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86页(829字)

这里不是指一般日常意义的“误读”现象,而是指阅读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行为。

西方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理论尽管认为意义是阅读过程中的逐渐展开,甚至是一种经验,但仍然认为阅读是对意义的探寻,而探寻过程中就会发生意义在不同时空间的变异。对误读理论的确认也是对意义的宽容。

误读理论在解构主义理论那里,认为是所有阅读的归结,因为意义的探寻是不可能的。美国解构主义代表人物保尔·德·曼(Paul de Man)的论点富有典型性,他在《盲视与洞见》(Blindess and Insight)和《阅读的寓言》(Allegories of Reading)两部论着中,从语言的多义性、虚构性和隐喻性,以及意义不可理解性的角度切入,力图粉碎理想语言学理论以及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建立起来的语言神话的梦幻,进而颠覆西方文化传统的形而上学社会。

他认为符号和意义、能指和所指是分离的,不一致的,“在人类学的主体间的解释行为中,根本的不一致总是使观察者避免同他正观察的意识完全一致。同样的不一致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于使实际的表达同被表达的事情相一致的不可能性中,存在于使实际的符号同符号所意指的意思相一致的不可能性中。

能够将意义隐藏在一个令人误解的符号中,这是语言的独特权力,正如我们将愤怒或憎恨隐藏在微笑后面一样。”德·曼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理论显然过于激进,但如果放在西方强大的形而上学的传统背景中就好理解了。事实上我们的阅读都不同程度地偏离本文给予的意义,而且误读理论惟求语言的共时态而摒弃其历时态的思维方式对研究少儿阅读极富启发性。少儿读者相对于成人读者缺少语言经验的历时性积累,对本文的语境也缺少理性的认识,这完全有可能导致少儿阅读基本上属于误读范畴,对由成人写作的本文作出偏离性甚至背叛性的阅读。比如安徒生童话本文,少儿阅读不同于成人,不同时代、民族的读者又会有不同的感受,然而究竟谁是正读谁是误读,关键在于阅读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消解中心读者 下一篇:交流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