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科学
330年罗马帝国迁都至君丁坦丁堡至1453年东罗马灭亡约1千年间的科学成果。古希腊科学技术传统的延续与进一步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4至8世纪。安第诺亚的色雷诺斯注释了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亚历山大里亚的德昂在其女儿希帕提亚——历史上最早的女科学家协助下,注释了托勒密的《至大论》,并编出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著作的新版本。欧多克索注释了阿波罗尼和阿基米德的著作。辛普利基奥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第二时期是9至10世纪。塞萨洛尼卡大主教利奥发动了文化改革。他本人在进行数学和医学研究的同时,还领导了有组织地收集、整理科学书籍手稿的工作,成为后来拜占庭科学的基础。第三时期11至15世纪。11世纪时新柏拉图主义复兴的领导者米凯尔·普塞洛斯撰写了《四科纲要》。从13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前期的巴列奥略王朝,尚可看到拜占庭科学的最后光辉。注释丢番图著作的帕吉默雷,介绍印度数学的普拉努德,著《计算术》的巴尔拉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学者。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的知识传到意大利,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