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君子》简介与鉴赏
《伪君子》是古典主义喜剧名作。
五幕诗剧《伪君子》是法国作家莫里哀创作于1664年的优秀喜剧。
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3部剧本,其中喜剧就有27部。《伪君子》《悭吝人》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抨击教会势力和封建贵族,也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艺术上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诸如重理性、遵循“三一律”等),但又不受其束缚。创作成就较高,对后世戏剧文学尤其是喜剧创作影响深远。
《伪君子》通过塑造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君子答尔丢夫的形象猛烈抨击了宗教反动势力,暴露其蒙骗无辜、残害人民的罪恶勾当。商人奥尔恭是剧中又一主要人物。剧本通过这一形象揭露和鞭挞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顽固、专横和愚蠢。他被答尔丢夫的花言巧语和种种花招所蒙骗,对他敬仰、虔诚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专横地将儿子赶出家门,拆散女儿的好姻缘,强迫她嫁给答尔丢夫。毫无防备地将财产继承权和为朋友保存的秘密材料箱拱手转让和交给了答尔丢夫。答尔丢夫原本是个无衣无食的苦行僧,一个宗教骗子。奥尔恭收养了他,将他供奉在家里,要家人事事听命于他。这一切使答尔丢夫故技重演,大行骗术,以至调戏并企图霸占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当他的丑行劣迹败露之后,又恩将仇报,欲置奥尔恭于死地。最后的结局是国王派侍卫官随同答尔丢夫来到奥尔恭家里当众宣布了答尔丢夫的罪行,将其逮捕。这一结局也鲜明地体现了剧作家的维护王权的立场。
答尔丢夫是世界文学的典型之一,也是莫里哀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反面典型。他的名字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他也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骗子。这一形象启示人们警惕和识破伪君子和骗子的种种花招和伎俩,切勿受骗上当,其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作为一部喜剧,《伪君子》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喜剧氛围的创造和喜剧手法的成功运用。答尔丢夫作为剧中主要人物按常规戏一开幕他就应该出场,而剧作家却安排他在三幕二场才出场。而在此前则通过奥尔恭及其母亲对答尔丢夫的赞扬和其他家人的强烈反对来暴露答尔丢夫其人,使观众未见其人先知其行,为他的出场制造悬念,也为戏剧情节朝着喜剧性方面转化创造了喜剧氛围。据奥尔恭说,送钱给他,他总是只收一半而将另一半散布给穷人;祷告时捏死一个跳蚤也后悔不已。答尔丢夫上场以后则以其行动揭穿了他虚伪、欺骗的谎言。毫不推让地接受奥尔恭财产的继承权,甚至要将自己的救命恩人投进监狱。这样他的救济穷人的虚伪,捏死跳蚤又后悔的谎言便不攻自破。出场前与出场后的言语与行动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语言的重复、双关、夸张、情节的突转,闹剧的穿插也都大大增强了剧作的喜剧性。
为了刻画奥尔恭愚昧顽固的性格,表现他对答尔丢夫的盲目崇拜,一幕四场里,桃丽娜揭露答尔丢夫的丑行,他却置若罔闻,竟一连四次问“答尔丢夫呢?”说他“真怪可怜的!”四次语句重复,创造了喜剧氛围,尤显出奥尔恭的愚蠢可笑。
欧米尔为了使答尔丢夫向她调情的恶行得以曝光,便安排了她与答尔丢夫单独谈话,让丈夫藏在桌下偷看偷听,答尔丢夫果然中计,谈话中欧米尔的许多话都一语双关,同时说给两个人听的,喜剧效果十分明显。如她对伪君子说:“怎么?你竟这样心急,一下手就要挤干一颗心的柔情?”也在警告丈夫,答尔丢夫“心急”了,要“下手”了。
夸张是喜剧常用的手法。此剧中无论是答尔丢夫还是奥尔恭的形象刻画,都应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尤其是答尔丢夫,可以说是一个“上帝”不离口,《圣经》不离手,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阴谋家与小丑。当他与桃丽娜见面时,竟要桃丽娜用手帕将胸部遮起来,以免引起他不洁的念头。背地里却不择手段地企图夺人之妻。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加大了他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更容易引人发笑,强化喜剧效果。
情节突转有时也能收到喜剧性效果,而这又往往有赖于误会这一喜剧手法的运用。奥尔恭最后被答尔丢夫逼到了绝境,极有可能酿成悲剧。答尔丢夫误以为国王会降罪于奥尔恭,他便可以稳操胜券,达到谋财害命,夺人妻室的罪恶目的,于是领着国王侍卫官来到奥尔恭家,却不料侍卫官宣布国王要给答尔丢夫治罪。这无论对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都是是一个从山穷水覆到柳暗花明,变悲为喜的突转。使这出有悲剧性内容的戏有了喜剧性的结局。这一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答尔丢夫早就有行骗作恶的劣迹。伪善者只能伪装一时,罪恶图谋总是要败露的。
闹剧的穿插运用,机智活泼、开朗乐观的桃丽娜的言行,也都增强了此剧的喜剧效果。如奥尔恭一面要哄骗女儿嫁给答尔丢夫,一面又要制止桃丽娜对答尔丢夫丑行的揭露,作出种种怪相,十分狼狈,也十分可笑。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它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全一致。即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点于一天内完成。《伪君子》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创作规则,但也有突破和创造。全剧以奥尔恭与答尔丢夫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情节主线,中间又穿插了瓦赖尔与玛丽亚娜的爱情的情节副线,这就突破了情节的单一。它还利用了时间、地点的一致,演出了一出资产阶级家庭的喜剧。剧情与现实生活密切扣合,真实而生动。不但突破了喜剧只能在室外演出的传统,而且利用室内的舞台条件,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方便。对古典主义艺术理论所要求的要摹仿古人,要写“类型”人物等也都有所突破。
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布瓦洛认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伪君子》中克雷央特这一人物充当着对奥尔恭做思想转化工作的角色。他的许多冗长的台词就充满着说教式的理性色彩。比如,他劝导奥尔恭如何区别真信徒和伪君子时说:“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也比不上全心全意敬奉上帝的人那样值得钦佩,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真正虔诚的圣德更高尚、更优美。”从这里可以看出,莫里哀是受到这一创作原则的影响的。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