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选择想选择的,放弃该放弃的
左宗棠快半步,湖南官方渐刮实学新风
左宗棠的科考,起步于14岁。父母因穷困与疾病相继去世,他前后守孝共达6年。真正参加科考,始于20岁。
科考预示着左宗棠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开始。
他以实学“技术”眼光,习儒家“义理”经典,作八股教条的文章,文章风味与其他士子已迥然不同。左宗棠试图将三者融合起来,这直接造成文章从角度到内容都十分别致。
1832年4月,左宗棠参加乡试。严格说来,这是他正儿八经参加的第一场正式科考。坐在长沙的考场里,他以自己的独到角度,洋洋洒洒写下首篇考场作文:《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
标题换成白话表达即是:选拔一批能为己用的人才,组织一支精练能干的军队,专心致志,只为成就盖世事功。由此可以看出其鲜明的技术思维特色。
这篇试文,是左宗棠选定人生道路的宣言书。他后来确实完全在按照这条路走,也是这样做成功的。在今天,可以说他扣紧了时代的脉搏。而在当时,只谈“技术”,不见“义理”,在八股文中完全属于异类。
但考官又不能说左宗棠走题。因为文题取自四书五经中的《礼记·月令》:
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作者自觉融实学、儒学于一体,在主流价值观看来,这是讨巧。副考官胡鉴一看,左宗棠这篇文章,味道完全不对,看不懂。他又不能说自己没看懂,所以批“欠通顺”。其实就是“不通顺”。贺熙龄作为左宗棠的老师,被胡鉴抢了麦,又不适合当面肯定,只好说“文虽佳,惜不中程式,帘中人无能辨此者”。文章好是好,但不合八股套路,是好是坏?我们大家都识别不出来。
左宗棠侥幸获得举人功名,直接原因缘于“万寿恩科”,徐法绩主考官有机会避开八股教条选拔人才。间接原因是经贺长龄、贺熙龄等一批经世致用的学者倡导,湖南学界开始跳出八股思维的束缚,考官中一些人对实学已经能够理解并接受。
一个人偶然成功可以靠运气,但长久成功必得赖实力。当考试不看实力,或者八股考试制度不能识别实力,而且升级为全国性的大问题,青年左宗棠又将如何选择?
三次掉进“旧制度陷阱”,倔强者不走老路
1833年到1838年,左宗棠先后三次进京参加会试。第二次会试出现了“负运气”。初选已被录上,取中第15名,最后核定,发现湖南多录了一人,湖北少录了一人,左宗棠被改为“誊录”。
中了进士又被刷下,他倒没怎么在意。回程路上,他苦中作乐,还跟妻子写信半开玩笑自我安慰:不就是没考上吗?这又不是什么丧失节操的事。我看考试这个东西,里面还真的有个“天命”在。项羽跟刘邦战败了不是说“非战之罪”吗?我没高中,是“非考之罪”,似乎还有脸回湖南来见江东父老吧。
他跟妻子兴味盎然地说起走出考场的情形:我将试场文章抄了一份出来传给朋友们看,大家一看都拍手叫好,说这等好文不中没道理,我自己也这么觉得。没想到竟因名额有限被刷,我也真够倒霉的。据说,翰林院侍讲学士温副考官极力推荐我的文章,主考官也认为我这几篇文章不错。(“闻同考温侍讲呈荐甚力,总裁亦评为立言有体。”)不知道最后卡在哪里了。你说,这都怎么回事啊?
左宗棠偶然不中,背后其实有着必然原因。以他的天资,一心老老实实作标准的八股文,会试结果会好一些。 3次会试不中,根本原因在实学的技术思维,已经成为他的价值骨血。他从技术角度去作八股,即使勉强合了格式,内容却又全改。主持考试的礼部(教育部)官员,多数难以接受。
今天我们难免纳闷:左宗棠在会试考场里到底想了些什么,在考卷上写了些什么?
1833年,左宗棠第一次会试,途中曾作《燕台杂感八首》表达政见。从他思考的问题,可以看出他的思维特点、价值取向。
其一:
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清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
此诗以“义理”开头:谁来践行孔孟之道,让中国国泰民安?朝廷废除苛捐杂税,让老百姓可以吃饱肚子,国家就不会乱。至于保证国防安全,是皇帝考虑的事;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则是百官要办的事。问题是,眼下国家内部混乱,外部又不安全,官员都惰政不作为,我一介布衣书生,只能眼睁睁干着急。
其二: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它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此诗则以“艺事”开头:想当年,康熙皇帝收复新疆,无数士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新疆回归祖国版图后,不远万里,用骆驼运去稻种,在沙漠里开垦农田,打算花再大的本钱,也要将屯田工作搞起来。我的看法是,新疆如果要建设好,必须独立设省。现在新疆的落后真让人心焦,但也不要太难过,看看内地,也先进不到哪里去。既然全国一盘棋,边疆还是要先建好,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从这两篇代表性诗作,看出左宗棠思考问题的特点:以“义理”开头,落点必在“艺事”;以“艺事”开头,通篇都在谈如何办事。
这种打着八股招牌公开讨论实事、分析办事的技术文章,是八股取士所不能容忍的。对一心以读书求本领的士子来说,八股诸多束缚发挥的规定,无疑是灾难。固然,天资高的考生,即使作八股也能脱颖而出,一流的聪明头脑,通过考试照样可以选拔出来,但问题是,优秀的人才,常年沉浸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故纸堆里,竭尽精力钻研八股文的格式、技巧,对政治现实、社会民生、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高中进士,外放为官,无一例外缺乏足够的才能来应对,只好委任幕僚及下吏。
由此,明清两朝负责管理的官员与负责办事的胥吏职权分离。官员只能依靠文牍、开会发号施令,远离民情;胥吏无职权,但掌握实际办事权,便借办事机会,巧取豪夺。官、吏分工,直接后果,导致吏治日渐腐败。追溯源头,正是八股取士造成的。
左宗棠出山为官后,主要精力正是花在弥补这一制度性漏洞上。
制度有病,社会吃药。偌大中国,官方难道从来没人发觉有问题?
清朝从建国第三年起,沿用明朝科考制度。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很快看出了名堂,发现考试有严重后果。他说:通过试八股文录上的人才,擅长奉旨填词,短于治事安民,“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怎么办?不考了。
1663年,康熙皇帝下令,废止八股取士。
但废除一项旧制度谈何容易?废除八股,很快引发礼部官僚的抵制。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康熙皇帝,建议说:报告皇上,我认为考八股文还是不错的,让考生用经书作文章,用八股的方式来阐发您每日所颁诏令中蕴涵的微言大义,这样您刚好可以借机观察未来官员的心术;如果不考八股文,您既不知道未来的臣下们都在想什么,千秋万代之后,也会落个放弃“圣贤之学”的历史骂名,岂不是得不偿失?还是请恢复吧。
“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
康熙皇帝一听,也有道理。文人得罪不起,历史骂名背不起。1668年,又恢复八股取士。
旧制度经这么一折腾,八股文已成鸡肋。举国上下,出现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朝野都知道八股取士不好,但就是离不开。
到1738年,八股取士弊端再次严重暴露。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皇帝,建议取消八股取士。理由是:
“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
乾隆皇帝有了康熙皇帝上次折腾的教训,不敢再轻举妄动,决定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以民主协商的形式,先组织臣子开个讨论会。
会上,六部大臣七嘴八舌,列出一大堆问题,少数说好,多数说不好。但无论正方还是反方,没有一个人提出替代科举之方。乾隆皇帝早知道旧制度不好,要不他也没必要组织这场讨论会了,他只要比八股取士更好的方案。既然大家都想不出来,提案就此无限期搁置好了。
这一拖,近百年过去,到了左宗棠科考的时候。
左宗棠凭本能与兴趣,一头钻进实学,学到的正是乾隆皇帝期望的“真才实学之道”。但国大家大,朝廷内部心也不齐。如今,道光皇帝倡导的主张,需要臣僚去执行。但只要考试旧制度没变,礼部在操作时仍可以正大光明地背道而驰。响应了乾隆皇帝号召的左宗棠,在道光一朝不但没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反而被代表朝廷的礼部无情淘汰。
左宗棠深感愤慨。他的回应,是26岁那年单方面宣布永久罢考,以示强烈抗议。他倔强地认为,自己的水平没有问题,考不中是国家考试制度出了问题。
罢考还有一个原因,身边的朋友都通过了考试,跑到自己前面去了。
胡林翼1835年已经高中,曾国藩1838年又高中进士。这无疑给左宗棠带来刺激。
晚清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当年中国的读书人200万左右,取得秀才功名者3万,录取率为1.5%。举人则从秀才中只录取5%,湖南每届50名左右。进士则再从举人中录20%,湖南每届限额14名。也就是说,湖南14个地州市,必须“市状元”才有希望中进士。类比2014年高考,清华大学录取湖南籍考生165人。左宗棠考进士的难度,超过今天清华大学10倍。
曾国藩是清朝科考制度最醒目的受益人。他虽然开头不顺, 23岁才中秀才,但其后一路顺畅, 24岁中举人, 27岁中进士,其后点翰林,做京官,十年七迁。但曾国藩对八股取士的不满程度,比左宗棠还强烈。左宗棠并没有留下批判科考制度的传世言论,而曾国藩却公开写文章指责说,八股取士要不得,将读书人的知识面越搞越窄,气象越搞越小。考官阅卷,就好比闭上眼睛到谷仓里选黄豆,他说大说小都是成立的,但真正的好豆子呢,就从他手心里漏掉了。
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与进士落榜的左宗棠同时去否定八股取士,旁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墨家有句名言:“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有进士身份,对官员来说没有任何感觉;但没有这个身份,就完全不同了。人家会嘲笑你本事不够,吃不到葡萄才说酸。
逸史传闻, 1875年,已经拜相的左宗棠,还在因学历遭李鸿章反对与嘲笑。他暗示左宗棠只是举人,没有资格参加翰林院的讨论会。左宗棠气不过,想到一桩类似恶作剧的手法:给朝廷打报告,称要撇下西事,进京会试。
慈禧太后接到报告,吓了一跳。她纳闷左相国为什么如此在意进士身份?当时就犯难了:他要考试名正言顺,朝廷找不出任何正当理由阻拦。兹事体大,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批准左宗棠入京会试,谁有资格做东阁大学士的主考官呢?搜遍朝廷,也找不出一人。慈禧太后领会左宗棠的用意,默契地做了个顺水人情,下发圣旨,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避开一场尴尬。
63岁高龄的左宗棠扬言进京会试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拿个学历,盖住疮疤,免人口实。内心里,他还真没拿进士当过一回事。晚年给儿子孝威写家信,数次阻止儿子们进京考进士,进了北京还写信力劝儿子回来。
左宗棠选择实学,当成一条新路,却是“歧途”。
早年选择实学而罢考进士,左宗棠哪里想过这么远?
又是怎样将“歧途”走成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