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蓄积能量,恩师洞开新天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立大志,立长志,贺长龄韬励左宗棠

左宗棠15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 1830年正月十八日,父亲左观澜又意外去世。父母双亡,家里的顶梁柱垮了,左宗棠不得不过早承担起家庭责任,与二哥左宗植商量,将父亲坟地选在长沙城北15里的史家坡,与母亲合葬。

办完丧事,左宗棠已经身无分文。年轻气盛的他并不在意穷,反倒关心年幼的侄子。兄弟俩合计,将父亲遗下的15亩田,一股脑全部让给已故大哥左宗棫的儿子左世延。

料理完后事,左宗棠从亲戚家里借来坐船、吃饭的钱,双手空空,返回长沙,继续念书。

从悲痛中抬起头来,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

身边没有父亲管束,固然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父亲的指点帮助。左宗棠今后凡事必得主动,才有出路。他开始留心身边名师。

一个叫贺长龄的学者,吸引了他的注意。

贺长龄,字耦耕,号西涯,湖南长沙人,时任江苏布政使,相当于今天主管民政工作的副省长。 1830年,贺母去世,贺长龄遵循古制,回长沙守孝,左宗棠慕名前去拜访。

贺长龄曾在陶澍手下做过幕僚,以研究实学见长,是当时湖南经世致用学派的领袖。他的实学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陶澍任江苏巡抚期间,贺长龄协助治理漕河、海运,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测算技术类实际工作经验。

其二,在西方科技开始影响中国格局的进程中,他与改革家魏源一道潜心研究历史,编辑120卷本的《皇朝经世文编》,形成了系统的经世致用理论。

眼下正全身心习读实学的左宗棠,见面请教,自然很对贺长龄的味道。

两人详细交谈下来,贺长龄吃惊不小,当场评价左宗棠是“国士”,用今天的话说,是“国家级的读书人”。这种高规格的鼓励,让青年左宗棠热血沸腾,信心倍增。

贺长龄惜才,他决定用心来栽培眼前这位天资不错的年轻人。听说左宗棠已经身无分文,买不起书,便告诉他:自己家里有的是书,只要左宗棠想读,都可以借。

左宗棠也不讲客气,当场报上书名。贺长龄便亲自搬梯子爬上楼,从书架上帮左宗棠找,屡次三番,不厌其烦。

书来书往,左宗棠成了贺长龄家里的常客。贺长龄做学问严谨,教人也不。每次还书,都要问左宗棠: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左宗棠擅长口头表达,当仁不让发表高见,两人越谈越投机,干脆席地而坐,交流探讨起学问来。

许多年后,左宗棠回忆这段跟贺长龄交往的青葱岁月,仍历历在目。

两人亦师亦友,交谈日益深入,贺长龄对左宗棠的了解也日益深切。

一天,贺长龄像是有感而发,长叹一声道:季高,你要留心了,今天中国官场人才已经严重缺乏。我观察你,发现你是个办大事的好苗子。人生的路很长,你要立大志,将来一定不要被小官职、小事业诱惑,随便谋个职位,以免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限制了自己的成就。

这是寄托,更是鼓励。左宗棠虽然才18岁,但已经历过苦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歧视,从来没有人这样高看过自己,心里不免感到热乎乎的。他将这句话刻进了心里。以后的人生道路,每到选择关头,他都会想起贺长龄这个鼓励。

贺长龄以其学问、人品,对左宗棠在行不言之教。左宗棠记忆中的贺长龄,“学术之纯正,心地之光明,一时仅见”。

1831年,贺长龄守孝未满,但朝廷缺人办事,皇帝一纸诏书“夺情”,遂回任江苏布政使。也是碰巧,其弟贺熙龄刚卸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官职,回到长沙,城南书院聘他担任主讲。贺长龄及时将左宗棠介绍给贺熙龄,让他收左宗棠作学生

这是关键的一步。贺长龄在志气上鼓励,在学问上引导,只能给到左宗棠启发。贺熙龄作为老师,则手把手将左宗棠带进别开生面的实学新天地。

贺熙龄具体如何指点左宗棠?

专攻“儒学加实学”,贺熙龄悉心引导

贺熙龄也是湖南一位推崇实学的急先锋。

左宗棠后来这样描述当年的贺熙龄老师:“君掌教城南,辨义利,正人心,谕多士,以立志穷经为有体有用之学。”

贺熙龄比左宗棠大24岁,虽然贺熙龄临终前约左宗棠做了儿女亲家,但此时还是师生关系,年龄差距摆在那里。贺熙龄爱才,也不摆老师架子, 2人像“忘年交”,兄弟一样一起探讨学问。

对左宗棠有了一番了解后,贺熙龄确认他是个人才,断言说:“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在贺熙龄眼里,左宗棠是个标准的“读书范”,独立精神尤其让人刮目相看,他读书能举一反三,禁得起追问,说话、做事都有规有矩,大方得体。

贺熙龄接过贺长龄的教棒,引导左宗棠朝经世致用的实学路上继续勇往直前。他指点左宗棠只关注两方面的学问:义理之学、经世之学,即儒家经典与实学技术。至于科考必需的“制艺、括帖”,则放到一边去。

这一时期是左宗棠求学路上心情最为舒畅的快乐时光。不单可以为兴趣读书,而且身边有随时可以释疑解惑的师友。以前哪里有这种好事?父亲左观澜一介乡间秀才,一生没有出过湖南,除了授他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教条,并不能用新知识帮他打开眼界,更无从让左宗棠获得多少自信。

贺长龄、贺熙龄就不同了。两人不但见过大世面,而且有为官办事的实践经验。他们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毫不吝啬的当面夸奖,让左宗棠的自信得到印证,“工为壮语”的特性,没有因为生活穷困而被压制,反而完好保留下来。

这是左宗棠毕生最关键的一步。毕竟,早年寒素的生活,少年连失双亲的打击,已经造成负能量郁积。此时的他,倔强、偏激,如果沉于乡村民间,很容易沦落为村野鄙夫。

随着接触日深,了解增多,贺熙龄也看出左宗棠的缺点。后面将专门谈到。可贵的是,对于青年左宗棠瑕瑜浑然一体的性格,他很注意方式方法,不是当面去提醒、打击左宗棠的缺点,而是站在优点的一面,去鼓励、赞扬。他尤其欣赏左宗棠身上那股气势,出差在外时,专门赠《舟中怀左季高》一首,以示激励,其中两句是:

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

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在兴趣萌芽待长的关键时刻,两位贺老师在左宗棠成长的道路上及时出现,循循诱导。左宗棠遵从内心与兴趣,在认定的实学路上越走越远。

人不能只埋头走路,还得要抬头看路。放进清朝民间实学发展的轨迹中看,左宗棠的时代机遇不早不晚。他在成长期正遇到中国地方教育思想新旧转型:教学新思潮兴起,考试旧制度衰萎。

新旧之交,新老隔膜,两者冲突,在所难免。左宗棠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迎头而上,充当旧制度的挑战者。

他的人生道路,第一次面临风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