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简介与鉴赏
《哈姆莱特》是莎氏悲剧名作。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于1601年创作的优秀古典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人家庭,年幼时读过书,后因家境渐贫而辍学。1585年前后来到伦敦,当过马夫和雇佣演员,后长期从事戏剧创作。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和诗,留传下来的剧作有悲剧、喜剧和历史剧共37部,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具有深刻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理想。1610年前后,他回到故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
13、14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莎士比亚正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文学巨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论著中多次提到莎士比亚,高度评价和推崇他的剧作。恩格斯就曾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的完美的融合”作为对未来文学的期望。(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马克思甚至用“莎士比亚化”来涵盖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内含。
《哈姆莱特》虽取材于6世纪在丹麦发生的王子复仇的历史事件,但莎士比亚天才的艺术创造性却使这部剧作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剧作描写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同封建暴君克劳狄斯之间的激烈斗争,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无情鞭挞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热情讴歌了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精神。
剧本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一世界文学中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丰富而鲜明的艺术典型。他怀着人文主义理想从国外归来。但当他得知父亲突然去世,母亲迅速改嫁,又目睹了现实的黑暗,使他悲伤消极、悲观厌世、疑虑重重。鬼魂的出现,促使他为父报仇,重振乾坤。但他又感到力不从心,也未轻信鬼魂的控告,因而犹豫不决,忧郁徬徨,行动迟缓而谨慎。直到“戏中戏”《捕鼠机》演出以后,验证了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他才坚定了复仇的决心。他嫉恶如仇、勇敢机智,却又有些粗心大意,有所疏忽,以致在比剑中虽然刺死了那个杀兄夺嫂、篡夺了王位的暴君克劳狄斯,自己却中计被毒剑刺死。
作家始终将这一人物放在现实环境中加以刻画,因而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他的嫉恶如仇是源于暴君的凶残狠毒,宫廷和社会的腐朽黑暗;他的力不从心,行动迟缓,一度犹豫不决是因为敌对势力过于强大,而他又是孤军奋战。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局限使他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他的性格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的肯定和赞美。他歌颂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赞美人的力量,人的智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集中了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全新的概念。作者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人伦的雅范”,身心德智全面发展的人。他的情人奥菲利娅称赞他是“朝廷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还表现在他对人的平等相待,信任、友谊和相爱。他的同学霍拉旭自称是他的“忠仆”,他马上纠正:应该说“好友”,士兵们向他表示要“尽忠”,而他则提出要“互相尽爱”。这些正是人文主义者平等观念和民主倾向的反映。此外,他痛斥不义战争,谴责邪恶势力,同情无辜的牺牲者,最后在十分不得以的情况下杀死仇人而又希望后人理解他的苦衷等等,也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和谐”的原则。当然,在这一人物身上也暴露了他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局限,如孤军奋战,看不到人民的力量等。
哈姆莱特又是一个悲剧性的艺术典型。悲剧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振乾坤的斗争是正义的,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但是社会黑暗,封建势力过于强大,他又孤军奋战,从不向人透露内心的秘密。这样,他的悲剧就是必然的了。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更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剧中其他人物也个性鲜明。如克劳狄斯表面和善温柔,背地里诡计多端,阴险毒辣,是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王后是个目光短浅、性格软弱、寡廉鲜耻的女人。奥菲利娅天真善良,内心交织着爱情和封建道德的冲突。
剧本情节丰富生动,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全剧有三条情节线索,即哈姆莱特、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各自为父复仇的线索。其中哈姆莱特为父复仇是贯串全剧的情节主线,而且复仇与重振乾坤的任务相结合,对体现剧本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他两人的复仇则出于个人目的和政治野心,对主要情节起烘托推动作用。这就使剧本情节丰富多彩。在主线中又穿插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也增强了情节的丰富性。
剧本情节曲折多变。第一幕用了四场来制造紧张气氛,交代背景和主要人物。直到第五场哈姆莱特从鬼魂口中得知父亲惨死真相,立誓报仇。他和克劳狄斯的殊死斗争才以此为开端逐步展开,情节也迅速发展。斗争剧烈而又隐蔽,时而紧张,时而又有短暂的舒缓和表面的平静。到第五幕比剑那一场形成情节高潮,双方拼死搏斗,刀光剑影,毒酒毒剑并用,极为惊险。整个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全剧以悲剧场面为主,也穿插一些喜剧场面,庄严与诙谐有机地结合到剧情发展中,使剧作生动活泼,色彩斑斓,情节有张有弛,从而大大强化了戏剧情节的生动性。
剧中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构成全剧的基本矛盾冲突。这场冲突一开始就很尖锐,经历了怀疑、试探、策划、刺杀等阶段。先是疑,哈姆莱特怀疑父亲为什么突然去世,叔父迅速登上王位;克劳狄斯则对侄儿郁郁寡欢困惑疑虑。由疑而探,又不公开试探,而在暗中进行,使戏剧冲突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的趋势,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剑拔弩张,增加了情节的惊险和紧张。哈姆莱特装疯以隐蔽自己,静观克劳狄斯的行动举止。克劳狄斯多次派人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为什么会疯颠。试探之后便策划计谋。哈姆莱特一面继续装疯,一面策划“戏中戏”《捕鼠机》的演出。这是戏剧冲突的关键。“戏中戏”暴露了克劳狄斯的真凶面目,哈姆莱特掌握了他弑君篡位的证据。克劳狄斯已探知哈姆莱特并非真疯,于是又生毒计,派遣他去英国,企图借刀杀人将其刺死。哈姆莱特机智地识破诡计回到丹麦。这样他们之间的生死决战势在必行。最后在克劳狄斯精心策划的惊心动魄的比剑中哈姆莱特中计,中剑身亡,他也刺死了暴君克劳狄斯。全剧矛盾冲突激烈、紧张、尖锐,扣人心弦。
独特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此剧又一重要特色。全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也结合运用了有韵诗句、散文、歌谣句式,韵散结合,显得自由、活泼、和谐。
人物语言个性化特点也很突出。哈姆莱特的许多台词气势雄浑,深含哲理,脍炙人口。而他赞美人的那段台词,简直就是一首人的赞美诗。而其他人物如波洛涅斯的语言陈词滥调,废话连篇,奉承拍马,随机应变,活画出一个狡猾迂腐的官场老手的性格特点。
此外,作家还善于运用比喻、双关、幽默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哈姆莱特把奥斯里克称做“水蚱蜢”,说他把“喂牲口的槽子都搬到国王的厨房里来了”,讽刺他的趋炎附势。
影视剧情的其它文章:
- 《开国大典》简介与鉴赏
- 《红高粱》简介与鉴赏
- 《黄土地》简介与鉴赏
- 《乡音》简介与鉴赏
- 《芙蓉镇》简介与鉴赏
- 《早春二月》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