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和珍珠》寓言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3 属于: 寓言鉴赏
【原文】:

登上一堆粪土,/在上面刨个不亦乐乎,/最后翻出了一颗珍珠。/“我眼前的这个‘宝物’/对我有何用处?/倒不如找到一颗麦粒一/我们这些庭院里的鸡鸭,/都用它来饱肚。/更何况,/我也不用佩带这个‘宝物’,/它又不能使我容貌突出,/让人们去把它当宝贝吧,/尽管它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

【原文出处】:特列基阿科夫斯基寓言(选自《俄罗斯寓言百篇》,陈际衡、赵世英译)

【鉴赏】:

寓言的一个基本手法是“拟人化”。这则寓言里的公鸡也是“人格化”了的。它代表那些缺乏审美情操的庸人。“珍珠”,顾名思义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它,晶莹透明,光芒夺目,给人以美感。然而,在这样美的事物面前,“公鸡”却大叫:“对我有何用处?倒不如找一颗麦粒……用它来饱肚。”“公鸡”所需要的仅仅是维持其生命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对精神生活和审美无所希求。就是说,它缺少审美情操。是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贩卖矿物(也有人译作“宝珠”)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难怪“公鸡”大声嚷道:“尽管它(珍珠)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这就是“公鸡”式人物性格中的喜剧色彩,或者说,这正是“公鸡”式人物的可悲之处: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人”的价值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只有动物才仅仅满足于直接的肉体需要,而无所谓精神的或审美的要求。“公鸡”式的人和事我们并不陌生。十年动乱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首饰香料被封存,服装款式“清一色”,全国一片“红海洋”,“美”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代名词,因而人人谈“美”色变。尽管美受到如此摧残,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强烈。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拨乱反正,党中央作出了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指示,号召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全国人民正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从物质到精神美化自己的生活。因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的生活,并不是象公鸡那样以“填饱肚子”为满足,而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