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杀后》诗词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2 属于: 三国演义诗词鉴赏
【原文】:

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

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赏析】:

历史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四十年前曹操大权独揽,飞扬跋扈,欺君罔上。汉献帝与伏皇后商议,密诏皇丈伏完,清除权奸。结果事泄,伏氏三族二百余口,都被斩首。伏皇后被揪住“头髻拖出”,乱棒打死。四十年后曹操的帝胄也像当年的汉献帝一样,皇权旁落,司马师欺凌朝纲,无视君主。魏帝曹芳每见司马师入朝,战栗不已。临朝奏事,司马师自行决断,并不启奏魏主。一日,退入后殿,曹芳与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和皇丈张辑密谋除掉司马师兄弟。曹芳脱下凤汗衫,咬破指尖,写了血诏,授与张缉。此事当下被司马师查出,搜出血诏。司马师勃然大怒,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随后进宫,又将张皇后捉出,用白练绞死。

“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对于司马师重演历史的闹剧,小说家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报应。将司马师绞杀张皇后,看作是曹操当年捕杀伏皇后的报应,借此对曹操进行道德的批判。曹操生前小说情节中就已描写对其直面的痛斥和诅咒,像“左慈掷杯戏曹操”;像曹操临终前的鬼魂索命,“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这种对恶势力的道德批判,尽管含有小说家拥刘贬曹的政治倾向,但其基本上是代表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天教”是泛指各种思想文化流派都尊为上天的意旨。扬善贬恶、向善除恶是人类道德的共性,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民族习俗会使衡量道德价值尺度有所变化,但善恶是不会颠倒的。因此报应便成了各种思想文化流派一个共识的主题词:道家讲报应,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鼓吹天神将根据各人的行为施行赏罚;佛家讲报应,前世、今世、来世,三世轮回因果;中国民俗中鬼文化也讲报应,阴间、阳世、地狱、天堂,用幽、明两个世界来沟通因果报应。因此,这首所宣泄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