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白斯》简介与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9 属于: 影视剧情

克白斯》是莎氏悲剧名作。

《马克白斯》是莎士比亚写于1606年的又一部悲剧名作。剧本取材于古代苏格兰史,但莎士比亚并不是要再现历史,把它写成一部历史剧,而是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来表达反对暴君、宣扬仁爱的思想。

剧本塑造了马克白斯这样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悲剧主人公形象。

马克白斯原来是一个秉性高贵的将军,忠诚于国王,勇敢善战,他平定叛乱,立了大功,在他和战友班郭凯旋归国的途中,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们为马克白斯祝福,预祝他将荣升格拉密斯爵士、高尔多爵士,并成为未来的君王;女巫的头两个预言很快就应验了,国王邓肯为了酬答他的功勋,封他为格拉密斯和高尔多爵士,而女巫预言他将成为君主的诱惑,则极大地萌发了他攫取更大权势的野心,在这种强烈的权势欲和野心的驱使下,他谋杀了国王邓肯,杀死了战友班郭,终于由一个受人尊敬、忠诚、勇敢的将军,堕落成为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的刽子手和万人唾弃、众叛亲离的奸贼暴君。

马克白斯的妻子则和她的丈夫具有同样的野心,而比她的丈夫更加凶狠毒辣,是一个如歌德所说的“超级女巫”。她是马克白斯行动的唆使者和幕后策划者。她的阴谋诡计和毒辣手段比马克白斯更为坚决、主动,扮演着比她丈夫更为积极的角色。她要魔鬼“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从头至脚贯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她与马克白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狼狈为奸、作恶多端,因而最后也遭到了同样的惨死的结局。

《马克白斯》既不是一部英雄悲剧,也不是《俄狄浦斯王》式的命运悲剧,作为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它的深刻性就在于:莎比士亚在剧中不仅表现了马克白斯堕落、犯罪与失败的事实和过程,而且把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历程淋漓尽致地在我们面前作了展现。我们看到,这个原本秉性高尚、勇敢善战的苏格兰大将,在向地狱之门跨进的每一步,都经受了激烈、痛苦的精神搏斗。主人公形象的悲剧效果,主要也就产生于主人公的这种精神搏斗之中。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在历史剧和悲剧中都曾刻画过野心家和暴君的形象,但都不像马克白斯那样是通过内心极度矛盾表现出来的。《奥瑟罗》中的伊阿古就是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的典型,但他始终没有悔罪的感觉,我们既看不到他在犯罪之前有任何矛盾、痛苦,也看不到他在犯罪之后有什么悔恨与烦恼,他的整个心灵到死都充盈着“恶”,这与马克白斯是完全不同的。

试看,马克白斯在剧中,当他拿着血腥的屠刀,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的野心,一次又一次地谋杀别人时,与此同时,他也在用这把屠刀一次又一次地戕害着自己的灵魂;权欲和野心使马克白斯在犯罪的道路上不能止步,而在罪恶的道路上他又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性,因此,在他每犯下一桩罪行的前后,他都经受着深重的精神折磨:“我的心里到处都爬满着毒蝎!”“随便什么响动都叫我心惊肉跳!”“一天到晚受尽折磨,同一个受苦刑的犯人似的一会儿也得不到安宁。”莎士比亚在剧中出色地展示了马克白斯的这种内心冲突,并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把悲剧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痛苦斗争历程解剖得淋漓尽致。由于剧本并不是一般地揭露主人公犯罪事实和行动本身,而是着力于展示主人公从荣誉顶峰跌进罪恶深渊的人生道路上的灵魂冲突,因而马克白斯这个人物形象才能唤起观众的悲剧感情,有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马克白斯》剧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揭示戏剧的主人公复杂内心世界方面,也充分显示了剧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能。

剧中出色地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幻觉以及动作细节,来展示人物的隐秘的心理活动与内心状态。例如,写马克白斯谋杀邓肯王时,他在荣誉与罪恶、胜利与失败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内心交织着矛盾和痛苦:“我们不要再进行这件事了,他近来封了我爵位;各等人都对我赞不绝口,这好比是一种新衣裳才穿上不久,还是不要马上就把它丢了吧。”“如果谋害了他就能够掩盖了一切痕迹,只要干成了这件事就能够大功告成,如果干完了就一切全成,那最好还是赶快做;可是这一下子却是,不是取得一切,就得葬送一切;而且在这时间的汪洋的沙滩上,我们还要把整个的未来都拿来孤注一掷……”这是运用“内心独白”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状态;又如,在夜宴一场戏中,正当文武群臣纷纷向马克白斯称臣庆贺时,马克白斯却突然看到被他杀死的班郭的鬼魂出现了,披着血污长发的鬼魂坐在了他的位置上,使他顿时吓得脸色刷白,对着鬼魂疯狂地喊叫了起来:“滚开,快给我滚开!让泥土把你埋葬!”这里则运用人物的“幻觉”,揭示了马克白斯做贼心虚、外强中干的心理状态;再如,写马克白斯夫人与她丈夫在合谋杀害邓肯王后,她总是常常下意识地要擦着自己的那双手,总觉得自己手上仿佛还沾着血迹,怎么也擦不干净:“这两只手再也不会干净了吗?”“这儿还是有一股血腥气,所有阿拉伯的香料能不能叫这小手变得香一点。啊!啊!啊!”这里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犯罪感和恐惧感,通过“擦手”这动作细节,使人们不仅看到马克白斯夫人平时性格坚强如铁的外露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她性格内在的心虚胆怯的一面。应该说,在运用戏剧形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方面,莎士比亚是一位先驱者和开创者。

此外,《马克白斯》这一部悲剧,如前所述,它完全不同于某些英雄悲剧,它的基调不是悲壮,而是从头到尾充满阴森可怖的调子。这种调子并不是剧作家主观制造出来的,而是题材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它来自于悲剧主人公的所处的那个黑暗时代和他罪恶的行动本身。

例如,剧本开场在那满目苍凉、云雾迷蒙的荒原上,雷电交加,气氛恐怖,那三个似人非人的女巫幽灵似的满台旋转,唱着:“丑即美,美即丑”,即已经唱出了那个时代善恶颠倒、美丑不分的黑暗。三个女巫实际上乃是作为这个时代的黑暗势力在活动着,主人公马克白斯正是以他固有的可怕的追求权势的个人野心而陷入这黑暗势力的圈套里。这是一个黑暗王国,一个黑暗势力猖獗的时代,黑暗笼罩了全剧。因此,剧中几乎所有关键场景都是布置在黑夜里或者不见天日的阴暗角落里的,如马克白斯谋杀邓肯、班郭,空中的匕首幻象,班郭冤魂的出现,女巫在幽洞里和马克白斯的相会,马克白斯夫人的梦游等等,都在夜晚:到处都是一片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色。

在莎士比亚看来,那个时代是美丑颠倒、善恶混淆的时代,而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正在于他不断离开人性的轨道,向丑与恶迈进,并终于被它毁灭。

当然,这部悲剧并不仅仅给我们阴森恐怖的感受,它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又能启发我们的深思,特别是从第三幕第四场“夜宴”以后,马克白斯的罪恶已渐渐暴露,一步步走向死亡,而被迫害的人们也在逐渐聚集力量,最后联合起来,推翻了他的统治,从而也给人一种“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感觉。(L)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