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后方尽知前线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蜀汉朝野欢庆胜利恰恰相反,魏国朝廷之上却是一派紧张气氛。东线、西线告急文书频频发至曹叡手中,曹叡惊慌失措,昼夜难安。

曹叡召集群臣商议退兵之策,说道:“东吴孙权僭越皇权,擅称帝号,不等我军讨伐,却先自与西蜀结成同盟。而今又派大将陆逊在武昌演练兵,听候调遣,旦夕之间,必然与蜀军遥相呼应,入寇中原。况且,蜀军进犯,连连得利,陈仓如此险要之地如今已失,郝昭含恨而亡,诸葛亮兵出祁山,夺了散关,又接连攻取了武都、阴平,中原已经岌岌可危。众位大臣,有何退兵救国之策快快讲来。”

此时大将军曹真大病未愈,众位文武面面相觑,都把目光投向了司马懿,却没有一人答话。

司马懿深知自身肩头的重大责任,无法等待与推脱,于是站出来说道:“臣昼思夜想,以为东吴孙权必然不会擅自出兵。”

曹叡忙问:“卿此言怎讲?”

司马懿一边苦苦思索,一边字斟句酌,缓缓说道:“臣以为孙权擅自称帝,诸葛亮必然也会心怀忌恨,何况他还念念不忘虢亭之仇。西蜀之所以结好东吴,并非不想吞并东吴,而是担心中原乘虚击之。陆逊不会不知诸葛亮此意,所以才故作兴兵之势,与西蜀遥遥相应,但只是坐观成败,伺机行事。所以当前至关紧要者是全力抵御西蜀,而不用在意东吴。”

司马懿如此分析,透彻入理,诸葛亮、陆逊之心猜得准确无误,就像是亲眼所见,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场君臣无不点头称是,心中都感到如释重负,豁然开朗。

曹叡喜道:“卿真是高见。今朕即命你为大都督,总领陇西诸路军马,征讨入侵蜀兵。”说着,就吩咐身边近臣到曹真府中去取总兵帅印。

司马懿连忙说道:“曹将军劳苦功高,又因卫国之战而病,臣自当前往拜望,也好与将军共商退兵之计。”

曹真秉性率直,处事多出于公心,而且颇享盛名于朝野。司马懿不愿由于皇上收回帅印而伤害了曹真,更不想因为自己领取了帅印而被曹真怨恨,另外工于世故的司马懿更想巧作姿态于世人,以表明自己处事之恭谨,对人之善良,为公之竭诚。

果然他的话音未落,就赢得了君臣一片赞许之声。曹叡说道:“仲达事情考虑得周全,就依照您的意思,自己去曹真府上领取帅印吧。”

司马懿心中十分高兴,当即辞别皇上出了朝廷,一直往曹府赶来。

须臾,到了曹府门口,却并不直接进门,而是让门客前去通报。

曹真闻听司马懿来访,连忙请入,并从病榻上爬了起来,准备出门相迎。司马懿见了曹真,慌忙拱手嘘寒问暖,详细询问病情,一副知己久别、不期而遇的架势。曹真也喜形于色,热情地往屋内邀请,一边又急切地问道:“仲达到我府上,莫非国家有难?”

司马懿说道:“东吴与西蜀联合进兵,犯我边境,来势凶猛,诸葛亮兵出祁山,数日之内,已经攻破陈仓、散关,夺取了建威、武都、阴平诸郡,长安危在旦夕啊。”

曹真十分惊讶:“我如今病重,不能上朝,家人又隐瞒着不让我知道。国家如此危急,皇上为何不拜仲达为都督,大退蜀兵呢?”

司马懿心中正等着曹真说出这话,他一方面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对曹真率直诚恳、一心为国、不计私利的品格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但是,他仍然不说出此来的目的,而是不断地把话题扯开去,吸引曹真把话说得更加明了。司马懿谦虚道:“某才薄智浅,哪里堪任都督之职啊?”

曹真心直口快,又为国家命运深感焦虑,来不及想得更多,急忙吩咐左右道:“快把我的帅印拿来,我要亲手把他交给仲达!”

此时,司马懿仍在故作谦辞。心中其实想要,口中却再三推辞,这是司马懿为人处世的一贯作风。曹丕初登皇位之时,司马懿就曾力劝他三辞诏书。每次朝廷为他加官晋爵,他也都屡屡推辞谦让。尽管如此,应该得到的他一样也没少,而且有时或许比实际所得还要多得多。几乎人人都知道司马懿虚伪奸猾,却又没有谁能够确切列数他的不好,反而都愿意与他一起交游相处。这正是司马懿的精明之处。

司马懿说道:“都督不要忧虑。国难当头,仲达当竭尽全力协助都督共同抗敌。只是绝不敢接受此印。”

司马懿越是推辞,曹真越是认真。焦躁爽直的他再也不能安然就坐,起身将帅印硬要塞到司马懿怀中,脸上沁满了汗珠,几乎要强迫他接受此印了,说道:“如果仲达不能领受此任,那么中原必然危急。你我同受先帝托孤之重,焉能踌躇于个人得失,坐而不问?我要抱病参见皇上竭尽全力保举你!”

司马懿深知曹真脾性,略施小计,把曹公逼到了这个份儿上,他的心里才觉得踏实,动情地说道:“天子已经传达圣命,只是仲达深知才德功勋均不及将军,所以实在不敢接受。”

曹真却异常兴奋:“天子既然已有圣命,仲达就不能再作推让。有仲达都督各路兵马齐心抗敌,不会不胜。某也就心安了。”

司马懿备受感动,深施一礼,又转身对着帅印一拜再拜,然后对曹真说道:“将军爱国之情,令仲达感动不已,我也绝不辜负将军一片赤诚之心。”

司马懿手捧帅印从曹府出来,胸中被某种情绪激荡着。帅印十分沉重,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象征着义务和责任,意味着机遇和功勋,同时也提供了一片空间,一片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军事谋略和才干的空间。他抬起头来,向空中望去。树枝交叉,蓝色的天空被绿色的线条切割成网状。司马懿笑了,在他的心中,已经穿越了这道美丽的网,正展示出一片更为广阔、更为蔚蓝的天空。

诸葛亮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把军队分成三处,在祁山各处安营扎寨。

司马懿辞别曹叡,飞马直奔长安,会同诸路大军迎战诸葛亮。

这才到了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斗勇,面对面争战的时刻。

司马懿召集众位大将详细询问前方军情,商议进兵策略。司马懿说道:“蜀军跋涉千里而来,利在速战;如今来此不战,必然另有阴谋。”

他命郭淮、孙礼两位将军领兵把守雍、郿二城,只许严守,不许出战。又对张郃、戴凌说道:“如今诸葛亮夺得了武都、阴平,必然忙于安抚百姓,交好羌、氐等各个民族,而不在军营之中,你们二人可以各自率领一万兵马,乘着夜色偷偷抄到蜀兵营寨后面,趁敌营空虚,奋勇冲杀一气;我则另外带领一支兵马在蜀营前面布阵,等到营中敌兵大乱之时,再率兵长驱直入,两军夹攻,蜀营焉有不得之理?如若我军攻下敌营,就可占领有利地形,定会转败为胜。”

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对阵,是两个军事大家的较量。两人都善于用兵,深通谋略。彼此能够猜测对方机谋。我用一计,一定想到对方定然知晓我用此计,而且将计就计,以新的策略破我计谋,所以我最终要针对他的这一策略运筹军事。对方或许又想到了这一层,又以新的计谋对付我方。如此循环往复,犹如一个迷宫,说不准谁的哪一次转弯更高明一些,或者说更幸运一些。对于高手的较量,普通人根本无法知道其中奥妙,所以双方大将都曾因为不能理解并遵守将军的用兵之法而导致惨败。

这一次,诸葛亮早就算定司马懿会以为自己安抚民众,不在营中,所以会突然前来劫营。于是他早早就设下了埋伏,做好了准备。张郃、戴凌恰好撞入了蜀军的包围圈中。尽管两位大将仰仗英勇,终于杀出了重围,但是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两人引败兵退回,正好遇上在营前排兵布阵的司马懿。司马懿听说二人中计大败而回,十分惊异,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暗自叹道:“诸葛亮确实不凡啊!我军必须扬利除弊,以己之长击敌之短,要设法把劳师远征的敌人拖得疲惫不堪,打持久之战,然后方可得到胜利。”于是传令大军退回本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见魏军高挂免战牌,拒不出战,他正想借机鼓舞一下士气,于是命令将士天天轮番骂阵,昼夜不歇。百余名士兵在魏军营前一字排开,或坐或站,从帝王到将相,从司马懿到家中老小,大骂不止。他却没有想到司马懿可是最不怕骂的,这人一心只是等待自己的机会来临,伺机而动,至于寨外如此聒噪,骂些什么,根本就是充耳不闻。

连日叫阵不应,诸葛亮渐渐猜出了司马懿的计谋,心中不免有些焦虑。他苦思冥想,终于又得一计。这天他忽然下令骂阵的军兵撤回,随同三军拔寨撤退。

司马懿得知消息,暗自道:“诸葛亮岂是真要退兵,无非是想用此雕虫小技引诱我军出战。”他派遣探马尾随哨探,大军依旧按兵不动。

哨马来报:“蜀军后退仅三十里就安营扎寨了,似乎没有退回汉中的迹象。”司马懿自负地笑了,命令哨马继续哨探。

诸葛亮见魏兵仍然毫无动静,只好又向后撤退三十里。

司马懿依旧心神安定,不动声色。但是却有人再也无法忍耐。大将张郃径直来到司马懿帐前,请求出战追击蜀兵。司马懿耐心劝道:“将军不知,这乃是诸葛亮诱兵之计也。试想蜀军此次远伐屡屡得力,到这里忽然被我军阻住,叫阵不应,欲打不能,所以才回头假退,而今又半道扎营,不是计谋又是什么?”

张郃急道:“必然是蜀军粮草已经用尽,才不得不退兵。我们如若不奋力追杀,必然错失良机,贻误大事。”

司马懿说道:“不对,蜀兵粮草之事我已细细算过。西蜀上年大获丰收,粮草丰足,虽然运输艰难,却不会就此无功而返。”

这样一耽搁便有十几日倏忽而过。探马来报,说蜀军又拔寨往汉中方向退去。司马懿也多少有些分辨不清蜀军退兵到底是真是假了。为了弄清真相,他干脆叫手下拿来一身士兵的服装,匆匆换上,亲自策马到蜀兵安营的地方观望。仔细看罢,他几乎仅仅凭借着一种直觉就断定诸葛亮确实是为计谋而假作撤退。

司马懿回到营中对张郃说:“这果然是诸葛亮之计,我若派兵追赶,必然吃亏。”

诸葛亮此计用得极为谨慎,生怕走漏消息,变得被动。蜀军之中,也只有他一人心中最为清楚,所以张郃根本无法理解司马懿的决断。他斜睨着司马懿,情绪十分激动,眼中夹杂着恼恨与轻蔑的目光,“哼”了一声讽刺道:“都督也太抬举诸葛亮了。我张郃杀敌卫国,不惧生死,哪能像某些人一样一直龟缩在这里,眼睁睁看着蜀军撤走,岂不让天下英雄耻笑。”

司马懿看着张郃激动的神情,知道此人再无法劝阻,只好决定起兵追击。司马懿知道蜀兵必然有阴谋,所以他再三考虑如何运筹兵马,极为周详细致。为了防止诸葛亮埋伏,他采用首尾相应之计,把大军分为两支,由张郃率领三万精兵在前追赶,戴凌与其他偏将十余人带兵随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五千精兵在后面接应。另外还留下许多精兵把守营寨,又再三吩咐,再三叮嘱,要大家一定谨慎从事。他对张郃说道:“务必要在半路安营扎寨,让兵马休息充足,绝不能疲敝作战。”

春末夏初,天气已经没有了春的妩媚与舒适,变得异常炎热,行军十分艰苦。司马懿的心中并不轻松,他知道诸葛亮必有准备,此战之吉凶难以预料。

诸葛亮心中清楚张郃被拖住这么多天,如今猛追过来,其势头必然异常凶猛,所以安排异常周密。他命令姜维廖化各自引领三千军马,悄悄埋伏在树林子里,命令关兴率领五千精兵埋伏在山谷之中,又吩咐吴班、吴懿马忠张嶷四员大将避开张郃之勇,不要与张郃正面交锋,要且退且战,诱敌深入,使远路追来的张郃身心俱疲,而后回头猛击,大破敌兵。

张郃性急,又求胜心切,率兵一直追出九十多里,看看蜀兵就在眼前,而且正在仓皇“逃奔”,若即若离,追赶得更加忘形,却不知已经中了诸葛亮之计。

山势突兀险峻,道路蜿蜒崎岖,天气干燥炎热,每前进一步都感到艰难,被激怒的张郃率领三万兵马又追出近二十里山路。士兵渐渐精疲力竭。有的干脆躺倒在地,任凭鞭打脚踢就是不起来。张郃非常气恼,但是他求胜心切,而且怒火充塞胸中,早就失去了理智。

正行之间,忽然前面炮声大作,蜀军后队变前队,四员大将回头掩杀过来。埋伏在山谷之中的关兴也冲杀而出,直指魏军先头部队,张郃知道中计,但依仗其勇武,并不怯惧。一时间,在空旷的山野间,千军万马厮杀在了一起。刀劈剑闪,血肉横飞,凄惨雄壮,直杀得红花溅血,飞鸟远走,野兽逃遁。

正自酣战,魏兵队尾忽然大乱。原来是蜀将王平从后面掩杀过来。张郃不敢怠慢,连忙对戴凌命令道:“你与诸位副将在前面拒敌,我去后面迎击敌将!”

张郃作战确实勇猛,他手提大刀,一阵冲杀,敌兵迅即一片片倒地。但是毕竟人少势寡,张郃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情绪愈加焦躁。他开始后悔没有听从都督的劝阻,误中了敌兵奸计。正在危急关头,忽然敌兵之中大乱,张郃知道都督司马懿率领援兵来到,精神为之一振。

两军昏天黑地杀在了一处,几乎不分胜负。但是司马懿此时却心存疑虑,他担心诸葛亮是用调离山之计,派兵直接去夺取自己的大寨,所以一路之上,他继续布置了一道又一道岗哨。

这仗确实打得非同凡响。蜀兵假退,魏兵追赶蜀兵,有蜀兵袭于其后;蜀兵袭击魏兵,又有魏兵袭于其后;正在这时又有蜀兵乘隙袭击了魏兵的大本营;魏兵又已经料到敌人此着……一百多里的战线上,已经热闹非凡,足可见棋逢对手,两人军事才能不同凡响。

此战中,最终还是诸葛亮略胜一筹,司马懿兵败。激战之中,忽然哨探飞马来报:“蜀将姜维和廖化各引一支兵马,两路大军以迅雷之势直杀向我军大寨去了。”

司马懿闻言叫道:“果然未出某之所料。左右火速传令三军撤退回营!”

好在魏兵势强,司马懿率兵一阵厮杀,终于冲出了重围。张郃与戴凌却因为势力渐孤,损伤无数,杀向一条小道仓皇逃回,与司马懿会合到了一处。等他们赶奔大寨时,姜维、廖化兵马早已撤走。原来,二人只是用的围魏救赵之法,意在牵引敌人兵力,使得前方夺胜。

在这次战斗中,司马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让诸葛亮牵住了鼻子。

姜维、廖化引领兵马从容退去,望着那些高高昂首的旗帜和扬起的灰尘,司马懿非常气恼。他抽出腰间佩剑,狠往身旁一棵碗口粗的松树砍去。随着“咔嚓”一声怪响,松树断为两截。司马懿又用寒光闪闪的佩剑直指众将,吼道:“血气之勇!匹夫之勇!”众将满脸羞惭,他们从未见过司马懿跟谁发过这么大的火,一个个低眉顺眼,不敢吭声。

最觉不自在的是大将张郃,他现在才体会到将帅是有区别的,自己不过是一员猛将而已,都督司马懿和西蜀丞相诸葛亮才是真正的统帅。所以他现在心悦诚服,甘愿受罚。

司马懿语气渐渐缓和下来。他心里知道自己也有责任,不该不坚持己见。他把佩剑慢慢插回腰间剑鞘内,挥挥右手说:“我们要同仇敌忾,雪兵败之辱,以血肉之躯,报答皇上圣恩!”

众将士纷纷举矛挥盾高声宣誓。千万个声音汇在了一处,震惊峰谷,撼动天地。司马懿见士气依然高涨,心中稍感安慰。但是他胸中的复仇之火,却在猛烈地燃烧着,他绝非是凭一时之勇的人,所以这种复仇的激情,只有等到一切成功之时,才能渐渐熄灭。烈日顶头照着,一番激战之后,焦渴的众将士身体疲惫不堪,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决战的勇气与激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