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察吏、训吏、恤吏,公私义利要分清
国家之坏,根在“吏治不修”
行“王道”,基于左宗棠尽心识人、用人,背后有一个根本目的:挽救乱世危局,再开太平盛世。
左宗棠认为,本朝之所以步进衰世,社会混乱,官场腐败,根本原因,在于“吏治不修”。
“吏治不修”给社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左宗棠说:官场腐败、堕落的直接后果,是各级官员既忘记了自己在道德上有教化民众的天职,也忽视了还有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本分,进而丧失安身立命之本。官员失职,牵一发动全身,导致自朝廷以下各级政府部门对道德、法律、公平、正义视作无物。社会散了,人心乱了,民众被生活所逼,纷纷起来造反。社会既没有道德舆论来谴责造反不对,国家也没有公平的地方可以让想参加造反的人相信道德还有力量,造反者于是纷纷突破道德底线,将打砸抢不再当作一种没脸见人的羞耻之事,反而视为一种光荣。寡廉鲜耻,这是国家灭亡的先兆。
吏治不修,官司不知教养为何事,治本之策已亡;官司不知政刑为何事,治标之策复失。民无耻为盗贼之心,复无惧为盗贼之心。
左宗棠认为,“吏治不修”问题还不止于此,它给清王朝官场内部也造成极坏影响。突出表现为官场暮气沉沉,人才流失。年深日久,官场已经养出三种坏官,一曰贪官,二曰庸官,三曰懒官。
这一观点换成今天的话表达,官场已经出现一大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
在左宗棠看来,自己带兵平乱,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不过是治标。真正要天下太平,民富国强,则靠治本。从根子上清除这三种坏官,对他们坚决进行组织调整。
清除贪官最易,发现一个,法办一个。难在后两者:庸官无大错,不深入考察,难以发现;懒官虽有自身原因,但全国吏治腐败,不少是随波逐流,要分清他们到底是真懒,还是可以通过训练再次变得勤政?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全抓出来开除,怎么说都有点冤枉,对国家也是一大损失。
左宗棠将庸官、懒官分门别类,列位7种,一概拉进黑名单:
一、年力衰颓,昏鄙不职。
二、年老才庸,难膺表率。
三、貌似有才,心殊狡诈。
四、轻佻放纵,有玷官箴。
五、庸懦糊涂,不堪造就。
六、性情乖谬,嗜好甚多。
七、才庸识暗,贪利忘公。
7种官员,可概括为三种:太老的,心坏的,心贪的。
左宗棠决心整顿官场,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刚任闽浙总督时,他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查贪官、打老虎。他认为,治理闽浙行省,首先是打土匪,要打土匪,首先要盘点官员:谁是跟土匪勾结的?谁有本事打土匪?必须逐一查清楚。而要盘清官员,整顿官场,要害在杀贪官。
左宗棠杀贪官雷厉风行,一旦证据确凿,铁拳出击,打得贪官魂飞魄散。为什么要出手准狠?左宗棠的理由是,杀贪官只会弄得一家哭,不杀则弄得社会一路哭,与其一路哭,不如一家哭。他曾与妻子专门说起这一想法。
但左宗棠要如何系统地“修吏治”,并列出具体可行的标准,才能真正让官场风清气顺?
晓之以理,汰劣导贤
左宗棠的方法,是将“修吏治”细分为“察吏”、“训吏”、“恤吏”、“课吏”和“亲吏”五项。其中,“训吏”包括“课吏”,“恤吏”包括“亲吏”,因此,可以概括为三项:一、察吏;二、训吏;三、恤吏。
“察吏”,即对官员的治理成绩做一个全面的科学考察、分析。方法有二:对成绩优秀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误政殃民的,清理淘汰,严厉惩办。
左宗棠淘汰前述7种官员,采取的是霹雳手段。任陕甘总督时,他特派甘肃总兵周东兴到宁夏中卫县赈灾。周东兴奉命开设粥厂,采购粮食时却巧立名目,虚报铜钱1万余串;报销救济粮时,又多报米、麦,发给灾民的却是黍豆稀粥。连救济灾民的数量、每日口粮数量、救济的起止日期、发放救济粮款总数,他都统统做假。
1871年1月1日(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一日),陕甘总督左宗棠查出赈灾漏洞,写奏折向朝廷检举,指控他侵吞倒运私卖粮草。 1月9日,朝廷采用左宗棠的意见,严正下旨,将周东兴军前就地正法。
左宗棠清醒地意识到,考察官吏的道德品行,只是表面文章。毕竟,官员也是人,人跟人差不多,容易受贪婪蛊惑、受懒惰支配。严格说来,考察任何一个人,如果过深过细,不是有问题,就是有毛病。官员要跳出“前腐后继”的陷阱,不在总抓他们的小辫子,拖出来打棍子,关键在教育与引导。将官员朝好的方向引导,则不至于变坏;平时多关心体贴,大多数可以变好。
今日道府以上至督抚,均言察吏,而不知察吏之外尚有训吏、恤吏两端。训之使不至为恶,恤之使可以为善,斯其成就者多,而转移自速也。由前言之,表端则影自正,修身以上之事也;由后言之,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之道,齐家以下之事也。
左宗棠治吏的直接目的,换成今天话说,是“不能让干得不怎么样的照样得好处,让干得好的还得坏处,而要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从人心、人性的角度理解官员,左宗棠治吏的重点,着重后两项:“训吏”、“恤吏”。为什么?因为,“欲知民事,必先亲民;欲知吏事,亦须亲吏”。
左宗棠说:“亲吏”的重点,不是天天接见,也不是有事无事都说上几句话,这些都是表面文章,没有什么作用。真正“亲吏”,首先要自己“心诚”,心术要正,用心要善,做得好就表扬,做错了就指出,能力达不到的事,多宽容,少指责,对下级官员的艰苦,多体谅。
亲吏的目的呢?为了让官吏亲民。
亲民的标准是什么?是每天上门找老百姓拉家常?或者,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对于这种感性而又难以量化的指标,左宗棠只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片心肠都在百姓身上,如慈母抚幼子,寒暖饥饱,不待幼子啼笑,般般都在慈母心中,有时自己寒暖饥饱反不觉得。如此用心,可谓真心矣。”
“训吏”的方法有二:一是立榜样,二是将心比心。
立榜样既立正面典型,又抓反面教材。
将心比心则主要通过下属呈文,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认真对待他们的报告,在报告的批示中对下级官员进行引导。
左宗棠对症下药,将官员考核标准量化,分为四等:
第一等,随时随处切实体贴民众,所欲与聚,所恶勿施,官民融洽,有如家人、父子。
第二等,工作认真负责、人品端正、操守良好,“勤理案牍,操守端谨者”。
第三等,每天忙于官场应酬,从不干治事安民的正事,官场套路十足,官僚习气浸染严重。
第四等,不知民事怎么办。前任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全盘照抄;辖内出了问题,赶紧粉饰太平;平时精神萎靡,麻痹粗心,毫无爱民之心;办事专门依赖丁役。
左宗棠说,第三、第四等官员,属于严重需要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怎么振作起来,积极为民办事,争取在身后留名。
“训吏”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跟官员讲清官员职业的特点与道理。
左宗棠苦口婆心地教导属下百官说:官帽子莫嫌细,办好了事,帽子自然会换大。做官的地方莫嫌贫苦,贫苦的地方,更容易发挥才干。老百姓莫嫌他们刁蛮、顽劣,正因为他们刁蛮、顽劣,才需要官员教育,教导他们做个有文化、守规矩的好人。想当年,明朝的王文不过是个在龙场守亭子的驿丞,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最后还不是成为明朝一代名臣?官帽的大小,跟能不能流芳后世,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左宗棠结论:做官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造福一方,身后留名。为什么?因为当官不过是“数十年勾当”,如果当得数十年好官,“干得无数济民利物的事业”,岂不比那些土豪(富贵庸人)强得远?官员社会地位已经不低,工资也不少,生活并不比土豪差,还贪利作什么用?土豪一死,多数灰飞湮灭;官员为任一方,改变数万数百万人的命运,这种成就感不是有钱可以比较,也不是花钱可以买得来。尤其是,好名声可以口碑流传,影响力百年后还在,历史名声万年后仍存,仔细想想,做个好官的收获,实在比其他职业都大。做官付出虽多,但收益超越时空,官员还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
为官须尽心尽力,左宗棠为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当官就好比进到一座宝山里去。当官没有造福一方,让民众获利,就像进宝山里转了一个圈,又空着手回来,不但自己可惜,民众也扼腕叹惜。
以策略改变官员陋习
这种苦口婆心的劝说与晓之以理的引导,只能在思想层面上影响官员。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对于真有道德的官员,从来如此。但对于人品不端、贪婪成性、道德意志薄弱的官员,这种教化就显得无力。
对于在“廉干”上没有什么可指责,但个人生活作风上存在类似今天“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干部,左宗棠讲究技巧,教育这类官员,以玩笑的形式,抑制他们的贪婪与欲望。
野史记载,左宗棠在陕甘治下州府有一“纨绔官员”吴太守,“夙精烹饪,沿途供帐,择食殊苛”。常年锦衣玉食,吃香喝辣,饕餮排场,当地民谣颇有讥讽。左宗棠闻知后,邀他来总督府谈事。
吴太守上午9时赶到,在接待室坐等。午饭时,肚子里咕噜直响,左宗棠却还在忙公务,像是忘了。直到下午6点,膳食科才端来晚餐,全是糙米、腌菜,难以下咽。吴太守饥肠辘辘,顾不得难吃,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四大碗,填饱了肚子。等他吃饱打嗝,左宗棠才过来,招呼厨房上山珍与海菜,并抱歉说:我公务繁忙,耽误吃饭时间了。来来来,开吃!吴太守肚子胀得难受,连连说:吃饱了!吃饱了!左宗棠笑道:原来是这样啊!味道怎么样?吴太守苦笑着说:好吃,好吃。左宗棠叫厨师再换上糙米、腌菜,自顾吃,边说:那些是招待你准备的,我就喜欢吃糙米饭。我看糙米饭比山珍海味还是强些,关键是得靠它活命。饭菜味道好不好,不在米饭精不精,肉食细不细,关键还得看自己饿不饿,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吴太守回去后,再不大搞排场,虽然仍时不时生馋虫,但挨饿的记忆实在过于深刻,从此一改“择食殊苛”陋习。
将心比心,恤官用情
与历史上有过一番大作为的治国能臣比较,左宗棠面临的时代尴尬是,工商业文明随着欧风美雨吹进来,原本耻于言利、节欲尚俭、知足常乐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见利眼开,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被激发出来。利不一定是坏事,贪婪与欲望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利是商人的事,官员不能搀合;贪婪与欲望有个度,要符合道义。如何正确获利、把握贪婪与欲望的尺度?帝国既没有制度规范、又缺乏文化引导,导致乱象丛生。
左宗棠在家书中多次慨叹,当下社会的人心,已被“自私自利蚀尽”!从官吏到老百姓,每个人都将私心私利放在首位。民众贪利,自然人性,官员贪利,后患无穷。造成吏治败坏的原因,根源在官吏不分公私,不辨义利。
按当时的观念,大清王朝是皇帝的,国家的财产,也归皇帝个人,官员只是代理皇帝行使权力,打点家业,超出薪俸以外的收入,都是损公肥私、以私害公。由此,“明辨公私、义利之分”,成了左宗棠“训吏”的第一课。
为官若求廉而有为,始事则在辨明公私义利,公私义利不明,见利忘义,天下滔滔,吏治民生又安足为?
但大清帝国法治观念缺乏,解决“义利不分”,只能依靠道德。
为了在道德上遏制人心被“自私自利蚀尽”,左宗棠定下“廉、俭、惠”三字为标准,身体力行,试图带头在官场开启新风气。
数十年为官生涯,左宗棠一日三餐只按中等标配,总督衙门里不来客人,则不吃海菜。做上浙江巡抚后,宁波海关照惯例送来平余银8000两,作为巡抚津贴。这种合法的“灰色收入”,左宗棠建议取消。但朝廷立下的规定,不是喊取消就能马上取消。左宗棠采取折衷的办法,第一年将这笔钱先拿过来,捐给衢州、山阴、会稽、萧山灾民,购买谷种。第二年起,平余银就自动取消了。
担任23年封疆大吏期间,他每年将4万两白银工资的95%捐于国家公事,只寄5%回湘阴柳庄, 8个子女,两位夫人,每年就靠他寄回的200两白银度日,生活水平仅及中产阶层。
着眼“心术”,左宗棠真正独具个性特色,在“恤吏”。
左宗棠认为,官员也是人,有人之常性、常情。只要将心比心,用心去关心他们,则“恤之可以使为善”。从这一理念出发,左宗棠治官首先充分尊重人性、人情。
左宗棠带头勤政,鼓励官员勤政,但更关心他们的健康,希望官员爱惜身体,在工作上多想方法,不要勤政伤体。
陕甘属下绥德知州成定康常年奔波一线,累出了病,又带病坚持工作。左宗棠并不支持,他批示说,你工作这么卖力,都累出了大病,可见你是真正的血性男子。但你更要注意休息,注意工作方法。如果当官要付出健康代价,这不符合古人的教导。你要静下心来多想一会儿,自己的工作方法是不是值得改进?方法对头,应该不至于累出病。
成定康读后感动得泪奔。
左宗棠恤吏,不仅体恤生者,也抚恤死者。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进京会试,在河北栾城游历,看到了知县桂超万所张贴的劝民耕种的安民告示,当时触动很深,记下了这个名字。后来,桂超万因政绩升迁福建按察使,一生勤勉清廉, 1863年(同治二年)病死于任上,身后萧条。新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得知后嘘唏不已,这位曾经的偶像,如今的下级,当年给了自己多么振奋的精神力量,怎么可以让他人死骨寒!左宗棠不仅遣人前去吊唁、赠送礼金助葬,还奏请朝廷下旨,令史官将他的政绩立传,以存其人。
在左宗棠的鼓励与引导下,浙江出现了一批勤政清廉的官员,衢州知府魏良、道员顾菊生、台州知府徐台英,就是代表。他们廉洁能干,又都在英年早逝,身后萧然。左宗棠不仅厚礼资助丧事,而且专门表彰他们的贤能惠政,“以为良吏之劝,求安民之效。”
行“王道”的官员左宗棠,与行“霸道”的军事家左宗棠,反差巨大。作为治事安民的官员,“恤吏”的左宗棠形象,更像一个嘘寒问暖的老太婆。这与战场上那位气吞山河、指挥若定的大英雄判若两人。难怪熟知左宗棠正面和背面的杨昌浚,评价他“外严厉而内慈祥”。
左宗棠形象由此立体丰富,真实而富于质感。
带头廉洁,不搞“道德绑架”
治国之能臣左宗棠,践行儒家的“仁爱”、“中庸”,仁爱其里,中庸其表,两相融合,成就“王道”。儒家讲的“仁爱”核心是爱,一种有等级的爱,规范这种爱的,是礼。“仁爱”追求“仁民爱物”,有等级地爱所有人,让世界充满爱。
中庸的核心是“至诚”、“至德”。天道是“诚”,人道追求“诚”,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追求人道与天道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将“诚”寓于“仁”,是左宗棠读破万卷后悟出的心得,也是从理学得来的启发。
他说:“造物所忌者巧,万物相感以诚。”当人诚心修炼到不含杂质,心术端正,就能达到“仁民爱物”,成就“王道”。
不可否认,“王道”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正面作用。这是儒学从春秋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凭军事起家,以法家治国,征服海内,凌驾中国,想当然试图消灭儒学,大搞焚书坑儒。结果呢,二世而亡。汉武帝吸取教训,以儒术治国,内儒外法,天下垂拱得治。从此,“王道”思想延续下来。“王道”不但创下了汉唐雄风,也成就本朝康乾盛世。但回头去看,“王道”单纯的道德教化,作用力毕竟有限。在工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世道人心正在变化,人口流动让舆论道德的约束力大幅下降,商品交易频繁让货币的社会影响力提高,金钱的力量增大,舆论制约力降低,以“王道”治吏,理论与实践脱节,会出现论人失察、用人失误。
《泽雅堂文集》记述了左宗棠几则此类逸事,见出“王道”之短。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秦州知府彭某,每天坚持吃差穿坏,出门只坐露天骡车,带老弱仆人,常去乡下转悠,开展田野调查,左宗棠知道后,称赞说:这个人真是廉能。
大通知县邵某听说后,比彭某外出还简朴。左宗棠见后,又忍不住表扬说:这个人也很廉能。陕甘官员听说,纷纷向两人学习,成为官员表率。两人由此成了官场明星,在任上都得到提拔。但退任后都以富贵归乡,再不见俭朴影子。
西征新疆时,左宗棠移军肃州,在营外开辟几十亩地,自种蔬菜。每天公务之余,他都拄着根棍子,亲自到菜地里浇水、施肥。低级武职的材官吴某听说后,特意穿着短衣烂鞋,挑一担粪,专门等左宗棠出营时从大门前经过,连续坚持几天,天天如此。左宗棠大加赞赏,认定吴勤劳能吃苦,提拔他做肃州金塔副将。但提上去数月,本性暴露,因贪污被查处。
以“王道”治吏,虽然注重人性、人情,不搞官员道德运动,但还是容易滑进“道德陷阱”。左宗棠对此的方法是谨慎防范。
左宗棠将浙江巡抚任上的平馀银捐给灾民后,并不鼓励官员向自己学习。理由是,自己生活简单,这是在农村劳动时养成的,已经习惯了。每个官员的生活习惯、家庭特点不同,自己捐款后如果大力宣扬,就会对其他官员造成“道德绑架”。
他与儿子孝威在家信中曾专门谈及这一想法:我年轻时常年住在农村,已经习惯了乡下人粗茶淡饭的生活,省吃俭用,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但别人的生活习惯不一定像我,如果强制规定他们必须学我,则别人家里可能维持不下去。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我倒是博得个清廉的好名声,别人却被我带进了胡同,未免太不近人情。
左宗棠早年长居农村养成生活俭朴的习惯,出山做官后习性不改,他发明一种衣袖,后世称之“宫保袖”。
“宫保袖”的发明纯属偶然。左宗棠平时最爱读书,常年伏案写字,衣袖处常遭磨损,容易破旧。为保护衣袖,他请人专门制作一副袖套。
1871年端午节前一天,门人王家璧见了,颇受启发,回去后仿效。还写信给左宗棠说:以前伏案写字,经常弄破袖口,昨天在营中见左老师作军书,戴着布袖套,我也仿做了一副,取名“宫保袖”。他即兴写了一首《宫保袖歌》:
夫子袂,何短右?宫保袖,何有偶!
勤邦俭家可大受,衣锦尚扃通则久。
鲰生投戈诵尚书,禹皋稷契来庭除。
袖中间却拜飏手,尧衣待补当何如。
日日据案不知久,经生问道吾何有?
不闻苏轼出一头,但见原思露两肘。
书生虽惭不知兵,仍时往来大帅营。
……
左宗棠读完后,莞尔一笑,幽默地回信道:“孝风先生阁下,奉读大著《宫保袖歌》一首,兴会飙举,方袍幅巾,大增声价,读之不禁为之起舞。乃一舞而袖长,屡舞而肘见”。写到这里,他自己也觉得有趣,忍不住开起玩笑来:看来我的袖套没有你的做得漂亮。即使这样,难道我就收手,弃之不用吗?否。看来人还得敝帚自珍啊。最后郑重落款:“愚弟宗棠顿首,五月晦。”
宾主间这场戏谑,传扬开来,一些官员开始模仿。
左宗棠没有指望以“宫保袖”来在官场倡导廉洁风。他清楚,改变人心,要靠自觉,依靠权力推行道德,对改变人心,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对察人、用人、识人,对察吏、训吏、恤吏,左宗棠统统只当作手段。因为,这些都是“标”。天下之乱起于人心不正,治国之“本”,当在正天下人心。
要正天下人心,为万世开太平,只有通过学术教化一道。
左宗棠是怎么具体运用儒家学术的“道”来安定大西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