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爱情》简介与鉴赏
《阴谋与爱情》是18世纪德国爱情悲剧名作。
《阴谋与爱情》创作于1782年。
约翰·克里斯朵夫·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18世纪德国著名戏剧家、诗人、美学家和历史学家。1781年创作第一个剧本《强盗》。恩格斯评价说“他在这本书中歌颂了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1782年创作《阴谋与爱情》,再次受到恩格斯的称赞。称它“是第一部德国的有政治倾向的戏剧”。他的其他创作还有戏剧《华伦斯坦》三部曲、《威廉·退尔》、哀歌《希腊神》等。18世纪80年代后从事历史和美学研究,著有《三十年代战争史》《美学通讯》等。1800年以后又从事文学创作。
席勒晚年由于受到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创作从理念出发,脱离生活现实,因而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
五幕悲剧《阴谋与爱情》不仅是席勒的代表作,也是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平民戏剧”的优秀之作。剧本写的是德意志公爵的宰相之子斐迪南和乐师女儿露伊斯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封建制度、门第观念的强烈憎恨,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与堕落,歌颂了市民阶级的道德与尊严。具有强烈鲜明的政治倾向。
剧本情节曲折生动,高潮迭起,动人心魄。
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伊斯,这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叛逆举动,因而必然遭到贵族阶级无情地破坏与摧残,而这种破坏与摧残又是伴随着阴谋而得逞的,这就必然导致戏剧情节的曲折复杂。
宰相为了讨好公爵,获取更高的权力,强迫儿子娶公爵厌倦了的情妇米尔佛特夫人为妻,以便公爵另觅新欢,但却遭到斐迪南的拒绝。宰相又亲自出马到米勒家,胁迫他们断绝与斐迪南的往来。在米勒家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形成情节的第一个高潮。斐迪南造访米尔佛特夫人,双方又展开一场冲突,最终使米尔佛特夫人同意放弃这桩婚事,宰相的卑劣企图失败了,但他仍不甘心。宰相秘书伍尔牧出于想占有露伊斯的险恶用心,为宰相出谋划策,一场破坏青春爱情的阴谋终于酿成,剧情随之更加曲折,并逐步推向高潮。他们把米勒投进监狱,逼迫露伊斯给侍卫长写约会情书,剧情再度掀起高潮。斐迪南误入圈套,他们的阴谋诡计得逞。戏剧情节推向全剧的最高潮。斐迪南怒斥露伊斯,露伊斯说明真相,他们双双服毒身亡。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夺去了两个真诚相爱的年轻生命,在封建专制的风霜刀剑的摧残下,含苞绽放的爱情鲜花凋谢了!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又具有典型性。
斐迪南虽出身贵族,但由于受到卢梭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敢于冲破贵族的门户之见,大胆而又真诚地爱上了平民少女露伊斯。他爱得执着,爱得坚贞。在父爱与情爱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后者。父亲的威严暴力不可夺其志,财富诱惑不能动其心。但在他身上也留有贵族阶级的某些印痕,并造成一些性格弱点。他阅世未深,以至轻易地落入阴谋家们设置的圈套;他爱露伊斯却并不能真切理解这个平民少女的心理,以至把她的犹豫看做对爱情的不忠;他年轻气盛,好激动,甚至鲁莽行事,虽然始终怀疑露伊斯会对他不忠,却过于草率鲁莽地在杯中下毒,以至酿成悔之莫及,无可挽回的惨祸。这一形象既是个性化的,又是典型的。
露伊斯纯朴、善良、正直。她接受斐迪南的爱,并非为了金钱地位,而是出于真心。她爱得真挚而又深厚,甚至认为“世界因为有了他才美丽”。但她的思想感情,常处于激烈的矛盾之中。这既是真实的,又是典型的。她敢于蔑视权贵,不为威胁、利诱所动。但对她与斐迪南的爱情能否获得胜利信心不足。在父亲身陷囹圄,危难将至之时,她被迫写下诋毁自己的情书。但珍爱斐迪南的心至死不渝。她的爱情悲剧是社会悲剧。其实质依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
米勒虽然地位低下却耿直、诚实、自尊。对权贵他既仇视又有几分畏惧,希图过安稳日子。他起初反对女儿和斐迪南相爱,因为他不信任贵族阶级。当宰相带领一伙跟班闹上门来,他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警告他们:“大人在国内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这里却是我的屋子”,“对付无礼的客人我就要把他撵出大门口”。这番话真实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平民阶级对贵族阶级的仇恨情绪。
宰相瓦尔特阴险、狡诈、冷酷。他以阴谋手段夺得权位,对平民滥施淫威。又阴险狠毒地扼杀了一对青年的爱情和生命。
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阐明戏剧内容的。因此,人物语言在戏剧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此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斐迪南的语言慷慨激昂,有直泻奔流的气势。符合那个时代思想进步的贵族青年的身份,也符合他容易激动,勇敢洒脱而又有点鲁莽的性格。
露伊斯的语言则显得真挚、沉稳而智慧。如她说“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的可恨皮壳都要破裂,人都是人”。对于权贵的诽谤,她凛然不惧。“我们碰到一只蜘蛛要发抖,可对待黑色的怪物——腐朽的权贵,我们却可以揣在怀里玩。”表现了对权贵的极大蔑视。她的语言既符合平民身份,也和她那正直、善良的性格一致。
米尔佛特夫人的语言充满雕饰和华丽的词藻,有时也流露出孤独与凄苦,如“不管一切感官的享受如何富裕,我的心却在饥饿着”。很符合她的身份与处境。
瓦尔特的语言则强词夺理,专横凶狠,并常带有命令的口吻。无论与他的身份或性格都是相吻合的。
富有哲理和诗情是此剧语言又一突出特点,诗情是与剧中人物真挚热烈的情感以及华赡优美的词藻分不开的。一对恋人真诚相爱,他们的语言常常流淌出甜蜜的诗情,就是父女之间也不乏这种表达亲情的诗的语言。此剧语言总体上是优美生动的,比喻几乎是比比皆是,这也是构成诗化语言的基础。如斐迪南对露伊斯说:“我看透你的灵魂正如我可以看透这颗金刚石的透明的光彩。”“你脸上的心事,没有一点能够躲过我的眼睛。你有什么心事?快说!只要我看清楚这面镜子,世界上就扯不起一片阴云”。哲理性较多地体现于格言式的语句中。如“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等。格言式的语句能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哲理与诗情在剧中是统一的,阅读时不应截然分开。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