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光头、男子发辫及其他(缅甸)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0 属于: 世界民俗大观

缅甸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服饰上各有特色。

那加族 南部山区的那加族人,至今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全生活之中,他们长的个高、宽肩、脸平、头圆,身体健壮。过去的那加族,妇女大都赤裸上身,下身用一些藤皮编成一个一个小环,串起来后好象网一样围住小腹部,起遮身御寒的作用。现在这种网裙已少见,妇女们多数改穿纱笼。她们喜欢戴锡、铜或琥珀耳环。在耳朵上往往凿四、五个耳孔,然后穿进耳环。沉甸甸的耳环有的几乎挨到肩头,耳朵也被拉的很长。然而,耳朵长在那加入眼里是美的形象,也是多福多寿的象征。令人称奇的是那加族少女和成年妇女的区别是少女不留长发而都剃成和尚头,成婚后才能留长发。另一个区分标志是看她戴什么耳环。如果姑娘戴的是锡制耳环,那么可以判明她年纪尚小,不到“及笄之年”,还不能出嫁。要是父母给她戴上铜制耳环,那就说明她到了待嫁之年,可以结交异性,住到“公房”里面去了。

那加族男子基本上不穿什么衣服,有的只在腰部以藤条紧紧束缚。已婚男子除了“藤条衣服”外,还要多加一块小小的黑布,用以遮羞。与少女相反,男子们一般都留长发,并喜欢在脑后梳上一条大辫子,再把辫子挽成髻盘起来。在那加族,谁的辫子长,谁就最有威信。

那加族男子也要凿耳孔,以供佩戴各种饰物,不过男子的耳饰物不是耳环,而是珠链、丝纹贝壳或者山角。他们还喜欢用黑、红色颜料在脸上画花、鸟等各种图纹,这和中国人唱京戏时画的黑头花脸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那加人以此为美,并且一般人都画。

所有的那加人都酷爱嚼槟榔,因而差不多每个人的牙齿都是紫黑色,嘴唇也因干燥而破裂。

那加人有戴帽子的习惯。他们的帽子是用犀鸟的羽毛和牙装饰的。帽子价值要根据猪牙的年纪来确定,一般是三百到五百元缅币。那加人平时没有穿鞋的习惯,只有在节日时才穿鞋,但他们常常把从脚踝往上的部位用麻或藤条一圈一圈地缠起来。

克伦族 生活在密林中的克伦族是缅甸仅次于缅族的第二个人数最多的民族,他们的衣着多数人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克伦人男的穿黑色和白色长裤、红色花纹短袖上衣,衣长与膝盖齐。有的人喜欢在白色衬衣上套着红色外衣,有的人则喜欢在白衬衣外套着黑色衣服,但不管套穿什么衣服,红色上衣是人人必备的。他们喜欢用黄色或其它颜色的丝绸包头,但忌讳用黑色丝绸包头。少女多穿长过膝盖的连衣筒裙,裙上织有红白交织的花纹。衣领正面剪成三角形,留发盘髻,用红线扎发盘于脑后,或以小块白布包头。克伦族妇女都有穿耳孔、戴圆形耳环的习惯和佩戴用小珠子穿成的颈圈及银项圈的习惯。已婚妇女和未婚少女在服色上有明显区别,已婚妇女多穿黑色短衣,胸部以下用白色珠子缝成棋盘形或斑点组成的图案,而未婚少女则穿白色服装,这象征着少女有一颗纯洁的心。

掸族 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

他们性情温和,能歌善舞。服饰方面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男子穿线衬衣,外面套着外衣,穿肥大的土布裤子,用皮革或毛巾包头,身上常挂一把锋利的刀,用来砍柴和防身,还有纹身的习惯。妇女喜欢穿白色或其它颜色、色调清爽淡推的上衣,下穿简裙,用花毛巾包头,随身常挎一个挂包,手拿斗笠,赤脚或穿拖鞋。未婚少女穿短上衣,下穿色彩鲜艳的纱笼。

克钦族 男子喜欢穿短对襟的黑上衣,下身穿围布或短到膝盖的宽短裤,也有人穿长裤。老人留长发,编发辫,缠在头顶上,用黑布包头,青年人则喜欢用白布包头。妇女的服装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本民族的服装特色,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围裙。男人也喜欢佩长刀,作为自卫的武器,也是男性克钦族人英勇、威武、坚毅的象征。有的男子仍保留着纹身的习惯。

克钦族人在着装方面还有一些别族所没有的忌讳,如男人最忌讳穿女人的衣服,头巾不能被别人随意玩弄,如果有人犯忌,被侵犯者就认为是对自己的莫大侮辱,严重时可引起决斗或拼命。

钦族 是在古代从我国西藏移入缅甸境内的。

钦族服饰各地均不相同,住在北部的因气候原因穿得较多,南部的穿得比较单薄。男人一般在头顶上或脑后束有发髻,下身系一条腰巾,天冷时则披一条毯子防寒。女子身穿短衫,下着筒裙,用蔑箍束腰,并喜欢佩带各种装饰品。儿童身上饰物,常常是骨,因为在钦族人眼里,虎骨可避邪驱害,逢凶化吉,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苗族 相信他们是来自太阳和月亮的种族,因此男子包头为满月形,妇女的包头有尖角,形似日月发光。衣服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