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线战事:曹操成就刘备威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158

刘备顿时如日中天,名声大噪,不仅荆州军民感激刘备威退曹操、智歼强敌,连东吴、益州、凉州等偏远地区也逐渐知道了中原有个刘备,是曹操唯一的克星!

曹操兵退河北,转兵南向荆州之际,大军已开到西平;刚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也趁势集结机动兵力,出兵西征荆州,刘表的地盘同时两面受敌,形势立见危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刘表并未慌乱,东方的少年孙权,刘表有一个得力大将黄祖在应付。对北部的曹操,他毕竟有个养了三年的刘备,现在到了你用兵一时的时候了,传令新野的刘备部队前出叶县,抗击曹军!

刘备自到新野之后,管理这种小地方当然得心应手。南方曹军正与河北的袁家兄弟血拼,边境一时无战事,刘备便分散部队,与当地百姓杂居种田,这样一来,老百姓的赋税大大地减轻了许多。

一时百姓称颂,士子咸服,当地名流上门交结,周围豪士踊跃来投。刘备名声鹊扬,开始令刘表不安了。所以,刘备的部队在没有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被派往了前线,胜负主要依靠刘备的运气了。

新野当地百姓劳军、鼓浆相送,如同送自己的子弟兵出征,谁说河南惯出“刁民”?

其实,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刘备这次被迫出征比较合适:强不压地头

刘备在刘表这里的身份很独特:一直是居于客人地位,虽然实际上是在替刘表治理新野,并兼顾北部边防,但却没有被刘表委任以任何职务。

表面上这是合理的:那刘备是皇帝亲封的左将军——军衔已在刘表之上,又曾任豫州牧——与刘表平级,刘表哪里有资格任命左将军刘备什么职务?但同时也告诉了刘备:你永远也成为不了“自己人”。

这是刘表的清醒之处:那刘备永远也不可能甘心居于自己之下,是个只可利用,不可重用的人才。

唯一的有用之处就是助自己对付强横的曹操,并且必须控制使用,其力量应严格限制在对自己不能产生威胁的标准,否则便不是在养犬守户了,而是引狼入室。

所以,对于遣刘备部北上抗曹,荆州部队不予出动配合,连接应都没做打算,就是容易理解了。

但刘备对执行刘表的军令却是不能有丝毫犹豫的,还要强迫自己相信:这是刘表对自己部队战力的绝对信任,是对刘备军事指挥能力的推崇备至。并且还要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左右及士兵——也够刘备为难的。

至于对曹作战胜败之预期?刘备没想,也不敢想、不能想,只能期盼恰巧曹操生个急病什么的,或者突然发生了一场十级以上地震。这种事想多了对人没好处——会得精神分裂症。

有两条必须明白:需要打一仗,不然无法对刘表交代,也无颜面再见荆州诸友及新野父老;随时准备开溜,不然自己革裹尸不要紧,手下的将士犯得着吗?

大军经南阳,越博望,直抵叶县。

进军之路上,刘备悉心观察地形,详察道路状况,这是在肯定要退军逃命时摆脱追兵的唯一法门,不预胜,先虑败,真正的为将之道!

路经博望时刘备别出心裁,留下了张飞率两千老部队驻防博望荒坡,众人虽不解,却也没有人追问主帅欲施何妙计。其实刘备的想法极为简单:博望地形复杂,道路狭窄,大军不易展开,自己的部队回逃时若能有这么一支生力军接应,绊住疲乏的追兵绝无问题——在逃跑方面刘备可称大师级别。

运气这东西,有时真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瞬即便能让人目瞪口呆!军到叶县,早派出的侦察人员飞骑来报:那即将来到叶县的曹操大军闻听左将军到来,转头就溜,现已全军退回许都去了,看来是被刘将军给打怕了,将军威真可抵百万雄兵!

刘备可不是被人一捧就忘了姓啥的庸才,立时悟到曹操的后方出了问题,实是天佑汉刘——不,我刘!心头一阵轻松,头脑一片清明,马上详细询问对面叶县驻守兵力如何?主副将是谁?有无出城迎敌的征兆?

探子陆续回来了,叶县敌情已明:有夏侯惇李典为主副将,率军两万,驻守城内,看样子要据城死守。

刘备现在兵仅万余,欲要攻取叶县,无疑做梦,但如这样退军,对荆州人士那只有跟着探子们的口风说谎了,这不是刘备愿意干出的事情。当即催军抵城下寨,眼见得攻城不是攻城,围城更无征候,倒像是远来与敌人相持来了,稀奇!

这下没有人弄得清刘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叶县的夏侯惇也犯开了思量:没见过远师劳军这么打仗的呀?要么提军攻城,要么拔腿走人,还有故意来此耗费粮草的?莫非还有什么厉害的后招不成?

副将李典上阵虽勇,但用兵素来稳重,建议夏侯惇:我军以坚城对峙旷野立寨之敌军,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时日耗久,刘备军必疲退,那时将军倾力出动尾击,破刘备必也!

夏侯惇深以为然,按下速胜之心态,与刘备开始了静坐战。

曹操当然不是被什么刘备给吓回去了,若是真早知道是刘备带兵前来,还兴许改变现在的用兵方向了呢。

本来出兵南向荆州便不是真的欲开出另一条战线,是给袁氏二兄弟让出时间与空间,期盼他们兄弟二人能集中精力争家当、夺遗产,曹军也好从中渔利,浑水摸

果然袁家弟兄不负曹操所期待,曹军于五月退军还没回到许都,两人便拼开了血仗。现在是兄弟对决战败了的袁谭向数月前的敌人曹操求救来了,的确是突然意识到谁是真正的好人了,可算弃暗投明,弃弟投曹,大义灭亲,大智若愚,忠君爱国,不贪江山,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宁送曹操,不予兄弟。

谋士荀攸积极建议: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趁其内讧,立即出兵援助袁谭,能灭掉一个,则袁氏必能全灭!

大军出动半途而转向北投,众将内心的确不愿,曹操耐心向大家解释:那刘表不趁我官渡危机之时倾巢来犯,我已知其乃自守之贼,迟讨于我无妨;而那袁氏兄弟,作战骁勇,军力庞大,财力富足,一旦兄弟联手,极其难以收服,久必为我大害,今天幸二人操戈,兄弟阋墙,不趁机摧之其一,犹拒天赐!

如此曹操大军才得以中途退军,转兵北渡黄河,直向邺城扑去!

159

幸运的刘备却根本没有攻取叶县坚城的打算,每日只是派出少许兵力,分散行动,向四乡百姓展开了思想教育工作,无非宣传曹操如何残暴、如何欺君罔上,刘使君如何仁义、如何奉衣带密诏合法讨贼,竟把新野小县形容得如同天堂,大伙还不快去享受主人翁的幸福生活?在这水深火热中生活,还有何希望?

话说多了,也就有人信了,不少聪明的乡民自愿抛弃了家园,奔向了南方乐土——实际上,富饶安定的荆州也确实比处于两军前线的叶县易讨生活。

这下夏侯惇沉不住气了,屡次要提前出击,灭了那信口雌黄的大耳朵!

这时的刘备也感到确实该走了,于是便在一日夜里,传令全军退往博望,现有的营寨,立即举火烧掉。

城外冲天的大火惊动了夏侯惇,怎能容这讨厌的刘备如此轻松远遁?虽然敌营突起大火原因不明,但趁其时出击掩杀是确凿无疑的大好时机,立即传令全部主力出动,随俺活捉大耳朵去也!

到得城外刘备的营寨近旁,发现刘备军已经弃寨远去,那大火只是烧的一座空寨。夏侯惇当然命令全军追杀,李典感觉势头不对,提醒主将夏侯惇:“刘备无故放火,自烧营寨退军,只怕有诈,最好不要追击,随他去吧。”

夏侯惇身为主将,焉能放过如此战机?没有听从李典的劝谏,还是挥师追向了博望,眼见得刘备大军就在前面,冲上去!剁了他!

谁知,断后的赵云却竭力阻击,曹军一时不能迫近掩杀,夏侯惇不禁焦躁!

夏侯惇在之前征讨吕布时曾受箭伤,被剜去一只眼球,两眼仅剩一只,发狠之时更显无比狰狞!亲自持刀上阵,带头冲锋,赵云部终于支持不住了,只能且战且退;曹军当然是步步进逼,坚决不容刘备逃脱!

李典心惊肉跳,从所率后队赶了上来,竭力劝阻杀红了一只眼的夏侯惇:“赵云有诱敌之嫌,将军万莫深入,放他们走了吧!”

仗打到这份儿上,夏侯惇哪里还能听进去退字?连回话都懒得张嘴,只顾埋头追杀,再耽搁刘备可要真溜掉了!

博望坡,两个土坡之间有一道不知多远的长谷,赵云残部退入了谷内。李典招呼不及,夏侯惇已经率部杀入了谷中,李典只得回马指挥后军。另一部将夏侯兰率部跟进,刚进谷口,便发觉赵云已不见踪影,身后却突然杀声四起,回头看时,却见刘备、关羽各带一支人马,堵住了后路谷口!

与此同时,两边的土坡之上,出现了无数的刘备步兵,连他们呐喊的是些什么都顾不上细听了,无数的檑木、巨石滚下了土坡,曹军顿时惨呼一片,血肉狼藉,大军乱了!

前方的赵云突然回军杀来,旁边还多了一人,正是那在此等候多日的张飞,二人的身后是不知多少数量的铁骑,只见钢刀上下翻飞,长枪到处乱捅,曹军崩溃了!

夏侯惇、夏侯兰二人只有拼命往回杀,但回去却也不那么容易,那关羽在曹军中的名声是令士兵们谈之色变的!

所幸人到危机时,胆量比天大,夏侯惇带头舍命死冲,再加上未来得及进谷的李典拼命接应,一部分骑兵将士才算随着冲出了包围圈,大部骑兵及全部步兵不免命殒荒野了。夏侯兰没能跟了回来,被勇将赵云于马上生擒,后来做了刘备的解放将军。

众人建议:立即趁势掩杀,一举拿下叶县!刘备叹了口气:“自古人心最难足啊!我攻叶县,其势必得,但曹军又岂肯干休?我军必不能守,如此,又何必付出将士宝贵生命,夺一必弃之城呢?吾心不忍,班师吧!”

刘备顿时如日中天,名声大噪,不仅荆州军民感激刘备威退曹操、智歼强敌,连东吴、益州、凉州等偏远地区也逐渐知道了中原有个刘备,是曹操唯一的克星!

荆州的名士们更是把刘备当成了一棵足以遮荫的大树,纷纷前来乘凉。这时来了一位对刘备一生的事业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的人物: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姓徐名庶字元直。

这里提及徐庶,主要是因为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物: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160

侃曹操不能不说到诸葛亮

概括一下诸葛亮:一个避战乱于荆州的山东人,一个与官府有亲戚关系的农民,一个爱读书却不爱生啃书本的书生,一个爱交朋友却又自傲无比的年轻人,一个身居斗室却关注国家大事的“愤青”。

但无疑,诸葛亮是一个天才!一个“草根”中成长起来的天才,一个不管揪天才论辫子的人承认不承认都会无规律出世的天才,生于小吏之家,自幼丧父,长于平民,混迹于民间

严格说来,曹操与诸葛亮并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是在东汉末年;而诸葛亮主要之政治、军事活动都是在三国分治年间。二人交错衔接不过十二年,当然,这里指的是政治及军事交往衔接。

诸葛亮是建安二年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南阳的。当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袁术称帝后,诸葛玄去官来投奔旧友刘表,到南阳不久去世。年仅十六的诸葛亮便留在了隆中卧龙岗这块宝地务农为生,此地未经战事,民风祥和,诸葛亮躬耕陇亩,读书交友,倒也自得其乐。

建安五年,其兄诸葛瑾经孙权姊婿引见在江东参加了工作,这下诸葛家又重新出了一个做官的。可惜对于居住在荆州南阳的诸葛亮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江东孙家正是荆州牧刘表的死敌!

刘表素以宽仁著称,没发明什么“敌国家属”之类的玩意来进行残酷斗争,没有对作为敌方眷属的诸葛亮及其幼弟诸葛均采取什么株连措施,但诸葛亮对在荆州做官也没有啥兴趣,双方都无意,自然也就凑不到一口锅里动勺子。朋友们也经常问到诸葛亮将来的去向,诸葛亮时常抱膝指点:某某人可以官至太守,某某人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刺史,但却从没评价过自己将来可以当上多大的官。

几位了解诸葛亮的密友却知道:诸葛亮是自诩为古之良相管仲、名将乐毅的。不了解诸葛亮的人当然会认定诸葛家出了个狂妄之徒,但例如徐庶、孟建、马良等好友甚至认为诸葛亮这实在委屈了自己。

在他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比起这两位古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如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这类前辈高人,也对诸葛亮这后生小辈的这种自诩从无异议。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姐姐为妻,那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独生爱女嫁给了诸葛亮。

黄家在荆州非同小可,黄承彦本人为荆襄地区有口皆碑之名士豪绅,又与州牧刘表同为东汉名门官宦蔡家的女婿,州牧的“连襟”,执荆州军权的蔡瑁将军之亲姨夫,所以官民两道黄家都是威震荆襄。

诸葛亮年已二十七岁,已经到了决定自己人生之路走向的时候,“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是因为诸葛亮还没有等到机缘,老死乡间非诸葛亮所愿,不然也就不会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了。

对于曹操,诸葛亮有两个发自心底的情感:发自心底的痛恨这个曾杀戮自己家乡徐州几郡达“犬不留”的恶人;发自心底赞叹这位自幼认定的仇人之政治远见及军事才能!

投靠自己厌恶的曹操以取富贵?诸葛亮从未有过一丝念头;穷自己生平之力与之对抗?要先创造必要的条件,不然只能是待在隆中空想。

诸葛亮一直在关注当今中国的各方势力的组合变化,分析各个地方豪强大佬的强弱优劣,从中要寻觅到一个足以对抗曹操的人来,诸葛亮心目中的英雄在何方呢?

几年观察掂量,诸葛亮不禁沮丧:当今中国还没有一人能单独与曹操抗衡!

一家不能抗曹,那就唯有联合多股力量,但诸葛亮可不想学那战国张仪,游说各方结盟抗曹。再说时过境迁,客观条件已与战国时期大不相同,别说大家联合,就是能两家结盟的,诸葛亮至今还没有发现。

最近处的刘表:早已无当年锐气,性格已变得多疑懦弱,知善而不能依赖,明恶而不能严惩,大敌将至,却仍想侥幸自守,且又与东邻孙权势同水火,刀兵不断,荆州即将不保已成定局!

稍远的孙权:虽少年老成,武略逐显,但由于自己的兄长在其手下任职,诸葛亮对此人并不陌生,孙权本人无北讨曹操之意,只欲兼并弱邻,坐守江东,且又与荆州军方有父兄血仇,无可缓解,欲说其参与抵抗孙权自己的近亲曹操,那要先等荆州换主、江东危机时才有可能。

益州刘璋:昏懦闻于海内,守天府之国,反治理得百姓民不聊生,北对区区张鲁一郡之地,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自身难保,休想作援。

至于凉州马腾、汉中张鲁,地处僻壤,实力有限,更是指望不得。

对于建安六年退到荆州新野的刘备,诸葛亮一直将其纳入自己的视线长期观察:其军事力量不值一提,地盘属于寄居荆州一小县,诸葛亮看不到刘备将来能发展辉煌的前景。

但诸葛亮也同时注意到了刘备过人之处:

有极佳的名声,仁义二字不只是挂在嘴边,凡其治理过的地方莫不有口皆碑,人民拥戴;

有极好的人缘,即使是曾为仇敌的人也不舍将其拒为朋友,如:曹操、袁绍

有坚韧的意志,其半生基本处于屡败屡战状态,从不灰心,最起码从表面看是把匡扶汉室作为己任;

心中有老百姓!天下在其次。这是最令诸葛亮心仪的地方,如此方为大丈夫!

昨天去岳丈家,听乡邻说那刘备简从来访,我当然知道你左将军的意思,这定是那徐庶之功。不过,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谨慎些又何妨?有机缘终能相聚,初会待他日。

但从今天起,倒要以你刘备的角度来思量一些问题了。

161

刘备的二次隆中之行又扑了个空,昨晚稍微贪杯,晚起床了一个时辰,就是这一个时辰,使刘备错过了与诸葛亮相遇的机会。刘备带关羽、张飞二人赶到隆中时,诸葛亮刚离家访友。

听着诸葛亮妻子黄氏略显抱歉的解释,关羽、张飞面色都有些不悦:刘备毕竟是大汉的左将军呀!这无名村夫到底是何方神圣?这等傲慢无理之辈,莫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吓得避而不见了吧?

但刘备却深悔自己因酒误事,回到新野之后,索性戒酒两旬,这是与诸葛亮家人预约再去的日子。在此之前,刘备决定效周文王寻访姜子牙的故事,沐浴戒斋,刘备相信心诚则灵。这下新野轰动,官民皆知,暗笑者有、赞叹者有、羡慕者有、不屑者有,不忿者当然也少不了,这里面就包括关、张二人。

人们是这种心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智者是这种心理: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刘备既是普通人也是智者,他用行动来使最好的属于自己。

刘备三赴隆中,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看来真正的高人是刘备而非孔明!——对了,补充一句:诸葛亮在二十岁及冠之年,自我取字孔明:孔者,洞也,明者,察也,即洞察之意;又“孔”乃“很”之意,如:孔武有力等;“明”又与“亮”同义,孔明,即很亮。

这“很亮”的孔明岂能对刘备的再三来访不予“洞察”?事实上,刘备第三顾未至,诸葛亮便内心已经决定:人生交千友易,得一知己难,自己将来的命运看来就要与这落魄的左将军绑在一起了。

这场旷古会面就发生在隆中的一家普通农家小院里,它将刷新当时,改变历史,影响后世,就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不无启迪:人生的三岔口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走近或错过,你的选择是什么?

刘备与诸葛亮终于初会!二人的第一眼互视便已决定了谈话的调子:不是相互试探、考察,那已经是多余的了。观察一个人往往第一感觉极为准确,那是心灵的互撞,信任就是从那一刻建立起了基石,这其实等于从此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对方,但这种伟大的现象却有一个极为普通并且被经常滥用的字眼:友情。

用一个极为泛滥的名词便足以形容现在的两个人:英——雄。

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堪称一个“英”字,八尺身材容伟形逸,神采奕奕而又不失沉稳,那份自信能感染身边的一切!

四十七岁的刘备稳占一个“雄”字,七尺五寸的身高虽然略矮于孔明,但却好像能令立于高处的人们不得不仰视他。多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刘备一股震慑四周的神威,却又被一层雍容的谦和包裹着,使你能感觉到,却无法用眼睛看到,这大概就是被我们现代人称为“气质”的东西。

没有任何客套,连奉茶的起码礼节也免掉了,诸葛亮将自己的书童也屏之书房门外;关、张也好像被孔明的气质慑服,自觉地退出了书房,诸葛亮静静地等着刘备谈自己的想法,刘备忽然有了一种面对自己久违了的老友一般的感觉,二十岁年龄的鸿沟在这一瞬间被抹平了!这是一个只允许真诚存在的时刻!

刘备掏出了心窝里的话:“国家即将崩溃,权奸控制天子,我不愿袖手旁观,坐视天下危亡,苦争数十载,但受智力所限,力有不逮,奸雄其势更加猖獗。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想放弃,先生能否看在天下苍生之情,教我可行之良策?”

孔明的回答便是名传千古的《隆中对》,笔者虽然狂妄,却也不敢增剔一字而轻慢先贤,只好原文照录,连翻译也免了吧,一旦错解一字,反而贻害大家。

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此论被后人冠以“隆中对”,谓之“未出隆中,已知三分!”。

诸葛亮之隆中对:

一、首先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概念;

二、明确提出了刘备可以代表刘汉;

三、明确指出了战略发展方向;

四、有理有据地分析了目前各方势力的优缺点;

五、指明了将来结盟的对象,连将来的内政外交政策都一并明确;

六、明确了最终的敌人——曹操。

经诸葛亮一席话,说刘备现在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也不为过!这种明确的政治方向;通览天下的战略眼光;实事求是的行动建议、机动灵活的政策与策略,刘备以前何曾想到过?

刘备当即明确认可孔明所言,并真诚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助己打天下,诸葛亮此番高论,当然是经过无数个日夜深思熟虑方提炼而成的,现在既然向刘备和盘托出,那已是决心随刘的明确表示。

二人三拍才和,非是机缘巧合,乃是二人都在相互寻觅又在相互等待的结果,这个偶然中的必然,将使曹操吃尽苦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