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含恨而终,太后紧随而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年七月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一位名叫赵士敬的士人与朋友吃完饭后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窗外有大光亮,同时还伴有隆隆霍霍的响声,似雷非雷,似鸟飞鸟。这时,院子外的仆人突然大叫:“呀,这么大的一颗流星啊!”赵士敬等人听后急忙出屋观看,只见天上真有一颗大流星从西北掠过,声如巨雷,尾长数十丈,光芒耀眼,速度很慢,在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中,最后飞向东南方向陨落。目睹者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紫微星坠落,要出大事……
流星之事,记于时人笔记《十叶野乘》。果不其然,当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黯然离开人世。据说,那天早晨御医周景焘入内看脉,当时看见“光绪仰卧在床上,瞪目指口,大概是想吃东西,而那时身边一个太监都没有。就连寝宫里的器皿,也都被太监们盗窃殆尽,只剩下一个玉鼎”。颇为凄惨的是,光绪的去世悄无声息,临终前甚至没有一名亲属或大臣在身旁,等到被人发现时,早已死去多时了。
据《清光绪外传》中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生日,身体虚弱的光绪前去贺寿。进慈禧太后寝宫前,有值班太监窥见光绪扶着近侍的肩膀做疏松筋骨的动作,大概担心给慈禧太后跪拜时爬不起来。但正要进去时,太监忽传太后的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取消贺拜仪式。”
原来,慈禧太后当时患有痢疾,拉肚子已有一两个月,她毕竟年事已高,经这么一折腾,也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听到这个消息后,光绪便返回自己寝宫,心情似乎还不错。光绪脸上的表情被监视的太监看到,随后跑去密告慈禧太后说,皇上听说太后病重,脸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我不能死在你前头!”
随后的几天里,慈禧太后和光绪的病情都无任何好转的迹象,太监和宫女们一个个脸色阴沉,整个皇宫一片悚然。七月十八日,庆亲王奕劻奉慈禧太后之命前往普陀峪的陵区视察寿宫,也不知道是慈禧估计自己不行了,还是觉得光绪不行了,或者觉得两个人都不行了。
七月十九日,皇宫禁门开始增加卫兵,凡是出入宫的人都要检查,当时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人随时可能崩逝,宫中气氛非常紧张。二十一日,隆裕皇后去瀛台涵元殿时,光绪早已死去多时,当时竟然无人知道。隆裕皇后心里害怕,大哭而出,奔到慈禧太后那里告知光绪已死。慈禧太后听后,也只是长叹一声——这次她又比光绪稍胜一筹。
随后,光绪的遗体被早已准备好的吉祥轿抬到乾清宫,由于光绪死前没人在身边,当时也没有换寿衣,正当隆裕皇后指挥那些太监七手八脚地安顿光绪遗体时,一太监急匆匆地赶来报告,说慈禧太后也已经不行了,隆裕皇后惊慌之下,又丢下光绪的遗体,带着太监们急急忙忙地往慈禧太后那里赶。当时太监李莲英看见光绪的遗体放在殿中无人看管,心有不忍,便对身边的小太监说:“我们先把皇上弄好吧?”最后在李莲英的指挥下,光绪的遗体这才被草草料理好放进梓宫。
就在隆裕皇后为光绪遗体穿衣时,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死在了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慈禧的死亡时间是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两者相差不到一天。
《清光绪外传》是清宫野史,不可全信,但也透露了部分的真相。另一位重要的当事人、后来的摄政王载沣则在日记中记载:
十九日,上朝,致庆邸急函一件……
二十日,上疾大渐,上朝,奉旨派载沣恭代批折,钦此;庆王到京,午刻同诣仪鸾殿面承召见,钦奉懿旨: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钦此;又面承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钦此;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再辞,钦遵于申刻由府携溥仪入宫。又蒙召见,告知已将溥仪交在隆裕皇后宫中教养,钦此。即谨退出,往谒庆邸。
二十一日,癸酉酉刻,小臣载沣跪闻皇上崩于瀛台。亥刻,小臣同庆王、世相、鹿协揆、张相、袁尚书、增大臣崇诣福昌殿。仰蒙皇太后召见。面承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钦此。……又面承懿旨: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钦此。是日往西苑军机处。
从时间上看,两段记载有相互补充与重合之处,但宫中密闱,非外人所能探知,其中是否有隐情,只能说是千古之谜。作为历史事实,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这两个大清帝国的权力象征者和实际掌握者在戊戌政变后一直是矛盾重重,虽然他们在血缘上为伯母侄子及娘姨外甥的血亲;但在政治上,他们又是竞争对手。在这场皇宫的权力斗争中,光绪从小就处于劣势,在最后的十年中更是郁郁寡欢,饱受打击。到最后,两人的竞争变成了身体和生命存续的竞争,体弱多病的光绪和年迈衰败的慈禧展开了一场时间上的持久战。
1908年,两人都意识到自己不行了,但都盼着对方先死。十月十六日,慈禧太后与光绪在西苑勤政殿召见大臣(也是最后一次),据那天被召见的新任直隶提学使傅增湘说,“太后神态疲惫,据说几个月的痢疾腹泻不止。而皇上脸色晦暗,说话声音无力,靠座位中间垫了几个靠枕,才勉强支持。”看来,两人在这场马拉松式的争夺中都已是筋疲力尽,其中的一个随时都有可能会倒下。
很可惜,先倒下的却是光绪。不可否认,光绪的一生是不幸的,正如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说的,“缅怀先帝御宇不唯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天道不违,岁月无情。光绪的这一生,短暂而悲惨。人生苦短,血色残阳,在慈禧太后的压制下,光绪的最后十年可谓是备受冷落,孤苦凄凉。也许是阴谋,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光绪和慈禧太后一前一后相继离开人世。也许只有死去,光绪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光绪终生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而死亡之日又恰在慈禧咽气的前一天。对此,朝野人士议论纷纷,猜测里面可能的隐情。据清宫太监的回忆录《清宫琐谈》中说:光绪在弥留之际,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两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在死前曾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周某见光绪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知道光绪是饿急了,但环顾周围,实在是没有吃的。后来,光绪帝便渐无声息了。
启功也曾谈及其曾祖溥良的一件往事:当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传出“快不行了”的消息后,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和其他相当级别的官员也都昼夜守候在慈禧太后的寝宫之外,以防不测。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就举哀发丧。当时由于慈禧太后得的是痢疾,从病危到弥留之际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守候的大臣们时间长了,都有些体力不支,便也顾不得大臣的礼仪,或坐台阶上,或倚靠在廊柱边,大家一副疲困不堪的狼狈相。就在宣布慈禧太后“驾崩”前,溥良见一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寝宫中出来,他便上前问这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说: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满语“酸奶”的意思)。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帝驾崩了。而这边屋里的那位还挨了一段时间才算完,也不知道里面是真死了,还是密不发丧,非要等到宣布光绪死后才发丧。
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在《清宫二年记》《瀛台泣血记》等书中,说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鉴于德龄走的是畅销书模式,其作品往往拿清宫秘事哗众取宠,似不可信。况且,光绪从小就受李莲英看护,一直叫他“谙达”(师傅),并曾夸他“忠心事主”。光绪被囚瀛台后,其他太监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不敢对光绪多有接近,唯有李莲英多方照顾,还经常到瀛台与光绪帝拆装钟表消遣。再有一事可以佐证,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慈禧一行人在回京途中,曾在保定驻跸。李莲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随后去光绪住处探望,只见光绪在灯前孤坐,无一太监值班。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光绪的房间竟然没有铺盖,因而无法入睡。李莲英见后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罪该万死!”然后赶紧把自己的被褥抱过来给光绪。光绪后来回忆西逃的苦楚时也曾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由此看来,说李莲英害死光绪似乎不太可能。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则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帝绝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帝毒死。这种说法虽貌似事出有因,但以袁世凯当时的势力毕竟难以接近宫廷,因而也没有什么可信度。
《花随人圣庵摭忆》里说光绪并非善终,但其怀疑的对象却指向了隆裕皇后和其宠信的太监小德张,而幕后的指使人暗指慈禧太后。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作为当时后宫中的主要人物,隆裕皇后要搞点阴谋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说隆裕皇后能像她的那个姑妈那样心狠手辣,也不可信。
据目前公布的医案看,光绪在临终前半年的病势的确十分严重,如江苏名医曹元恒在三月初九的医案中写道: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两损,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已处于无药可对症的病状。无奈之下,曹元恒也只能开了一些“鳖心甲”“新会皮”之类的“平安药”,能拖就拖。五月初十,从上海赶来的名医陈秉钧也在医案中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一语。
对自己病情的不断恶化,光绪本人也极度焦虑,他对那些所谓的“名医”们极其失望。五月二十六日,光绪斥责御医们:“病势迁延,服药总觉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又说:“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光绪更是大骂:“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能如此草率!”光绪的焦躁和绝望,可见一斑。
据《死虎余腥录》中记载,1908年九月初的一天早上,慈禧太后与光绪在乾清宫临朝,召见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六位亲政大臣。光绪当时已经病得非常重,连听政的精力都没有,不大一会儿,就表情痛苦,疲惫不堪地伏在桌上休息。慈禧太后见光绪这个样子,也有点于心不忍,便说:“皇帝久患重病,各大臣何不保荐些名医来给看看?”各大臣面面相觑,庆亲王奕劻首先奏道:“臣自六十九岁大病之后,袁世凯曾推荐过一个西医屈桂庭,效果不错,自此后我就不再吃中药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中医。”
慈禧太后听了很有兴趣,便问袁世凯推荐的那个人是谁。袁世凯便说:“屈桂庭是北洋医院出身,历任医官、院长,现在是医院总办,此人善用西医,医术也颇为高明。臣全家有事都请他来诊治,前北洋大臣李鸿章总督直隶时,一般也是请他来诊治的。”随后,张之洞与世续也说自己家人得病都请过屈某治病,医术确实不错。当时军机大臣六人中,只有鹿传霖与醇亲王载沣没有发表意见。慈禧太后便说:“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治好病就行。既然大家保荐此人,那就请来看看。”
由于屈桂庭经常帮庆亲王奕劻的家人看病,关系还算不错,到京后他便先去见了奕劻,并把自己的担忧跟奕劻说了。奕劻说:“这次让你去给皇上看病,是军机大臣的共同保荐,不能不去。你只管去尽心看看,有无危险,可直言先告诉我,我再密奏太后。”接着,奕劻便带着屈桂庭到正大光明殿去见慈禧太后和光绪。据屈桂庭的描述,当时光绪正面坐,慈禧太后坐在旁边,见屈桂庭到后,便问他如何诊法?屈桂庭说:“按西医规矩,皇上要宽衣露体,且听且看,然后才好诊治。”
得到慈禧太后的许可后,屈桂庭便对光绪进行“望闻问切”的常规检查。检查完后,屈桂庭认为光绪的病征主要有:常患遗泄(不能自控的遗精,可能是慢性肾炎引起),头痛,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显是有病;此外,肺部不佳,似有痨症;面色苍白无血色,脉搏弱,心房亦弱。
屈桂庭的判断是,光绪的体质本来就不强壮,容易神经过敏,加以早年房事过度,腰病之生,由来已久。其身体禁不住刺激,神经稍受震动,或听到锣鼓响声,或受衣裤摩擦,或偶有性的刺激即行遗精,还不能经常吃补药,越吃遗精就越频繁。由此看来,光绪的病情是综合征,兼有肾炎、高血压、胃炎、肺痨等症状,诸病齐发,极难救治。
随后,屈桂庭请示将光绪的尿样带回化验,并当场先开了两张药方,一为外敷,一为内服,并向慈禧太后奏明所开之方都是西药,可去外国医院或西药房配制,个人不便进药。屈桂庭估计是怕自己进药的话,万一发生类似明代的“红丸”事件,到时就说不清楚了。此后,屈桂庭便每日早晨入宫到诊一次。那些宫女们一看是屈桂庭来了,往往嬉笑着说:“外国大夫来了!”
光绪对中医并不信任,每次服中药前都要捧药详细检视。但是光绪对屈桂庭还不错,比较信任,对于屈桂庭食物营养选择的建议也大都遵行,用药也颇为有效。治疗数周后,光绪神志转清,呼吸渐入常态,病情也有所好转。据屈桂庭称,光绪临朝之后,甚至还能以书画自娱,屈桂庭见过光绪写字,还说皇上写字尤佳,相传是帝师翁同龢之功云云。光绪病情的好转,当时内外相庆,人心渐安,宫中一时称之为幸事。
但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又跑去干涉内务府大臣关于皇帝的进食之事,光绪本听从屈桂庭的建议合理进食,这下又被气得不行,当场把枕头扔到地上以示抗议。光绪临终前的一段时间虽在重病中,但仍旧要每天清早前往仪銮殿给慈禧太后请安,然后随同到殿临朝,这种生活对于病魔缠身的光绪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折磨。虽然使用西医疗法后,光绪的腰痛减少,遗精也有所减少,但化验其尿样仍有少许蛋白质,估计其腰病还是一大隐患。
江苏名医杜仲骏在《德宗请脉记》中也说,他在七月十六日的第一次入诊后便对户部尚书陆润痒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进入十月中旬后,光绪除原有病症外又增加了咳嗽气逆发喘等症,并出现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已处于病危状态。杜仲骏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作为当时入宫的六大名医之一,杜仲骏在《德宗请脉记》中详细记载了光绪的病情、诊治经过和光绪临终前的各种病状,据其看法,光绪应是正常死亡,其他如《德宗实录》《清史稿》等官修史籍也都认为光绪是正常病死。溥仪的英文师傅庄士敦在《暮色紫禁城》一书中也说,“我手上有一份英国著名医生的报告,是宫廷御医留下的证据,上面说明了光绪皇帝的身体情况和他的病情,并证实了光绪帝是自然死亡。”不过,庄士敦并未说明这位医生是谁,他又是如何得到这份报告的。
2008年5月,《近代史研究》刊登了一篇《光绪死亡原因探析》的文章,其中宣称通过最新的检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的结论。该文作者包振远系北京市公安局多年从事刑侦工作的调研员,其在文中称,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北京市公安局的侦查人员会同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运用中子活化实验并结合从河北易县光绪崇陵提取的光绪头发、衣物等重要检材,对光绪死因进行了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对“光绪头发含砷量中子活化分析”等数据,光绪枕部、颈后部和发梢出现砷含量高倍超过致死量的情况,作者提出这是由于“死后呕吐”所造成的。所谓“死后呕吐”,在刑侦学中是指“由于腐败气体使腹腔内压增高、胃肠受压迫而使胃内食物溢出口腔之外,或者进入喉头、气管之内”,尸体腐败过程中均会出现类似情况。作者认为,光绪头发出现砷含量高峰段位证实了“光绪头发中所含致命砷(砒霜)是由于光绪尸体腐败时‘死后呕吐’而形成的”。文章结论认为,综合中子活化分析实验、法医病理毒化检测结果及运用侦查方式进行的分析判断,“光绪明显符合急性中毒死亡的特征。”
据西医屈桂庭的回忆,他在给光绪正常治病有一个月后,某天光绪突然连呼腹疼,汗如雨下,捂着肚子在床上乱滚,连喊:“肚子痛的了不得!”当时正是非常之时,慈禧太后也已病危,宫廷无主,乱如散沙。光绪这里无人管事,也没有御医,只有屈桂庭一位西医在床前。屈桂庭当时对光绪病状的判断是:夜不能睡,便结,心急跳,神衰,面黑,舌黄黑,但最奇怪的则频呼肚痛,这和前期的病症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屈桂庭当时也觉得心里打鼓,感觉里面有问题,但也不敢多言惹祸上身。当时他能做的,就是让光绪躺在床上,以毛巾施行热敷而已。等到光绪疼痛稍缓,屈桂庭便匆匆辞去。这也是屈桂庭最后一次进宫为光绪看病,此后宫内情形和光绪病状,屈桂庭自称毫无所知,只听说庆亲王奕劻被召入宫,酌商择嗣继位的问题,没过多久,便听说光绪已在瀛台涵元殿驾崩了。屈桂庭后来自己也说,光绪之死实是个难解之谜,以至斧声烛影,人言人殊,至于怎么回事儿,他也说不清楚。他说的这些内容,也只能为研究者提供佐证而已。
结合启功之前所称的“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屈桂庭观察到的“忽然肚痛”及最新发现的“死后呕吐”的高倍砒霜含量,似乎也不能排除光绪被人下毒的可能性。不过,在该文发表后,也有专家质疑并指出文中存在大量错误,而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发现光绪的遗体完整,体长一点六四米,无刃器伤痕,当时的刑侦学界也介入了光绪之死的调查,后来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并没有发现中毒现象。2003年,有关部门再次取样检测,依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砒霜中毒在历史上极为常见,古代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应该说不难检验分析,何至于前几次都不能定论,而这次却言之凿凿。再者,光绪皇帝的崇陵曾于1938年被盗,后来又经清理,其现场是否紊乱、遗体是否被人为污染等也是个问题。换言之,也不能完全排除光绪正常死亡的可能。
从目前留下的医案来看,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当时均身患重病,两人都可能挺不过这一个月,但对于光绪皇帝为什么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的问题,诸多解释看似都有道理,但又无法定论。笔者认为,对这种历史的巧合或疑案,在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及合理的推断之前,最好还是持存疑的态度而不必迷信权威,毕竟现代科学未必尽能解释历史的所有事务。
当然,光绪被慈禧太后谋害的可能性非但不能排除,而且概率很大——如果真是这样,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仅仅以两人矛盾来解释,未免失于简单草率,慈禧太后想要谋害光绪的话,之前十年中随时可以实行,大可不必在两人都已危在旦夕之时才进行。反过来说,如果慈禧太后与光绪的矛盾不足以制造谋杀事件,或许可以大胆地推测,慈禧太后之所以要用砒霜加速光绪的死亡,很可能是为了安排继位的方便(慈禧太后甚至有可能先死而秘不发丧)。
正如前面所说,慈禧太后对光绪没有生育能力心知肚明,而设立皇储又遭到国内外一致反对并引发“庚子国变”,由此也就无所作为。鉴于光绪即将不久于人世,而慈禧太后先行一步的话,如不对皇位问题早做安排,清廷朝政很可能陷入崩塌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慈禧太后必须在自己死前做出皇位继承的重大安排,以便于朝政的正常过渡,而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一个垂死而且丧失了行政能力的皇帝反成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障碍。为了让新皇帝名正言顺地接替皇位及小皇帝的父亲载沣能够顺利接管朝政,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这两个即将走向死亡的人,其同赴地府反而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是人终究是要死的,作为近半个世纪的当政者,慈禧太后也意识到自己百年之后找好替手的重要性,而当时唯一合适的人选,只能是光绪的弟弟载沣。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后人或许会恍然大悟,在1908年10月21日的那场无声无息的朝政更替中,看似谜团的死亡事件,其实一切都早在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