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闹京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1-11 属于: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
【作品简介】:

李少霆、刘显栋、杨永清著。35回,28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故事梗概】:

成化帝朱见深宠幸贵妃万贞儿万贵妃的父亲太子太师万显卿,于朝中私蓄党徒。吏部尚书唐国瑞性情刚直,在太师的寿筵上,题书讽刺其靠女儿之幸得利仗势。太师怀恨在心,其私党梁超勾结在唐府为奴的唐伟,陷害唐国瑞指使绿林大盗窃取御物。唐家被查抄,几十口打进死牢待斩。为保忠良之后,兵部尚书海庭芳,趁探监之机,用女儿海红珠换走唐公子唐贤,狱官陈志福不知此事,暗中抱自己的婴儿陈勇换给唐夫人。行刑时,刽子手周成于众目睽睽之下,巧妙地救下陈勇,交给姐夫王砚清抚养。

万显卿害死唐门,恐唐国瑞同党不服,紧追不放。海庭芳恐怕事情败露。托病辞官回乡。给唐贤改名海浩,教习文武。海浩的师傅是个神秘的老者,原来他一直暗暗保护唐贤。狱官陈志福也带着陈强、陈海珠(海红珠)隐居故里。

十几年后,海浩已是文武双全的翩翩公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他一定要去京都寻找仇人,也寻查海红珠的下落。一路上,他杀贪官,行义于世,又有侠女孟兰香暗中相助。到京都后,才知道唐伟已做了河南巡抚,不日就到京都。陈海珠和哥哥陈强也在偷偷地监视唐伟的举动,改名王烂的陈勇也出现了。

海浩的师弟寇奇奉师命来助阵。于是,忠孝侠海浩、红衣侠陈海珠、楚江侠寇奇大闹京都。

【鉴赏】:

描写武侠,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侠客,人人敬仰,羡慕。宋代在民间的传说、小说、评话、锒字儿中,就叙述了许多典型的武侠形象,盗盒的红线,妙手空空儿等皆是。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茶馆中的说书,后来能文的人,把它写出来,就通行于社会了。”“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

《三侠闹京都》是本传统评书,这个版本是刘显栋、场永清根据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李少霆的底本整理而成。

李少霆说书的风格:重视人情,说尽人情,寓人情事理于惊、奇、险的情节和场面、以及趣味和悬念之中。

《三侠闹京都》以扣人心弦的情节,说尽人间情理。

本书是由评书整理而成,带有章回体小说的特点,保留了一些说书的特色。在形式的处理上,先能抓住听众、看客的心理,合乎说书引人的情理。如其中一回的结尾这样说:“‘哎呀!是你!’唐伟一看也惊得目瞪口呆,若知唐伟碰上什么人了,请看下回。”等,这些直接的引用口头艺术形式的方法,无疑是作者成功的一个写作经验。

《三侠闹东京》主要是写忠良后代,杀奸官,替民除害的故事。作者设计了一个三易公子的情节,紧张、惊险,紧紧地绷住每个人的心弦。

唐国瑞一家在狱中待斩,他所蒙受的冤枉,大臣们敢怒不敢言,人心压抑。

偏巧,万贵妃喜降子,皇上十分高兴,下令大赦,而且特放唐家可以有亲朋探视。苦思多日的兵部尚书海庭芳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探视时,把女儿海红珠换给了唐夫人,唐大人一家正急,唯恐男婴变成女婴的事情泄露出去,连累了忠良,这可如何是好?狱官陈志福也是忠厚官吏,唐大人对他有恩,他也偷偷地把儿子陈福换在唐夫人手上,回家之后,吃惊更大,唐公子怎地变成了小姐?自己的孩子命运如何?看到这里,读者心里可能觉得,陈福必死无疑。其实却不然,人的心理都是相同的,都想保忠良一条根苗。刽子手周成巧施掉包计,更令人意想不到。他在施前的晚上,就找到一个死婴,行刑时,他从唐夫人手里夺下假“唐公子”,用手掐着婴儿的脖子,把婴儿在唐大人面前晃了几晃。行刑后,他借口挖心肝吃,进法场把死婴搁下,把“唐公子”抱来,这时你不禁要问:唐公子不是已经给掐死了?其实周成只不过在他的嘴上涂上一声麻药,不让他哭而已。

到此,三易公子的情节完成,完全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巧合、惊奇、紧张的情节里面,寓含着合理的人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俘屠,何况是救出忠良之后、一个无辜的婴儿。海庭芳、陈志福、周成都做了同一件事,合乎道理,更觉真实。民间故事,评话发展千百年来,为顺应听众的心理,故事情节、人物等等大都是顺应人情的,合情的便是合理的。象传说中的“狸换太子”的故事,中国人大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合理。

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是顺应中国的人情,西方人以悲剧作为艺术的最高形式,中国人都喜欢喜剧的结束。尤其是说话艺术,悬念令人惊奇、紧张、念念不能忘,常萦于怀。给观众一个满意的结局,观众就能轻松地归去,心情舒畅。这是完全中国式的喜剧效果。

《三侠闹京都》的巧合,喜剧效果不止在此一个情节,整部书都体现了这种传统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