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日本)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它在日本也被称为“着物”。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区别于西方传人日本的服装,才称为“和服”。
宽袖、开衿、束腰、宽带是日本一般流行和服的式样。采用这种祥式和日本是个岛国有关。由于日本地处海岛气候潮湿,因此,衣服必须做得宽大才能使人感到舒适。
和服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和服是由“长着物”、“带”、“羽织”和“袴”四部分组成的。
“长着物”是和服的主要部分,它实际上是一种长衿大袖的长衫。
“羽织”是外褂,一般比较正式的和服都要在“长着物”外面罩上一件“羽织”。“羽织”的形状大体同“长著物”相似,只是略短一些。在上层社会的服装中,还把自己的“家徽”(表示家族的标记)印染或刺绣在黑色“羽织”的衣袖及衣背等处,以表示自己的“门第”。这种“羽织”叫“纹付羽织”。
“袴”是一种裙裤,样子很象百褶裙。和服的礼服一般都要在穿“羽织”时,在“长着物”的下部套上“袴”。“袴”也是和服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就是和服上用的腰带。和服较为宽大,且不用钮扣,而用腰带来束腰。最初的腰带窄而细,约有二寸宽、六尺五寸长,腰带打结也打在腰前。桃山时代后,日本女子不再穿裙子,腰带露在外面,后来因受中国服装影响,开始系筒状腰带。为了美上加美,腰带还要缠绕数层。到元禄年间,日本人生活富裕起来了,腰带加宽到五、六寸,并加了里子,有的腰带还刺绣上美丽的花,使腰带不仅仅是束腰的带子,而且成为和服的重要装饰品。由于腰带由窄变宽,由薄变厚,打出来的结也相应变大变厚,如果仍打在前面,不仅妨碍劳动,走路时也影响视线,富于智慧的日本人便把腰带结打在后面,成为今天和服的样子。
和服腰带打结的方法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二百八十多种。如文库结,山茶花结,一字结,家雀展翅结,太鼓结,岛原结等。其中太鼓结是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法,这种带结的打法是在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用纸做的芯子,看上去象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女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腰带——“改良带”和“文化带”。这些腰带不仅是和服的重要装饰品,也是精湛的工艺品。尽管对打这么宽的腰带是否有利于健康众说纷酝,各有所论,但穿和服还是离不开腰带,而且在举行婚礼时,向新娘赠送和服腰带以示祝贺,已成为日本的一种风俗。
和服的衣料都是平织而成的,因此只能直线剪裁。由于宽大,缝制时也无法考虑线条美,只有穿在身上才能弥补其缺陷,因此,必须在穿着上下功夫。这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穿着文化的主要内容。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八至九世纪的奈良时代。当时,正是中日文化交流极其繁盛的时期,中国文化大量传人日本。唐代服装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传入日本,首先在日本的贵族中流行起来,这就是日本的“唐风贵族服”。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人民对“唐风贵族服”作了若干改造,使它更具有日本服装的风格,同时仍保留着隋唐服装的基本特征。改造后的“唐风贵族服”袖子、简体变长,衣服的幅度也变的越来越宽,但穿在身上仍紧贴身体,更能显示人体的线条美,使人体形象显得修长、苗条、给人一种潇洒飘逸之感。这种被改造的“唐风贵族服”与敦煌壁画上人物所穿衣服非常相似,这也就是早期的和服了。对“唐风贵族服”的改造过程,日本人称之为“国风化”。
“国风化”之后,和服逐渐传到民间。但王公贵胄与庶民百姓所穿的和服并不相同。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朝廷对服装都有严格规定。不仅将军(实际上的行政首脑)、大名(领主)、高级武士和中下级武士服装各不相同,就是城镇里的老板与伙计,工匠与徒弟,农村里的地主与佃农的衣服也不一样。当时规定,武士以上的人可穿绫罗绸缎的和服,老百姓只能穿棉麻织物。以后,贵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些限制也逐渐变得有名无实了。
明治维新,使日本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兴起。明治时期(1868-1912)的日本政府对日本社会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同时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也开始向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的服饰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冲击了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开始时男人们很快接受了这种文化变革,慢慢地穿起了不大合身的西装,而妇女们却仍在一段时间内坚持穿和服,这使和服做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流传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