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女子》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1-11 属于: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
【作品简介】:

赵云雁著。14回,8万1千字。原载《农民文学》总第35期。

【故事梗概】:

隋朝末年,铁银枪大将柳忠奉命镇守军事重地蓟门关,因其文才武略深服众人,兼之利用燕山险地开凿了七十二个藏兵洞,用兵神出鬼没,故虽十八路反王相继而起,隋廷岌岌可危,但边地却也平静,突厥异族也未敢轻举妄动。

蓟门关附近有座甘泉寺,为北方名刹,武僧众多。主持一清和尚乃柳忠好友,二人过从甚密。一清曾收留一身怀绝技的游方番僧头僧,以教习众僧武艺。

虎头僧曾劝柳忠反入中原夺取天下,被柳氏拒绝。后唐王李世民兵来,相持不下,差以说客劝降,柳忠迟疑难决。当其决定归唐之际,惨遭暗杀,他的藏兵图也不翼而飞。唐王十分痛惜,派人护其灵柩返渔阳灵泉寨老家。

柳忠有子英杰、女青枝,均习武技。青枝从小与表兄李飞云青梅竹马,甚相契合,常在一起练功。待飞云回幽州老家,柳忠又死,兄妹二人练武更勤。后因不满唐渔阳郡王高开霸地,开罪于高开。英杰无辜被抓,青枝涉险搭救,逃出虎口,在官兵的追击之下,逃到甘泉寺避难,受庇于一清。英杰急于去刺杀高开复仇,传说遇害。青枝欲从一清为徒,并在虎头僧处得知杀父仇人为李世民,立志复仇。

青枝被一清荐往嵩山少林寺,路遇猛虎,被一老僧所救。此僧正是少林寺主持慧明法师。青枝随法师习武三年,艺成下山,途中遇高开,追踪行刺不成,到长安欲刺李世民,却被慧明法师阻止。原来慧明已得一清临终遗书,知青枝被虎头僧所迷惑,必来刺杀李世民。而其实一清在被虎头僧所害之前,已查明虎头僧为突厥国沙利所派、以作内应的,当年他在柳忠降唐之前便下手杀害了柳忠,夺走了藏兵图。青枝明白真相后,愧悔不已。

此时突厥意欲南侵,长安校场比武,选拔先锋。青枝少年气盛,几番厮杀,在决赛中与表兄李飞云相遇,遂将先锋让与飞云,自己绝尘北上,来到渔阳古城,巧遇高开正与已任甘泉寺主持的突厥奸细虎头僧饮酒密计。高开早有异心,此番与突厥勾结,妄图自立为皇帝,并应允愿在突厥帐下俯首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恰巧唐王钦差来宣高开,高开杀了钦差,公开叛唐。青枝则尾随虎头僧来到甘泉寺,无意中在寻藏兵图时撞破了寺里机关,解救了十几个被抢来糟蹋的良家女子。正当她带领村民抵抗突厥番兵的关键时刻,飞云带唐兵及时赶到,杀退番兵。二人相见,百感交集。唐王李世民闻高开已反,亲率大兵前来,将渔阳团团围定。原柳忠部下金虎早对高开耿耿于怀,此番接受唐王劝降,杀掉高开,开门献城。后来,青枝又盗图舍利塔,助唐王捣毁藏兵图,攻克蓟门关,大败番兵,最后又乘势破了机关密布的甘泉寺,终于刺杀了杀父仇人虎头僧。唐王封青枝为御妹,飞云为蓟门总兵,二人成亲。

【鉴赏】:

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国家概念,乃至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所谓“忠”与“奸”,这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夙有争议。

小说《少林女子》不但直接接触到了这一系列尖锐的历史问题,而且还能通过故事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失为是一部较好的历史武侠小说。

例如,关于“忠”“奸”问题,小说爱憎分明,观点明确。原蓟门关总兵柳忠忠于职守,治军有方,爱民如子,一心防犯外来侵略,致使边境平安,百姓乐业,尽管曾一度愚忠隋帝,不肯降唐,显得有些古板、拘泥,未必能够及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但其不失大节,在位谋政的一片丹心,其刚直不阿、顶天立地的气概,足以使读者一领忠臣良将、国家柱石的超拔风采,感受到爱国儿男沸腾的满腔热血,从而在情操上获得美的陶冶。

相反,先降唐后反唐的高开,则显得既首两端又极其猥琐,令人嗤鼻。本来叛隋降唐,从大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还不能算做朝秦暮楚,不仁不义,起码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可卑的却是将其做为捞取个人好处的政治资本,并且一旦这办法无法满足其无限膨胀的权力欲的时候,他马上又会见异思迁。高开的后来出尔反尔,公开叛唐,甚至与异族勾结、引狼入室,则正是证明了高开那类民族败类的可耻的政治投机家们的险恶。这些均为读者提供了现实人物的活的艺术标本,两相并举参照,忠奸立分。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首屈一指的无疑是柳忠之女柳青枝。此女自小天真烂漫,性情直爽,嫉恶如仇。生活的变故,使她接受了血的考验,经受了锻炼。她几次复仇,均未得手,证实了她个人力量的单薄;慧明法师的教诲又使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为她的复仇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这使她认识到了许多个人恩怨以外的人生道理,促使她把个人的命运同老百姓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国家(当然是指当时的特定的“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决定了她最终必然走上一条为民族与国家利益驰骋疆场的民族英雄之路。青枝的成长道路,即那种把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的,以个人复仇始,而以为国效力终的英雄成长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小说为传统的幸回本,故事情节的编排脉络清晰,有头有尾,注意来去脉的介绍,这与末尾的大团圆结局一起,构成了中国式小说创作的原始特色,非常适合一般读者的欣赏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