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信仰(印度等国)
印度除了敬牛以外,还特别尊蛇。印度各地有许多蛇庙,在亚森这个地方,人们甚至认为蛇是他们的祖先。有些地方也吃蛇肉,但他们认为,那算是领受神的智慧。每年八月中,印度还有一个蛇节,各地都举行祭蛇礼。
为了让更多人领受神的智慧,捕蛇已成为一个传统的职业。印度有很多捕蛇者,许多村庄因村民大部分是捕蛇者而号称“蛇村”。新德里附近的莫拉赛村,每天早晨有一百多人,一手拿笛,一手提着盛满蛇的篮子到新德里市区表演蛇戏或到码头出售大蛇,故被誉为“捕蛇者的首都”。为了帮助人们掌握捕蛇技术,他们村还办了一所号称“弄蛇大学”的学校。弄蛇人迷信蛇是神的儿子,什么都不怕,只怕音乐,因此,他们常用笛子吹奏歌曲,叫蛇闻声起舞,演出蛇戏。其实蛇并不懂音乐,而且是半聋的,只不过它对声音特别敏感。加上弄蛇人常常把蛇藏在盒子里,表演时予以重击,蛇在盒中如闻雷鸣,便暴怒地昂首而出,吞吐牙舌。再加上光线由暗变明,蛇的神经便发生错乱,于是闻笛声而全身摆动,就象跳舞一般。
蛇在印度尼西亚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有不少民间传说和传统戏剧中,都涉及到蛇的故事,它往往是善良、智慧、本领和德行的象征。在巴厘岛,人们还专门为蛇建造了一个象庙宇一样的蛇舍,里面供养着一条大蛇。蛇舍前设有香案,虔诚的人们就在香案前礼拜祈祷,香案上香火、祭品常年不断。蛇舍后面的蛇洞里,还养着许多蝙蝠,专供这条蛇神食用。
西非蒂夫人与蛇相识在患难之际。相传很早以前,蒂夫族生活在南非地区。在一次全族的议事会上,一部分成员提出应当允许同异族人自由通婚,但遭到另一些成员的反对,争执相当激烈,最后前者的主张因人数少而被否决。他们不服气,便率众向北迁移。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刚果河畔,却被滔滔河水挡住了去路。正在束手无策之时,一条蛇出现在他们面前。在它的指引下,这些迁涉者顺利地渡过刚果河,最后在西非定居下来。蒂夫人勇敢强悍而又善良。他们不忘蛇的恩情,视之为神灵,愿蛇时刻伴随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色泽鲜丽的衣服上的图案多取直线条,看上去酷似蛇身上的花纹;他们喜爱纹身,多数人身上画的都是一条蛇的图案。
意大利的酋洛市是闻名的“蛇城”。这个城里的男女老幼都会养蛇,每年还有一个“蛇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放蛇,任其到处爬行。如果人们这天遇到蛇或蛇爬到家里,则被认为是“福之将至”。
大洋洲华拉孟加人有对“伏龙魁”的信仰。神话中的“伏龙魁”蛇,住在马斯格雷夫山脉一带水洞中,它的住所被称为“特伯尔流”。蛇尾住在洞里,头部伸延于一百五十哩外。尾部竖立时,头可没入云际。华拉孟加人相传各部族为“伏龙魁”所生。华拉孟加人虽分为幼流鲁及金基里二支族,而对“伏龙魁”的信仰,则共同一致。在举行“伏龙魁”仪式时,他们各有分工,幼流鲁族主祭,金基里族人为事前的布置或参观者。仪式上的舞蹈常表演大蛇的神话传说,及集团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之夜,由十时起,二族的成员在场所歌唱,直到二点还继续不绝。幼流鲁人排成行列跪在蛇形的小岗之前,然后起立在周围回绕,稍稍前进,又返回小岗跪在地下。每人的双手置腿上,身体左右倾倒,口中还哼出声音,金基里人在旁奏乐相助。最后幼流鲁人再次环绕小岗歌舞,用武器将小岗击毁。在另一仪式中,跳舞的动作多带戏剧的形式,而且连续表演十余日,场所也随时更变。表演者背上画着红色线条,模拟大蛇的动作:盘屈地面,头部左右摇动,表演大蛇云游洞外,尾部仍藏洞中的故事。还有纪念黑蛇仪式的舞蹈,完全采取戏剧表演的场面,将故事节断为若干节目,演员以羽毛、彩色等作象征黑蛇的装饰,模仿蛇的蠕动,或歌唱黑蛇的历史,或围绕小岗而漫步,或屈低头部在地上画蛇形,表演黑蛇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