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瑟罗》简介与鉴赏
《奥瑟罗》是莎氏悲剧名作。
《奥瑟罗》,原本是莎士比亚根据意大利作家金乔的短篇小说《威尼斯的摩尔人》改编的。小说主题是奉劝世间女子不要违反父母的意旨,尤其不应当和异族男子成婚,而莎士比亚则在剧中宣扬人文主义者对爱情的真诚和民族平等的思想。
剧本问世的1604年,正是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士一世登位后不久。当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更加迅速,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急剧发展,大批商人、冒险家、野心家争先恐后地奔赴海外掠夺亚非拉人民财富;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王室之间的斗争愈趋激烈;资产阶级内部人文主义者同极端利己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尖锐起来;社会上种种邪恶势力嚣张一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莎士比亚实际上借用外国故事来反映当代英国现实,赋予剧本以浓烈的时代信息。剧中把原故事中摩尔人和旗官之间单纯的性格对立、恋爱纠纷,改变为人文主义的英雄奥瑟罗同极端利己主义的野心家、阴谋家伊阿古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即正直善良与阴险奸刁、光明与黑暗,两种势力、两种世界观、道德观的矛盾冲突。
剧本主人公奥瑟罗是一个摩尔人,祖籍在非洲西北部,他是贵族的后裔,是一个受雇于威尼斯公国的职业军人。他具有坚强、勇敢的性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威尼斯屡立战功,深得威尼斯元老院的信任和器重,晋升为将军。威尼斯元老院贵族勃拉班修,对他也格外赏识,常在贵族府邸里宴请他,奉他为上宾。
应该说,奥瑟罗是一个海外殖民、海外贸易兴盛时代的资产阶级英雄,远涉重洋,历尽艰险,身经百战,见多识广。因此,在勃拉班修的贵族府邸里,每当奥瑟罗带着浓烈的非洲民族气息和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传奇般的戎马生涯、英雄经历和奇异见闻时,不仅令勃拉班修十分钦佩,而且也深深打动了勃拉班修的年轻、美丽、温柔、善良的独生女儿苔丝德梦娜的芳心,乃至这位贵族白人小姐竟不顾种族、肤色、门第和年龄的差异,与他相爱并秘密结了婚。
苔丝德梦娜与奥瑟罗的关系,用奥瑟罗的话来说,是“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了她对我所抱的同情而爱她”。苔丝德梦娜在威尼斯公爵和她父亲的面前则这样表白:“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我先认识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献给他了。”奥瑟罗和苔丝德梦娜所代表的这种男女之间建筑在真诚基础之上的爱情关系,正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俩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俩自由结合的这种新的思想和行动必然遭到封建势力和其他邪恶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势力的代表伊阿古,便和勃拉班修在一起,疯狂地攻击、污蔑这种自由婚姻“有伤风化”,特别是伊阿古用许多不堪入耳的脏话,挑动勃拉班修对奥瑟罗的种族歧视情绪,从而使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勃拉班修大发雷霆,竭力反对。
面对封建思想和邪恶势力的阻挠与反对,奥瑟罗与苔丝德梦娜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自由权利而辩护。奥瑟罗用诉说自己冒险征战的经历和正大光明的求爱行动,驳斥了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的罪名,赢得了公爵的同情与支持;苔丝德梦娜更是在满朝文武的面前,公开承认自己对奥瑟罗的爱情,并表示愿随丈夫一起去战地塞浦路斯过同甘共苦的生活,表现了她作为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勇敢行为和高贵品质。由于婚姻自主在当时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加之,当时土耳其舰队的入侵,也要靠奥瑟罗应战,因而他们的婚姻终于得到公爵的首肯。在这场斗争中,幕后挑拨、唆使的伊阿古,只能暂时潜伏下来。
如果说,奥瑟罗在同公开的以勃拉班修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比较顺利地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的话,那么,在第二个回合同隐蔽的敌人伊阿古的正面较量中,却由于敌手的狡猾、强大和自身思想上的弱点而惨遭失败。
伊阿古不是一个简单的坏蛋和流氓,在他身上不仅有着资产阶级的贪婪、狡诈,而且保存着封建阶级的凶残和狠毒。总之,他的思想和行为,同充满和谐、仁爱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奥瑟罗和苔丝德梦娜是水火不相容的。然而,伊阿古虽然有着同奥瑟罗全然对立的思想,却和奥瑟罗一起共事,而且取得了奥瑟罗和苔丝德梦娜的充分信任,其原因就在于在伊阿古身上除了有着资产阶级本性的贪婪、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善于伪装、惯于欺骗的另一面。为了达到他取得副将职务和骗取钱财、占有苔丝德梦娜的目的,他两面三刀,百般欺骗,伪装忠诚,伊阿古是一个把一切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当做生活信条和道德准则的、表里不一的两面派阴谋家。
为了破坏奥瑟罗与苔丝德梦娜美好的爱情婚姻,他恶毒地捏造了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的奸情,并精心导演了苔丝德梦娜丢失的那块绣花手帕的事件等等,在奥瑟罗面前百般进行挑拨和中伤。特别是他利用奥瑟罗的思想弱点,进行攻心战。例如,利用种族歧视的观念,挑起奥瑟罗的民族自卑感,动摇他对妻子的信任;利用残存在奥瑟罗头脑中的封建夫权思想,煽起他的忌妒心,以加深他对妻子的怀疑和忌恨等等,终于使奥瑟罗一步步跌进了他所设计好的陷阱,直至最后导致杀妻自刎的悲剧结局。
奥瑟罗杀妻自刎的悲剧根源,应该说,主要并不是来自奥瑟罗个人性格的弱点(如有人所说是“妒忌的悲剧”、“轻信的悲剧”),它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当时社会上资产阶级内部人文主义同极端利己主义这两股势力尖锐斗争的体现。
对于资本主义兴起时代资产阶级内部这两股势力的冲突,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文主义作家都能看到的。16—17世纪之交,随着莎士比亚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深化,他不仅看到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矛盾更加激烈,而且也逐渐注意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带来的种种丑恶现象。莎士比亚在《奥瑟罗》中成功地塑造了伊阿古这个两面派、阴谋家的典型,展现了资产阶级内部人文主义者同极端利己主义者在力量悬殊下所作的斗争和悲剧结局,这正说明莎士比亚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也是他的思想水平高于其他人文主义作家的突出表现。
《奥瑟罗》的戏剧结构也十分完整。情节采用单线发展的方式,没有曲折和重大的事件。故事发生的地点集中在两处:威尼斯和塞浦路斯。前者表现奥瑟罗婚前的生活,后者表现奥瑟罗婚后的生活。剧本先写次要矛盾,即奥瑟罗与元老勃拉班修的矛盾;后写奥瑟罗与伊阿古的矛盾。高潮则放在结尾,随着高潮到来,故事也结束了。
剧本中很多地方采用了“信谗”和“误会”的写法。这种戏剧表现手法虽不是莎士比亚独创,但它在本剧中却有着较好的艺术作用,一方面加强和突出了奥瑟罗和伊阿古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一个光明磊落,直性子,一个阴险狡猾,两面派;另一方面,它也很好地增添了剧本的戏剧性,使戏剧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