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师的由来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6 属于: 由来与传说

在我国古代,广大少年的教育工作一直都是由民间的私学来承担的,学校大部分设在闾里乡村,私塾主要承担读、写、算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种私人办的小学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私塾,也称为学塾、书塾、塾馆、蒙馆等,在这种私办的学校中授学的人员被称为塾师。

塾师

民间办私学从孔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到了秦代的时候,统治者颁布了禁办私学的诏令,但是学字习书的蒙学并不再受限制之列,到了汉代,蒙学被人们称为"书馆",当时的教师被称为"书师"。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入学。主要学习《苍颉篇》、《论语》、《孝经》等。从宋代开始,私塾的教学内容开始日益丰富,经典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大多都是宋人编撰或修订的。在清代的时候又增加了《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神童诗》等。

在古代,塾师的地位比较低下,生活也很清苦,但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却非常严格,非常注重对孩子基本功的训练。

 

由来与传说的其它文章:

  • 伴娘伴郎的由来
  • 十二生肖纪时的由来
  • 谚语的由来
  • 英文26个字母的由来
  • 电影的由来
  • 厨师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