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纵横录——比斯开湾空潜战
希特勒抛出海上“血本”
1944年,随着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北非战场的节节败退,盟国乘胜追击,将重兵推进至法国西部,准备解放巴黎。为此,希特勒调集了55个师的兵力,驻守在法国西部,以抗击盟军登陆。同时命令空军和海军,一旦登陆发生,都要不惜血本,打击航渡之敌。至1944年春,在法国作战的德国空军第三军,只剩下90架轰炸机和70架战斗机,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派不上多大用场。希特勒倚重的是海军。可是,邓尼茨现时手头又有多少兵力可以调遣呢?王牌战列舰“提尔比兹号”被英国袖珍潜艇炸伤后,4月底又遭到英国皇家海军舰载机的轰炸,这时已遍体鳞伤,正和5艘驱逐舰躲在阿尔腾峡湾内,动弹不得;“格纳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无法出战;“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科隆号”正在修理;“舍尔海军上将号”、“吕佐夫号”、“欧根亲王号”等舰伤痕累累,均待在波罗的海内,以求暂避一时。事实上,它们已成了一些挨打的大目标,他根本不能指望它们。
在西线,倒是有400多艘小型舰艇,但是,这些小舰小艇又能干些什么呢?在盟军强大的登陆编队面前,它们充其量也只能骚扰一下对方而已。看来,唯一能够担起打击航渡之敌重任的,只有靠他的掌上明珠——潜艇了。1944年夏,柏林在英美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成了一座没有顶盖的碉堡,已毫无安全可言。纳粹海军总司令邓尼茨无可奈何,只好将他的司令部搬出了施泰因普拉茨大街的豪华大厦,迁到了贝尔瑙郊区的营地里。
6月5日夜,当盟军千军万马抢渡英吉利海峡的时候,他正躺在临时司令部的行军床上,昏昏欲睡。
6日清晨,副官走进了他的房间,交给他一份电报,电报是西线海军司令特奥多尔·克朗克上将拍来的,向他报告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登陆是预料之中的事,但登陆地点却令他颇觉意外。他走进隔壁房间,叫醒了戈德特少将和赫斯勒上校,然后直奔作战室。
作战室内挂着一幅巨大的大西洋地图,上面标有每一艘潜艇的艇位。邓尼茨的目光从西向东移动,扫过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和北海,然后打量了一眼挪威海岸,又目光下移,死盯着瑟堡和勒阿弗尔之间的登陆地段。他脸色苍白,全然没有了战争初期的那种猖狂劲头了。他默然良久,才转过脸来招呼赫斯勒传达他的命令,让“农夫”艇群立即出击。
邓尼茨是靠潜艇起家的,对潜艇战有着一种固执的偏爱。尽管他清楚地知道盟军会严密封锁英吉利海峡,但仍觉得冒这样的风险值得。因为击沉一艘满载军火燃油和其他作战物资的船舶,最多就牺牲一艘潜艇,而在岸上要想消灭同样的物资,少说得损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兵力。
所以他才于5月中旬向克朗克发出了组建“农夫”艇群的命令。
命令的主要内容为:
用37艘至40艘潜艇组成一支艇群;在入侵发生时,在港潜艇必须出击。
1944年6月6日,当他收到克朗克的电报后,对第一批出击的潜艇发出了下述训令:
参加登陆的每一艘船只,哪怕只载一辆坦克和几十个人,也得看成极其重要的目标,要不顾危险加以攻击。必须竭尽全力,拦截敌人的登陆运输队,不必顾及浅水、雷区或其他任何危险。
在航渡中歼灭掉敌人的一兵一卒和一枪一炮,都会减少敌人成功的机会。给敌以损伤就是尽了职守,潜艇存亡,在所不计。
显然,他是在强令部下进行自杀出击,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要孤注一掷了。
盟军制订“软木塞”巡逻方案
德军的反扑在盟军的意料之中。为此,盟军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反潜兵力,将英吉利海峡里里外外,封了个严严实实。海峡东部水浅,加上航道较窄,完全可以用水雷堵死。海峡西部较深,加上水面开阔,是设防的重点。反潜兵力由水面舰艇部队和岸基航空兵构成。在英格兰南端130海里的洋面上,由“搜索者号”、“活动号”、“文德克斯号”护航航空母舰和6个反潜大队组成外层防护,负责拦截由大西洋和挪威基地赶来的德艇。
在布勒斯特和朴茨茅斯之间的海峡入口处,由两个反潜大队和4艘驱逐舰进行巡逻;在海峡群岛之间,由4艘驱逐舰配合飞机行动,为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紧挨登陆场,在瑟堡和波特兰之间,兵力为12艘驱逐舰、护卫舰和8个近海舰艇大队。
岸基航空兵为第十九大队,司令官布赖安·贝克空军少将,下辖25个飞行中队,计有飞机350架左右。为了能够日夜不停地搜索从爱尔兰南部到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之间的广阔水域,他同意了詹姆·佩里空军中尉制订的“软木塞”巡逻方案。
佩里根据每一种飞机的续航力,将要巡逻水域划分为12个框,并依次命名为A、B、C、D、E、F、G、H、I、J、K、Z,每个框的周长等于一架飞机30分钟或60分钟的航程。
如果周长等于60分钟的飞行距离,就由两架飞机以30分钟的间隔,绕着长方形框飞行。就这样,320架飞机可以轮番升空,每隔30分钟就将这片水域整个搜索一遍。
佩里的长方形框像一个巨大的“软木塞”,将英吉利海峡封得严严实实。为了检验它的巡逻效果,贝克在爱尔兰岛南部水域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
“海盗号”潜艇奉命完成90海里的航程,上方有飞机进行反潜巡逻。结果,在整整28个小时内,潜艇只在水面航行了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是9次浮出水面的时间,每次上浮时间平均13分钟。由于上浮时间太短,潜艇根本无法充足电或补充压缩空气,从而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海盗号”艇长说:如果一艘德国潜艇遇到这种情况,那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德国“农夫”潜艇遭遇厄运
1944年6月6日5时13分,德国“农夫”艇群接到了火速出击的命令。
该艇群共有49艘潜艇,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能够立即出海的只有35艘。
布勒斯特离诺曼底水域最近。6日晚上,15艘潜艇排成一路纵队,间距300米,鱼贯出港。海面月光闪烁,暗一片亮一片的。艇队驶达下潜点后,便改取270度航向,全速向英吉利海峡峡口逼近。
7日凌晨1时45分,天空中传来了飞机发动机单调的响声。U—256号潜艇首当其冲,遭到了“软木塞”巡逻机的攻击。潜艇开炮还击,在飞机投下深水炸弹的一刹那间,将飞机击落。飞机的残骸在水面燃烧着,将艇队四周的天空照得通红。U—256号潜艇也在劫难逃,被深水炸弹炸成重伤。
25分钟后,又一架飞机扑来,从艇队右舷40度方向发起攻击。
U—415号潜艇赶忙开火,但飞机疾如流星,从200米高度急冲到潜艇前方,投下了4枚深水炸弹,4声巨响把潜艇抛出了海面,将艇员摔倒。
当潜艇跌回水面时,跃起的水柱又跟着下落,把成吨的海水从指挥台出入口灌进艇内。两台柴油机停止了转动,舵机严重受损,潜艇因伤势太重,只好掉头脱离艇队,和U-256号结伴返回了布勒斯特。
从圣纳泽尔、洛里昂和拉帕拉斯出航的潜艇也同样遭到了“软木塞”巡逻机的频频攻击,U—955号和U—970号潜艇被炸沉,U—212号和另外两艘潜艇被炸伤。天亮后,潜艇一艘接一艘地潜入水下,直至7日夜幕降临,才重新浮出水面,继续向东北方向全速行驶。
8日凌晨,加拿大皇家空军肯尼思·穆尔空军中尉驾驶一架飞机在英吉利海峡西口连连得手,半个小时内,仅用12枚炸弹,只两次交叉投弹,就分别击沉了U—629和U—373号潜艇。
“农夫”艇群胆战心惊地缓缓向前推进。天亮时分,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U—413号潜艇又遭不测,被一架飞机炸伤。
损失在不断增大。9日上午,在布勒斯特以西海面上,U—740号潜艇刚刚浮出水面为蓄电池组充电和补充压缩空气,就被一架飞机发现,击沉。10日,U—812号潜艇一命呜呼。
至此,“农夫”艇群已损失了1∕3的兵力,可除了几艘闯到英吉利海峡西口外,其余的仍在比斯开湾内徘徊不前。
克朗克向邓尼茨报告了这一严酷的事实,承认遭到了失败。同时,他下令没有装通气管的潜艇全部返回基地待命,而将突入登陆水域的希望,一股脑儿赌在装有通气管的潜艇身上。
“狩猎”者被逐出猎场
当时的潜艇,普遍采用的是柴电动力装置,水面航行用柴油机,水下用电动机。由于蓄电池组的电能消耗相当快,所以潜艇要经常浮出水面,由柴油机带动发电机给蓄电池组充电,同时更换艇内的空气,为高压空气瓶充气。奔赴作战水域时,潜艇绝大部分都是在水面赶路。
“软木塞”巡逻机正是利用潜艇的这一弱点,通过反复迫使敌艇下潜,使其来不及充电和补充高压空气,从而达到使其丧失作战能力的目的。
对这一点,德国人早有警觉,他们搞出了一种名叫通气管的装置,使潜艇能在潜望镜深度行驶时就能为蓄电池组充电,从而无须浮出水面。
通气管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一米来高,在雷达屏幕上的回波信号相当小。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潜艇被飞机发现的概率。但是,由于法国的铁路遭到了盟国飞机连续不断的轰炸,许多改装用的配件无法运到比斯开湾的潜艇基地。因此,当邓尼茨下令组建“农夫”艇群的时候,49艘潜艇中只有9艘装上了通气管。
1944年6月10日,克朗克接到报告,只有6艘勉强进入了英吉利海峡西口,越过了两个反潜大队和4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一道防线。这6艘潜艇是U—621号、U—764号、U—953号、U—275号、U—269号和U—441号潜艇。其中,除U—441号潜艇外,其余5艘潜艇全部装有通气管。
鉴于此,他才在1944年6月12日下达了装有通气管的潜艇继续出击,其余潜艇一律返航的命令。U—441号潜艇奉命返航,其余5艇继续潜行,沿英吉利海峡缓缓东进。一连三天平安无事,直至15日,在拉阿格角附近,U—764号潜艇才首开杀戒,用鱼雷攻击了“布莱克伍德号”驱逐舰,使该舰身负重伤,在拖往波特兰港途中沉没。U—764号潜艇随即遭到其他反潜兵力的猛烈回击,只好带伤潜伏水下,不敢越雷池半步。
有两艘舰艇蓄电池能量耗尽,躲进了海峡群岛根西岛的圣彼得港。U—275号潜艇时运不济,随后被飞机炸伤。唯有图克曼海军中尉的U—621号潜艇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软木塞”封锁,闯过了水面舰艇的三道防线,在通往诺曼底登陆场的主要运输线上占取了阵位,这是一个极其富饶的猎场,到处都有极好的攻击目标。
在巴夫勒尔角,图克曼击沉了一艘坦克登陆舰,并朝两艘美国战列舰发射了鱼雷。鱼雷没有命中战列舰,警戒舰只闻警赶来,将图克曼赶出了登陆场。“狩猎”者被逐出猎场刚刚闻到了腥味就被逐出了猎场。
盟军赢得比斯开湾胜利
这时,有5艘装有通气管的德军潜艇已从挪威基地赶来,它们强行突破了3艘护航航空母舰和6个反潜大队组成的外层防护,杀气腾腾地逼近了英吉利海峡。
1944年6月15日,在兰兹恩德角附近的海面上,U—767号潜艇击沉了“穆尼号”驱逐舰。
不过好景不长,3天后,丹克勒夫刚刚闯入海峡西口,进入盟军两个反潜大队和4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就被“哈夫洛克号”等3艘驱逐舰发现。3艘舰很快就结果了U—767号潜艇,为“穆尼号”报了血海深仇。
余下的舰艇冒死前进,至6月的最后一周,都成功地溜进了英吉利海峡。但是,它们同样运气不佳,除了一艘侥幸成功之外,其他3艘均被反潜兵力击沉。
24日,一艘惠灵顿式飞机和两艘驱逐舰密切配合,像屠杀羔羊似的只几次攻击,就干掉了U-971号潜艇。
25日,在波特兰海岬附近,“阿弗莱克号”和“鲍尔弗号”一顿猛揍,使U—191号潜艇命归黄泉。
29日夜晚,一架解放者式飞机的利式探照灯罩住了U—988号潜艇露出水面的通气管。在进行深水炸弹攻击之后,飞机召来了就在附近巡逻的4艘反潜舰只。4舰如狼似虎,于次日晨击沉了潜艇。
侥幸进入登陆区的是U—984号潜艇,29日,它朝正在通过塞尔西角的4艘商船连续发射鱼雷,并且全部命中目标。
U—621号和U—984号潜艇的成功给彻底溃败的“农夫”艇群带来了一线生机。
邓尼茨和克朗克抓住不放,决计做垂死挣扎。他们又派出一艘艘装有通气管的潜艇,继续突击英吉利海峡。但是,在盟军岸基航空兵第十九大队和水面反潜舰只强有力的打击下,它们的反击成效甚微。
从1944年6月底至8月底,邓尼茨动用了30艘装有通气管的潜艇,在付出了20艘的重大代价之后,只取得了击沉盟军5艘护航舰只、12艘商船、4艘登陆舰、击伤1艘护航舰只、5艘商船和1艘登陆舰的战果。
和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数以千计的舰船相比,这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由于享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盟军登陆一帆风顺,不仅夺取了桥头堡,而且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向纵深推进。6月18日,美国陆军第一军楔入科坦丁半岛,7月1日夺取瑟堡;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以锐不可当之势,于7月9日攻下冈城。1944年8月4日,盟军在阿弗朗什突破德军防线,逼向了大西洋海岸的各海军基地。在贝尔瑙营地,邓尼茨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他已无法向布勒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和拉帕拉斯运送弹药、燃油和潜艇备件了,这些基地已成了名副其实的陆上孤岛。8月24日至26日,在比斯开湾穷凶极恶一年之后,他下令德国潜艇钻出阴暗的洞库绕过爱尔兰岛和苏格兰岛,向挪威海岸全线撤退。比斯开湾空潜大战,使希特勒最后一点血本也输得精光,在不远的将来,他将面临的是历史给予他最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