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的故事
王稼祥是我党的一位杰出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在江西苏区时年仅25岁,就被推上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
1930年3月,王稼祥结束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四年的留学生活回国,在上海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次年4月,王稼祥同任弼时、顾作霖一起,作为中央代表团,被派赴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在中央苏区工作时,作为中央代表三人团成员的王稼祥,曾一度执行了"左"倾中央的错误指令,但时间较短,纠正较快。到1932年宁都会议期间,王稼祥便开始转变自己的看法,摒弃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从"左"倾教条主义摆脱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
宁都会议前的1932年1月,正值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前夕,在上海的临时中央盲目要求苏区中央局开会,讨论攻打赣州的问题。会上,毛泽东认为赣州是敌人固守的坚城,红军技术装备差,很可能久攻不克,于我不利。因此他反对打这一仗。王稼祥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但后来临时中央发出"急攻赣州"的指令,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只好同意。结果,强攻赣州未克,我军伤亡很大。随后,王稼祥撰写《围攻赣州的教训》一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932年7月水口战役后,正在前方的王稼祥和周恩来、朱德一起,根据战事需要,联名致电中央局,提议毛泽东任红军总政委。8月,中央局在召开兴国会议后,接受了这一提议,任命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同时下达了发动乐安、宜黄战役的命令,并决定在前方组织军事最高会议,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组成,负责处理前方的行动方针和作战计划。
然而,就在此期间,以在前线的周、毛、朱、王为一方,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同志为另一方,在作战方针上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对立看法,从而种下了宁都会议的根子。
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宁都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和总结二月以来苏区中央局的军事方针及其在战役战斗中的经验教训。会议把矛头指向毛泽东,错误地批评毛泽东反对攻打赣州是反对临时中央"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总方针,并提出要把毛泽东召回后方,专在中央做政府工作。在会议激烈的争论中,王稼祥同周恩来一起,支持毛泽东继续留在前方指挥军队。他根据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这一事实,在会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是正确的,力争毛泽东留在前方指挥作战。但他和周恩来的意见在会上处于少数。宁都会议错误地决定撤销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调他回后方瑞金主持中央政府工作。
王稼祥对此感到愤懑,但毛泽东却心怀坦然地对王稼祥说:"我们处于少数,服从组织分配吧,革命不分前方后方,我到后方去之后,军事上有什么问题,你们还可以随时来找我的。"王稼祥听了这番话,更加尊重毛泽东的革命品质。
王稼祥在宁都会议时,就开始摆脱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桎梏,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了。这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后来在关键时刻力主召开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出山的思想基础。他在遵义会议上率先投了毛泽东一票,为党立了一大功。宁都会议后,王稼祥对被解除了军权的毛泽东不仅没有疏远而且增强了同他的革命情谊。同时,他又积极协助周恩来、朱德抵制苏区中央局确定的"左"倾军事方针,从第四次反"围剿"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结合前三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制订了正确的作战原则,取得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科学家的故事的其它文章:
- 爱因斯坦与司机
- 泰勒斯:先进思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 阿基米德:创新故事
- 沈括: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 达·芬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之举
- 吉尔伯特:双科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