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的狭义体现在哪里?背后有哪些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3-09-03 属于:豫让

  说到豫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史记》中有一篇叫《刺客列传》,其中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5个刺客。在他们中有一个人,为了行刺不惜毁容,然而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可即便是这样,在后世历史中,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侠义”两字。这背后有哪些故事?

  不惜一切代价行刺,只为报答知遇之恩

  不惜毁容两次行刺的人叫做豫让。

  要说他的故事,还要从“三家分晋”说起。随着晋国实力的衰弱,晋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六个大卿把持着,后来,6家变成了智伯和韩、赵、魏这4家。胃口很大的智伯打算联合韩、魏两家来攻打赵家。然而韩、魏两家非常担心自己会成为智伯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就反过来联合赵家,一起打败了智伯。

  他们不仅夺走了智伯的土地,还把智伯给杀害了。然而,一个坚持为智伯报仇的人就登场了。他就是豫让。

image.png

  其实,智伯不是豫让唯一投靠过的人。但是豫让觉得只有智伯信任自己,也只有智伯看重自己,因此就是这份信任成为了豫让要不惜一切代价,为智伯报仇的原因。

  在智伯被杀害后,豫让先是逃到了山里,他需要等待一个时机。

  后来,赵襄子准备修建宫殿,需要一批工人,于是豫让就混在工人中,准备伺机杀害赵襄子。不过,他带着的匕首却露出了脚。赵襄子看见了他的匕首就问他,你为什么干活还要带着匕首。眼看事情败落,豫让却非常淡定地说,我带匕首就为了要刺杀你。

  赵襄子被豫让的坦诚给打动了,于是便放掉了他。

  可是,在豫让看来,自己为智伯报仇的目标没有达成,他不能就这么放弃,带着心中的不甘,他继续等待时机。

  不过,这时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赵襄子已经见过自己的面目,再次靠近赵襄子行刺无疑比登天还难。于是,豫让想出了“漆身吞炭”的办法。

image.png

  他把生漆涂在了自己身上,由于生漆的腐蚀性,他的皮肤都破损,很多地方都烂得不成样子了。为了怕他的声音被认出来,他又吞下滚烫的炭火,烧毁自己的嗓子。这一次,他觉得已经做好了准备,不被发现出来。

  又一次,豫让埋伏在赵襄子经过的道路旁,准备趁其不备行刺,然而就在赵襄子路过时,他的马突然受到惊吓。赵襄子立刻警觉到,有人要行刺,于是派人查看,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非常想不明白,为何豫让如此坚持,非要刺杀自己。豫让告诉赵襄子,因为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能信任自己的,所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为智伯报仇。

  最后豫让知道,赵襄子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自己,就请求他能否让自己死前,刺一刺他的衣服,以此向智伯表达自己的心愿。赵襄子感叹豫让对主的忠诚,满足了他的心愿。而豫让死后,赵国仁人志士无人不为他感动。

image.png

  豫让的侠义体现在哪里?

  说完了豫让的故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豫让身上究竟有哪些侠义的表现,让后世对他有非常高的评价。

  首先,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对智伯的情感上。在春秋战国这个充满了战乱,充满了尔虞我诈、波诡云谲的环境,似乎除了利益,没有什么永恒的存在。但是在智伯和豫让之间,存在了一个可以永存的价值,那就是信任。

  在豫让看来,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一个信任自己,把自己当做人来看的人。豫让认可这份信任,所以他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智伯。

  从三家分晋的故事来看,智伯在某种程度上是“死得其所”的,豫让完全可以选择划清与智伯的界限,或者狡猾一点去投靠新的主人。但是他没有选择苟且,没有选择让自己安度余生。他决定站出来的那一刻,就说明了他对智伯的态度。

  其次,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行刺赵襄子的方式上。说到刺客,很多人会觉得他们是一群不太光明的人,似乎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或者说为了行刺可能会采取许多卑劣的手段,比如先骗取对方的信任,然后再行刺对方。然而,从豫让两次的行动来看,他采取的都是非常直接的行刺行为。

  也许如果豫让先潜伏到赵襄子的身边,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轻而易举地刺杀赵襄子。但是豫让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而是难度更大、承担更多痛苦的方式,他这么做恰恰是在杀生取义。

image.png

  最后,豫让的侠义体现在他坚持上。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被发现了,赵襄子也大发慈悲地放了他。其实,豫让这时也大可远走高飞,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毕竟他为智伯报仇的态度被看到了,也被认可了。然而,豫让觉得这样自己将没法面对自己。于是他选择了毁容,选择了继续等待时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东西,可能不是其他人能够理解的。但是在面对着种种不利时,还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仅此一点,是不是就足以获得尊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