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雨(四首其一)

【原】:

空听朝朝戽水声,脂膏已竭痛民生。

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

【原诗作者】:陆嵩

【鉴赏】:

题目是盼望下雨的意思。1856年春夏期间,苏南旱情严重,陆嵩亲历其境,写了《不雨》诗,云:“不雨经三月,扬沙欲满城。”又写了《望雨》四首,表达了对久旱之中民生疾苦的关切。

诗的前两句即道出久旱不雨给民生带来的灾难。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农民靠天吃饭。因此一遇天灾,即生产受挫,生活无着。但人们总还想尽各种办法来与大自然抗争,力图创造出于己有利的局面。于是求神降雨的活动成了习俗,无奈也常常是“蛟只管深潭卧,一任哀祈总不灵”(《望雨》);于是人们想出了戽水灌田。戽(hù户)水,是由两人以绳牵引戽斗,汲水灌田的劳作。但天天戽水,溪水也将戽干,况且骄阳猛晒,延续数月,不仅于春耕夏耘无济于事,而且农民长期劳顿,也不堪消耗。所以诗人写道:“空听朝朝戽水声,脂膏已竭痛民生。”“空”字把农民的辛勤劳作与无济于事的结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脂膏”即血肉。“脂膏已竭”,令人想见那瘦骨嶙峋的形象。“痛民生”亦即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那种感慨。

诗的后两句是就久旱不雨而发的议论。诗人设想有谁在挽住云雷,不让它们行经万里,遍洒甘霖。语气疑问中带有责问,语意则带着双关。因为“经纶”通常用来比喻筹划国事。所以诗意也包含着责问是谁治理国事,弄得民生在久旱面前如此困窘?

历来咏云咏雨的诗不少。但多属单纯吟咏,充其量将云雨拟人化,对云雨只知作态而造成人间旱涝加以嘲讽。而陆嵩此诗却能语带双关,隐含对当政者的责问,因而高出一筹。

上一篇:己亥杂诗(其一百四) 下一篇:对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