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14测年
一称放射性碳素断代。使用最普遍的考古学绝对年代测定技术。美国科学家利比发明,他因此获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原理是:宇宙射线同地球大气交互作用产生中子,中子与大气里氮(氮-14)发生核反应后生成放射性同位素碳-14,混入大气二氧化碳中,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成为养料,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生存,因此所有生物体内均含有碳-14。碳-14不断衰变为非放射性的氮-14,其半衰期为5730±40年。生物生长时体内和大气中的碳-14浓度保持平衡,死亡后碳-14按衰变规律减少,只要测出考古遗址标本中碳-14减少的程度,即可算出其死亡年代,进而判定遗址的年代。一切死亡生物体中的有机物以及未经风化的贝壳皆可用作测年标本。大气中碳-14浓度存在不平衡现象,故碳-14测年与真实年代存有差距,年代越早偏差越大,为克服这一缺点,测定年代须经与树轮年代对比才接近于真实年代。此法测年范围一般在5万年以内,近年使用粒子加速器技术和超高灵敏质谱计技术,年代测定范围有所扩大。该测年方法将欧洲许多史前建筑和遗址的年代提早了几百年,对全世界各地区考古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