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3-31 属于: 世界文化词典

本世纪30年代出现的化学结构理论。1928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在解释氢分子的量子力学计算结果(简并态微扰处理)时,把“共振”一词引入化学结构理论,此处“共振”是指价电子在成键的两个原子轨道间的交换,“共振能”即指交换积分。1931-1933年间,鲍林及其合作者提出:分子的真实基态不能用各合理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但却可以用这些结构的组合来描述,其中每一结构贡献大小取决于该结构的性质和稳定度,这时该分子共振于几个价键结构之间。1938年,鲍林的《共振对化学键本质和分子结构的意义》一文,系统地概述了共振论的基本内容。他在1954年因化学键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演讲中指出:共振论对共轭分子的计算一般与实验相符。1949-1953年间,苏联曾展开过对共振论的批判,被斥为唯心的机械论。这一50年代前对有机化学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尽管对它的评价一直有分歧,但至今仍在使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