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欧美)
“除了圣诞日,再没有什么节日象情人节那样更能引起全球人的兴趣了。”1863年美国内战期间一位刊物编辑说的这句话,是对盛行于欧美各地的情人节的极好概括。
情人节源于古罗马。据说古罗马人每年二月十五日都对他们所崇敬的掌管自然与女子婚姻之神加以祭祀。那一天,青年男女要特别聚会。会上,未婚青年男子,皆可从一个装有许多女子名片的盒子中抽取一张名片,并就以这名片上写着的女子作为节日的伴侣,相互交换礼物。如果男子喜欢这个女子,便将她的名片在袖子上贴几天。这种交往,经常使一对对青年男女成为终生伴侣。也有说,古代人认为二月十四日是百鸟发情择偶之始,人们推鸟及人,始有此节。
以后,教会把情人节定于二月十四日(即圣瓦伦丁日),用以纪念早期教会的两位瓦伦丁。其一是罗马牧师,由于救助基督教徒而被罗马统治者关押。服刑期间,他得到典狱长女儿的悉心照料,他也设法使她恢复了视力,两人真心相爱。后来他在二月十四日这天被杖杀。此后没几年,另一位也叫瓦伦丁的特尼主教亦被捕入狱,并在同一天被杀。
不过,那时情人节尚不普遍。自从那位编辑说了上面那句话后,情人节的影响逐渐扩大,并开始有了源自古代抽名片的手印情人帖和各种装饰品及赠送礼物的仪式。
自打风靡欧美大洋洲各地以后,情人节便超出了它原来的意义。它不仅是情人间联络情感的纽带,也是其他一切人用以表达内心之爱和扩大爱的范围的一种机会。它使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儿女、同学等都成为亲爱的对象。
在丹麦,人们将压榨好的雪花送给好友。男子常写闹着玩儿的信给女子,署名时只用密码或点点作字母,如果收信人猜出了他,那末这一年的复活节,他就要给她送一份礼物。
在意大利,未婚女子常在节日黎明时分即起床,静立窗口等候第一个来到她窗下的男子。一俟见着,便将此人作为自己命中注定的情郎。
在加拿大,大多数人互寄贺帖,不单给情人,也给父母和师长等。孩子们也热情参与,同学间互换画片。有些学校还举行节日联欢班会。年龄较大的学生们则举行舞会。他们也互赠礼物,通常会把最大的一份送给母亲。
在美国,有些地方收节日礼物的是孩子们,有些地方以特制甜面包庆贺节日。许多人都爱唱情人节歌。有些男子还爱将一篮子礼物放在自己钟情的女子家门口,按动门铃后又立即躲开。
在英国,青年男女互赠倾诉爱慕之情的“瓦伦丁图片”。在荷兰,则互赠鲜花以致深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