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学
考古学边缘学科。萌芽于本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学者马克辛·克兰丁斯特和帕蒂·乔·沃森在其所著《生动的考古学》一文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1980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考古学百科全书》,对该学科作简要介绍,至此,民族考古学始为学术界认可并正式通用。主要通过运用民族学和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及资料,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对各民族历史文化作出深入细致的阐述。国外对该学科的对象、内容和职能存有以下几说:(1)特殊问题考古说。英国考古学家安德鲁·谢拉思认为是用民族学的方法解释考古学上一些特殊问题;(2)民族学和考古学双重说,从事民族志研究的人应象考古学者一样进行田野考察,考古工作者对考古遗存中的疑难问题应从民族志中寻得解答线索。美国考古学家卡罗尔·克雷默持此说;(3)职能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民族考古学家罗伯特·尔·卡尼罗主张该学科不仅有助于复原某些族群的文化史,并能协助阐明古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技术、生计、劳动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