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 Transfer Factor(TF)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5 属于: 肿瘤药物
【制剂规格】:

注射剂:1U/2ml,内含相当于(1~5)×109白细胞提取物。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两方面的生物效应,其一为抗原依赖性的特异效应,此与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转移、抗原诱导淋巴因子的产生及针对抗原的淋巴细胞转化反应有关;其二是非抗原依赖性效应,包括提高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增强单核细胞中环磷鸟苷的积累、促进T细胞花环形成、促进淋巴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母细胞转化应答,以及提高受体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能力等。本品已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来治疗因免疫功能低下而致的多种疾病,已成为癌症病人长期应用的辅助治疗剂。对急性病毒性感染效果显著,对过敏性疾病等也有作用。

具体药理作用的发挥如下:

(1)本品可介导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抑制或破坏肿瘤细胞的生长。它是一类T细胞的促进剂,具有活化效应细胞、加强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反应的作用。

(2)本品是一种免疫信息传递物质,为免疫调节剂,在其作用下非致敏的淋巴细胞可以转化为致敏的T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IgE水平,并且本品有促进干扰素释放和增强机体抗感染、抗过敏能力的作用。

(3)本品为细胞免疫增强剂,促进T细胞成熟,增强T细胞的免疫功能。还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达到抑制细菌、病毒感染的目的。

(4)本品是可提高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疗效、减少白介素2受体(rIL-2)使用量的另一类有效的肿瘤免疫过继疗法制剂。

脾转移因子经灌注后,主要通过上消化道吸收,并在血中停留较长时间,可达24h以上。本品的免疫活性不受胃蛋白酶及胃酸影响,口服和注射途径能同样转移抗原依赖性细胞免疫效应。<适应证>=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支气管哮喘、扁平疣、过敏性紫癜、大疱性鼓膜炎、慢性单纯性鼻炎以及脊髓灰质炎等。

【用法、用量】:

流行性腮腺炎,肌内注射:1U,3d后未完全消除者再注射1U。带状疱疹,肌内注射:人脾转移因子注射液1U,每日1~2次,10d为1个疗程。扁平疣,皮下注射:人血淋巴转移因子冻干制剂,以注射用水2ml溶解,于腹股沟淋巴结丰富区,每次1U,每日2次,15d为1个疗程。

【不良反应】:

局部有酸胀感,个别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痤疮增多及一过性发热反应。

肿瘤药物的其它文章:

  • 他索尔明 Tasonermin(Beromun)
  • 金葡液 Staphylococcin Aureus
  • 康宝角鲨烯 Squalene
  • 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 Immune RNA(IRNA,Immunogenic RNA)
  • 西索菲兰 Sizofiran
  • 氨磷汀 Amifos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