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加朝觐(伊斯兰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0 属于: 世界民俗大观

“凡是有能力到天房去的人,都有为安拉举行朝觐的义务。”《古兰经》这段经文激励着每一个财力充足、身体健康的穆斯林,将去麦加朝觐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朝觐已成为穆斯林宗教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成为希吉莱历每年十二月份(公历十月)在麦加、米纳等地举行的世界性的群众集会。在伊斯兰教的初期,每年去麦加朝觐者只数百人,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也还不到二十万人。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交通工具的发达,到六十年代中期,朝觐人数便过百万大关,到八十年代则一般在二百万人以上。

在朝觐期间,穆斯林妇女身著简单的伊斯兰服装,男的则不问贫富贵贱一律以两块白布裹身。目的是让人们置功名利禄于脑后,陶冶牺牲精神和增强大同观念。

为了方便朝觐者,沙特阿拉伯政府在麦加、麦地那等地建立了大量朝觐专用设施,以五十亿美元的巨资在吉达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机场。每到朝觐时节,吉达机场附近的空运“哈吉城”(朝觐过圣地的人统被称为“哈吉”)与遥遥相对的比邻海港的海运“哈吉城”,极其热闹繁忙。尽管两地均建有一幢幢供朝觐者免费居住的大楼,因为人数太多,席地而宿者仍大有人在。

圣地麦加座落在狭窄山谷里的城市,在穆斯林世界素有“诸城之母”的美称。它只对穆斯林开放,非穆斯林一律谢绝入内,连记者也不例外。座落在麦加市中心的禁寺规模宏大,象征一周天数的七个尖塔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禁寺正中是相传建于公元前十八世纪的一个方形建筑一“天房”。它终年披着绣有金色《古兰经》文的黑幔,东西装有两扇用二百八十六斤赤金精工铸造的金门,看上去令人肃然起敬。在一般人看来,它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陈迹,但在穆斯林心目中,却有着崇高的地位。

朝觐期间,在麦加的街头巷尾,人们从四面八方象潮水似地涌向禁寺。“我们来了,安拉啊!我们遵命来了……”国籍、肤色、语言、地位各不相同的朝觐者到这里竟众口一词。人流涌到天房跟前,便以逆时针方向围绕天房旋转。天房的东南隅镶嵌着一块黑石,相传是曾祈求安拉使麦加成为吉祥之地的古圣亚卜拉罕的遗迹,所以朝觐者都希望抚摸一下黑石,但人多地窄,多数人只能在人群外围连连举起双手致以敬意。游转天房后的项目是,撒法、买而卧两座小丘之间往返七次的疾行,其意是模仿当年亚卜拉罕的夫人哈吉尔为儿子寻找水源的动作。然后,到“渗渗水”井前,争先恐后地痛饮井水,许多人还将这“圣水”带些回去给亲友品尝。

太阳离开子午线,扩音器里传来宣礼声。数百万人顿时雅雀无声,都很快以天房为中心,自动地排成一行又一行的环形队列,随着悠扬的“太克必勒”(礼拜时每个动作的呼唤声)鞠躬、叩拜。人数如此众多,动作如此整齐,气氛又如此肃穆,这真是难得的伟观!

紧跟着,便是向麦加以东二十五公里阿拉法特山区的转移,那是穆罕默德当年在驼背上发表辞别演说的地方。这里的气温高达摄氏四十度,转移又必须在朝夕间完成,这对数百万之众的队伍来说实在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从国王、总统到平民百姓,从文人学士到目不识丁的妇孺,通过通宵达旦忙而不乱的强行军,竟每每奇迹般完成了大转移,准时在“站立日”到达目的地。阿拉法特顿时变成了一个井井有序的帐篷城市,临时设立的商店、食堂、医院等一应俱全。人们稍事休息,即在阿拉法特山下的慈山周围举行名副其实的人山人海的站立仪式。翌日,朝觐者又开始第二次转移,在米纳石击象征邪恶的石柱,在古尔邦节要完成宰牲任务。随后,又第三次转移回到麦加,这才结束“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