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赤褐甲蟋

图47 赤褐甲蟋图

学名:赤褐甲蟋Acanthoplistus testaceus新种。

隶属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总科蟋蟀科Gryllidae甲蟋属Acanthoplistus(1983年前曾将该属归于铁蟋科)。

别名:版纳三角褐翅甲铃(观赏养虫人俗称)。

(一)形态描述

赤褐甲蟋个小体长仅6~7毫米,体形前小后宽、体色前深后浅。具体各部位尺寸大小如下:体长6~7毫米,前翅长5.5毫米,后腿节长4毫米,产卵管长3.7毫米。

头小而圆,翅宽阔,雄虫体前狭后宽呈瓜子形。头黑或黑褐色,头顶前倾,密布刻点,后头区有三条光滑纵带,刻点稀疏或无刻点;单眼黄色,三角形排列;额突明显宽于触角柄节,颜面短而凸出;下颚须短小,黑褐色,第五节明显长于其他各节,端部膨大倾斜,呈漏斗形;触角基部和端部黑褐色,中部约为触角全长1/3淡黄色。前胸背板黑褐色,前狭后宽呈梯形,具刻点,盘区两侧三角形区域及局部圆形小区光滑无刻点,侧叶刻点密而规则,前、后角圆形。雄虫前翅淡褐色,半透明,长达腹端,前狭后宽,端部圆;发音镜横贯全翅,卵圆形,宽大于长,约占全翅长1/3,镜中有一曲脉纵贯,斜脉3条,对角脉基部分为两叉,端区退化,侧区黑褐色,Sc分支1,另有三条纵脉;后翅伸出腹端似长尾。雄虫前翅略短于腹部,具倾斜不规则纵脉,由横脉隔成斜方形小室,侧区具3条平行纵脉。雌虫产卵管约与腹部等长,下弯,端瓣小而光滑。足淡黄褐色,前胫节基部外侧有一大卵圆形听器,内侧一狭缝状听器;后腿节柔弱,后胫节略短于腿节,端距6枚,内上、中位距最长,外中位距次之,内下位距及外上、下位距均短。后基跗节长约为胫节1/2,背方具微齿,末端有两刺,内刺长于外刺。

赤褐甲蟋与同属其他种相区别的最大特点是:

1.触角中段呈淡黄色。

2.雄虫前胸背板呈梯形,前狭后宽,前翅亦为前窄后阔,翅尾钝圆,前翅呈琵琶形大阔翅,发音镜呈卵圆形。

3.六条腿相对比例显得细小。

(二)生活习性与饲养

主要生长在南方,如广西、广东云南西双版纳,一年生两代,多生于草丛中、枯枝落叶下,能爬能跳,因六足细而短小跳不远。雄虫翅发达善鸣叫,叫声悦耳别有韵味。由于赤褐甲蟋见到为数较少,分布不普遍,只有南方云南鸣虫爱好者捉养过。喂食仍以粥粒、水果肉与嫩菜叶搭配,虫盒内要干湿适度,喜潮勿日晒,因翅大形色均有观赏价值。

上一篇:草铃 下一篇:黑颈甲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