜族的一种回避律比较常见:女孩子在青春期后与成婚前需回避她的父亲。在街上相遇时,她需躲开以待他走过。她绝不可走近他或坐在他身旁。如此一直持续至订婚礼仪完后。

最普遍最严格的回避,存在于女婿与其丈母娘之间。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大洋洲土著。在那里,女婿们一看到丈母娘朝他走过来,就必须躲开,直至走远。他们认为:女婿看丈母娘是不规矩的,哪怕只看一眼,他的头发也会立刻变白。因此,即使不小心脚踩到丈母娘的影子,也会把女婿吓个半死。如美拉尼西亚人,若男子与其丈母娘在小径偶遇,女的必须站到路边背对着直至他离开,若是方便也许他可以掉头走别的路。在所罗门群岛,男人婚后绝不和丈母娘交谈。偶然邂逅之时他须装着不认得她似的,掉头就跑。东非班图族里,他们不可进同一间草屋,在路上相遇时,其中之一要闪到路旁,她也许躺到树丛里,而他则以盾遮脸。万一不幸无可避免地相逢,而丈母娘找不到任何可掩蔽的东西,那么她就拔一小撮草举在脸前。任何通话皆需经由第三者或远隔一些障碍物,彼此间不可说出对方的名字。

有的部族不但禁止跟自己的丈母娘讲话,而且禁止跟所有做了丈母娘的人讲话。若要讲话,就要特别讲究礼节,就象和一位知名的外国人士交谈那样。并且必须使用回避语。也有一些部族,把这种情况甚至波及到丈人那里。女婿看丈人是可以的,但不能互相接触。一但有了接触,会被认为要倾家荡产的,甚至失去他们已有的优秀品质。为了避免这类不幸,就要举行专门的赎罪仪式。

当然也有个别地方例外,在女婿还清娶姑娘的礼钱后,禁忌也就随之解除了。

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回避风俗。如尼罗河上游有一支班图族人,那里的男人只有当丈母娘处在别的房间,彼此看不见时,才和她说话。有趣的是,这一族的人如此畏惧乱伦,竟连家禽家畜这样做时也难免受罚。其他还有非洲加纳的阿沙伊季族、乌干达的布甘达部族,以及印尼的巴达克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