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鸣虫图鉴

黑颈甲蟋

图48 黑颈甲蟋

学名:黑颈甲蟋Acanthoplistus nigritibia新种。

隶属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总科内蟋蟀科Gryllidae甲蟋属Acanthoplistus(1983年以前该属曾被归为铁蟋科,1983年根据Gorochov研究认为Acanthoplistus属应属于蟋蟀科更合理)。

别名:长脖黑甲铃。

(一)形态描述

总的形态特征是个小(体长仅6~7毫米),体色墨黑、长脖腿小而花(两后腿中部有橙黄色段)的小鸣虫。

体狭长,扁平,两侧平行,黑色。头顶前倾,密布微小刻点,后头区有3条光滑纵带;单眼黄色,近直线排列;额突宽约为触角柄节的两倍,额突两侧有明显隆线;颜面短,额唇基沟中部略向上弯曲;下颚须短,黑色。端节膨大且倾斜;触角略短于身体,黑褐色。前胸背板近方形,前缘略向后凹,后缘平直,盘区平坦且密布刻点,侧区刻点稀疏,侧隆线显著。腹部黑色,肛上板三角形,末端圆;雄下生殖板船头形,末端脊状。雄虫前翅几乎长达腹端,烟黑色,基部两侧色略淡,翅端平截状,发音镜近端部,小而不规则形;斜脉2条,基部合并,侧区具4~5条平行纵脉,Sc无分支。雌虫前翅略短于腹部,角质黑色,背区5条纵脉,第2脉分叉。产卵管明显短于腹部,端瓣弯钩状。足短小,黑色,前胫节具听器,外听器卵圆形,内听器狭缝状。后腿节膨大,端部橙黄色,长约为胫节和跗节之和,后胫节基部橙黄色,端部黑或黑褐色,端距6枚,内中、上位距及外中位距长,其余较短;基跗节烟黑色,背方有5~6对小齿,末端有2刺,内刺长于外刺,约达第二跗节之半。体长6~7毫米,前翅长4~4.5毫米,后腿节长3.5~4毫米,产卵管长3毫米。

黑颈甲蟋新种区别于属内其他种的最大特点:

1.脖项长,前胸背板呈方形。一般虫体脖项多为前后短的扁长方形。

2.虫体墨黑色,前、中、后足胫节均为黑色。

3.雄虫发音镜小而不规则,端区退化。

(二)生活习性与饲养

黑颈甲蟋为生活南方江浙一带的体小(6~7毫米)的墨黑长脖花腿的小铃虫。生活在草丛落叶与碎石间,能跳善爬,雄虫能鸣叫。因虫数分布较少、罕见,未被人们注意,只有个别鸣虫爱好者捉到畜养过,在稠人广座中显示过。其养法与一般鸣虫相似,以粥粒、水果肉及嫩菜叶搭配喂养即可。

上一篇:赤褐甲蟋 下一篇:缅甸甲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