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历程(多国)
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发明。被称为“盖”、“繖”(伞的异体字)等等。
伞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无定论。一种说法是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武王伐纣,士卒们在烈日下行军,被晒无奈,摘下荷叶顶在头上遮阳,统帅们自然不便照此行事,就令能工巧匠按照荷叶的骨架和样式,在行军路上十里建一小亭,供统帅们驻车休息避暑。后来有人把这种十里伞亭与当时的车结合,在车上制做了木制伞盖。以后工匠们又把固定不变的伞盖骨架改成可张可合的活动骨架,这就是伞的雏形。另一种说法是:当年黄帝统兵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崔豹《古今注·舆服》),后来人们仿照黄帝头上的五色祥云制出了帝王的车盖——华盖,又逐渐演变成伞。苏联学者研究认为;伞起源于公元九世纪时的中国。当时皇宫里一个高级侍从的妻子曾制出一种有二十八根辐条的伞为皇帝遮阳挡雨,并被视为皇权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丝帛制造的,价格昂贵;又由于被称作华盖,视为王权的象征,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伞用于民间,是唐代以后的事了。但就是那时,对伞的使用也有许多限制,规定百姓只能用纸伞。到了北宋年间,一种绿色油纸伞成为民间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并成为时髦的装饰品。宋真宗曾明令禁止民间布帛伞,到明太祖朱元璋时,仍有民间不准使用罗绢伞的禁令。直到清朝以后,民间用伞也比较随便。辛亥革命以后,民间制伞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出了自由张合、形体轻便的桐油布伞、油纸伞、黑布伞等等。
传说中国发明的伞最先传到埃及和巴比伦。当时埃及把中国传入的伞当作珍宝,以炫耀自己的高贵。有一次,埃及国王外出巡游,突然天降蛙雨,大大小小的青蛙从天而降,劈头盖脸地砸在国王身上。国王随从侍者大惊失色,忙将中国伞撑起,罩在国王头顶上,才为埃及国王解难。后来,埃及国王深感中国伞的护驾之功,更把中国伞看成护身法宝,因此每时每刻都把它带在身边。
在十六世纪的暹罗,曾有人上书当时暹罗的统治者,恳请外加一个“二十四伞之王”的封号。而在缅甸,国王除了有许多名号外,还自称是“巨伞君王”,在当时的缅甸,白色的伞最为神圣,只有国王和圣洁的白象才能享用。在欧洲,希腊人率先仿制了东方人的伞,并用伞来遮阳挡光。古罗马人进而把遮阳伞改成了雨伞,使阳伞又增加了新的功用。到了中世纪,罗马教皇把伞面装饰着鲜红和金灿灿的羽毛,伞把也装饰得非常华美,刻着金色的大雕,使伞变成了宗教和权力的象征。后来,由于贵族骑士们长期混战,王公们的仪仗才被刀马所代替,伞作为一种特殊仪仗在欧洲大地上销声匿迹了。
十八世纪,伞再度传入欧洲。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英国人乔纳斯·汉威到中国旅行带回一把中国伞。准备介绍给英国人使用,可当他撑起伞上街时,却遭到人们的指责,说他“藐视下雨这个天意,因为上帝降雨显然是为了把人淋湿”,也有人向他投掷石块,马车夫还用粗鲁的语言漫骂他,因为马车夫担心有了伞,下雨时人们就不会有人乘坐他那带棚的马车了。然而,汉威对此都毫不在乎,结果有数以万计的英国男子仿效汉威,使伞又一次普及,并成为英国人遮雨的主要工具和时髦的装饰品。英国也曾被欧洲人冠以“伞的王国”的称号。1852年,英国人塞谬尔·福克斯还取得了一种由加工成形的辐条组成钢制的伞支撑架的专利权。时至今日,这种新颖的构思还在起作用。在这个时期,伞的式样也不断推陈出新,更加五花八门。有的伞面上升个小天窗,有的伞把里装了取暖器,还有的伞上面竟别出心裁地装上望远镜……,人们不论贫富贵贱,无一不把伞视为生活必需之品,一些王公贵族,还把装饰华贵,制作精美的伞作为礼品互相赠送。维多利亚女王曾把一把价值一万五千美元的伞送给一位苏丹王,而这位女王也收到过一把加尼特·沃尔斯爵士1874年从一位非洲国王那里缴获的伞。这把伞有四十二根伞骨,周围长达二十二英尺。然而,也有人对伞嗤之以鼻,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就曾鄙视地称伞为“拐杖和有篷马车的混合物”,并且坚决拒绝带着伞出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们对服饰更高的追求,伞也曾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各种伞又成了流行服装的附属品,倍受某些赶时髦者的重视。伞的样式、制伞所用的材料都在不断更新,这使伞的家族又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这些年来,伞的种类又有增加,一些特殊用途的伞相继诞生。如法国人的无柄伞、美国人的夜光伞、日本人的收音机伞、香味伞、盲人用伞,还有防暴催泪伞,特务的杀人伞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美国佛蒙特州一个占地只有八百八十英亩的威努士基小城制造了一把巨“伞”。这把“伞”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设施,中心距地面高度六十七米,张开时硕大无比。此“伞”是用泡沫有机玻璃为面,伞架是呈经纬状的金属骨架,上面有六十根匀布其间的尼龙绳串连伞面,绳的下端绕在电动机上,起动电机就可随意收放伞面。因为有了这把巨“伞”,威努士基城变成了可以人为自由控制气温的城市,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许多游客都为一储这个巨“伞”的风采而光临这个小城,无疑给这个小城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伞”为这个小城聚财创富,真可以算是伞的奇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