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带的由来和演变
领带,是西装不可缺少的配套装饰,不同体形的人穿上合体的西装,再配上合适的领带,就能使着装者表现出不同的风度——或庄重高雅,或潇洒活泼,或热情奔放。
据史料记载,领带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代。那时士兵们在脖子上就戴着一种类似围巾和领带的东西(也有一种说法,说领带起源于北欧渔民劳动时戴的领结)。公元1660年为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服役的克罗特亚雇佣军普遍使用一种红色披肩。这种披肩肩幅很宽,有纱织的花边,系在胸前打结,这就是领带的雏形。最初人们称这种披肩为“克罗瓦达”,后来又叫它“克尔巴达”。以后,法国军队普遍使用这种披肩,并以此作为战场上区别敌我的标志。这时的披肩肩幅由原来的宽大变为窄长,而且也更加挺硬,外形更接近于后来的领带。1668年,领带在法国演变得更象现在领带的样子,并成为男子服装的组成部分。不过那时的领带在脖子上要绕两圈,两端随便耷拉着,下面还有三或四个花结的波形彩带。
1692年,在比利时的斯腾哥尔克城郊,英国军队偷袭了法军兵营。慌乱之中法军的军官无法按照礼节扎好领带,只是顺手往脖子上一绕。然而这一绕,又意外地推出了一种系领带的新方法,也推动了早期领带向现代领带的迈进。在这次战斗中,法军大获全胜,斯腾哥尔克的英雄们名噪一时,慌乱中一绕的领带打法也被人们竞相仿效。于是贵族时装中又出现了斯腾哥尔克式领带:它用镶花边的细麻布制成,一端从坎肩的扣眼中穿过。不仅男士,连妇女们也系起这种领带。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有一种叫“克莱蒙”的花边领带也在流行。
十八世纪上半叶,领带交了厄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白洋纱“脖套”或“围巾”。佩戴时要折三折,两端穿过系在后面假发上的黑花结。到1750年,这种脖套式领带又被淘汰,“浪漫”式领带出现了:这是一种方形白洋纱巾,先对角折,然后再折几下,绕过脖子在胸前打结,其系法也非常讲究,艺术性也更加突出。
1795年至1799年在法国又兴起了新的领带热潮。人们系白色和黑色的领带,甚至在盥洗时也系马德拉斯布领带。领结也比以前系得更紧了。
十九世纪的领带的特点是高高地遮掩脖子。后来又出现了硬胸式领带,它用各种料子精制而成,如绸缎、天鹅绒等。黑色和五颜六色的领带也都时兴起来。到七十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结花结领带,这时领带样式、颜色、打法等都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也非常注意使用领带来装饰自己,并把领带作为区分社会地位高低和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的一种礼仪象征。领带已失去围巾的作用,成为地地道道的衣着装饰品。
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领带夹子,三十年代出现了编结领带。四、五十年代是领带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领带走向大众化,也更加普及。使领带成为各种年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服装上重要的装饰物而风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