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节(巴西)
牺牲节是巴西印第安人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沙万特人的传统节日,亦名穿耳节。有趣的是,当地人将它称为达尼奥诺,意思是睡眠节,而巴西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名称的含义恰好和它的名称相反:不是睡眠,而是“苏醒”。因为它是考验一个沙万特青年男子是否已长大成人和能否成为继承和保卫本部落传统的新斗士的一种形式。
牺牲节每七年举行一次。具体时间要视“瓦普特”的训练情况而定。根据传统风俗,沙万特的男子,在十二到十八岁期间都要到远离部落的营地去生活。这些小伙子有个专称叫“瓦普特”。在这七年中,他们不能同妇女接触,也不能同十岁以上的亲姐妹接触。他们只能在父亲召唤或集体回村时才能离开营地。在营地中,由教父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和训练。经过七年教育以后,村中的老人委员会便根据他们体格和道德精神方面的成熟程度,确定牺牲节的日期。
节期一旦确定,部落首领们就着手进行长达数月的准备工作。村中的老人们也纷纷去大森林捕捉鹦鹉和其它羽毛漂亮的鸟儿,制作节日的装饰品。按规定,这一年还必须是丰收年,所以种庄稼也要格外精心。
牺牲节上对瓦普特的考验是十分严格的。首先是“打水”:除去吃饭以外,他们必须连续在河泊里活动十昼夜,按一定节拍不停地打水。出水后,坐在村子房屋前的席上,由长者用雪豹后腿骨做成的针在耳朵上穿孔,然后插上一根长二寸左右的耳棍。此后二十四小时,他们手持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大圆木棒到村中广场上集合,抱着一段两头用雄鹿角装饰的树干唱歌跳舞。此项考验要持续十八个小时。接着,还必须扛一段油棕榈树干步行二十多公里而且不能有任何疲劳、疼痛的表现。最后一天,上述考验中坚持下来的人要在广场上唱一天无词的歌,曲调是从教父那儿学来的,据说是祖先传下来的声音。所有这些考验结束后,他们还得集体返回营地,住到七月水果成熟。那时才算长大成人,可以成家、独立谋生或迁换村庄,也可留在营地当教父。考验瓦普特时穿耳的耳棍和父亲给的圆木棒,已经成了沙特万印第安人的标志。
沙特万人的牺牲节过去是不让非沙特万人观看、报道的。但1979年5月在圣马科斯村举行时,第一次允许外人对这一节日活动进行广泛报道。原因据说是部落首领们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纯洁质朴的古老传统将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