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乌林:生死关头的曹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193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208年12月7日),东南风骤起!

此时间为台湾研究机构不知根据什么考证出来的准确时间,据说是根据气象记载推断出来的,不过《三国志·武帝纪》中含糊地记载为十二月,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似乎已成定论,假如真的战事爆发于农历十二月,那按公历就应该成了209年正月的事情了,这似乎不大可能。

主要是按后汉书朔闰表记载,建安十三年是有个闰十二月的,而武帝纪中却简略了这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是十二月,那么是哪个十二月呢?这种事几乎无法查对,我们姑且按公元208年12月7日吧。

清晨,浓浓的江雾被渐的大风裹向长江北岸,水面的大雾还未散时,黄盖的“粮船”开始启运了。

周瑜所率的主力船队没有紧随黄盖“粮船”之后,而是沿长江南岸落帆操桨隐蔽行驶,一直到了乌林的对岸上游数里,才抛锚集结,等着对面那即将出现的火光,受江岸遮挡,岸边的江雾还没有消散,周瑜的船队全部隐藏在了一片白茫茫之中。

对岸曹军的水、旱寨几乎不在一个世界,水寨大雾早已散去,战船水道甚为清晰;旱寨却还处于一派茫茫之中。浓雾中,刘备的部队开始沿江岸逐渐向乌林接近。

曹操一大早就接到黄盖所派走舸送来的紧急禀报:粮船已到,正开过江北,请给明示进寨水道。

终于等到了!曹操大喜,急令挂起信号灯旗,并吩咐文武大员一起去水寨帅舟迎接深明大义的黄将军。

大家这才知道曹丞相暗中还操办着这么一件大事,像被传染一般兴奋起来,一个个涌上楼船高台,遥望东方,不是盼望那一轮喷薄而出的朝日,而是欲先目睹江东水军的风采,分享曹丞相那胜利的喜悦!

嚯!不愧是专给巨无霸连环战船预留的水道,足足够二十艘艨艟斗舰并头驶入,这里不光是连环战船的码头之一,还是曹操全军的粮草集散船坞,要不能让黄盖的粮船驶到这里来,卸货方便么。

大江中流,黄盖已经遥见曹军水寨,岸上茫茫,水中熙熙,隐隐约约,人头躜动;忽然间东南风急劲欲狂!黄盖传令各舟举帆,将航向对准曹军水寨信号所标明的水道,用最高速疾进。

曹军水寨中,不光是楼船上文武大员兴奋地迎接黄盖,大好消息传播得极快,就连连环战船上的将士也不禁挤上甲板观看江东降军,陆上的官吏士兵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只得争上高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热闹大人孩子都爱看。

浓雾将散朦胧之中,刘备挥手止住了众军前进的脚步,风势不大对劲,已经呜呜作响,离得越近,一旦稍有变向,城门失火,殃及池,曹营失火,殃及哪个?

周瑜耳听越来越大的风声,心潮不由澎湃如沸,强忍激动,传令各舟备帆待鼓,大军逐渐接近长江中流,白帆扬起之时,对面曹操必将大惊失色,不过,那时对于曹操来说,一切都已晚矣!

离曹军水寨还有二里左右,黄盖吩咐所有将士进入所拽走舸,各船一起举火!

在一瞬间,二十艘艨艟斗舰烈焰陡起,趁风势刹那怒卷全舰,二十条张牙舞爪的火乘风破浪,直向曹军水寨扑去!

来船突然变成数十个巨大的火团,曹营水旱寨中顿时一片寂静,除了东南风呼呼作响,旌旗猎猎,岸上水中,鸦雀无声,众人目瞪口呆,一时全傻了!

帅船上的官员将军们比小兵们也好不了多少,刚才还在指指点点的人们像被突施了定身法,大家大脑里这会也是一片空白!

火船如箭,仗风扬威,二里水路,瞬间即到。

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如同导火索燃烧到了尽头,“砰”的一声,整个曹营如同爆炸一般沸腾起来!人们只知空喊,双足却不知迈向何处,手足无措大概就是目前曹军将士们真实的写照,其实换了谁都一样,乍逢剧变,有哪个能气定神闲?

已到长江中流的周瑜水师,突然各舟同时扬帆,大江之中,恰似盛开了白莲朵朵,遮天盖地,无边无沿,乘风齐向北岸蔓延而来;满江战鼓咚咚,号角阵阵,呐喊连天,吼声欲断流;江水如煮,浪花亦疯狂!

刘备眼见江中火势,耳听狂风大作,心中突然警觉!紧急传令:速逼近曹军旱寨,箭弩点火,速射速退,不得杀入曹营,全军后退二里,待命突击。

楼船之上,曹操首先清醒,定神看时:帅船舰首已冒青烟,举头望去,沿江已是火光一片,风乘火势,已经登陆岸上营落,火借风威,恣意席卷水寨舟船!

连环战船着了!各舟被铁链锁成一块,避无可避,自己的粮草船着了,被诸多的连环战船挡住去路,直接又成了一只只的火船,被浪涌风卷,扑上了江岸,旱寨也已满目火光!

士兵们乱了,走投无路之际,向江中跳去!可是沿江的水面已是火海一片,被大火烤焦的船板、桅杆、已经散落于江中,大江中,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

将军们慌了,仓皇无措之际,挤上了帅船,可是帅船也好不哪儿去,船头已经着火,烈火正在蔓延,只是因为那上面有曹操,那是将军们心里的依靠,是大家心目中的神仙!——可惜不是灭火队员。

曹操看着四周肆虐的火舌,远望江心快速逼近的江东水军,近看已经成了大火帮凶的自己全军辎重粮草,心中清楚:完了,此战败局已定,现在面临的已经是如何脱身的问题了。

细听岸上,东面呐喊连天,杀声已起,曹操知道那是何人,是刘备!这不是趁火打劫,是早有预谋!自己……别,现在不是后悔的时候,是决定自己生死存亡的时刻!

还有一些幸运的艨艟没有着火,曹操紧急带大家下到几只船中,可是江中周瑜大军已经封锁了逃出火海的出路,登岸更是死路一条:岸上也是火海,不是火的岸边,人如何能快得过御风乱蹿的火头?

环顾四周,主要的谋士与将领都在自己身旁,大家都是接令前来迎接黄盖而来,没想到驾临的是火神祝融!难道此地就是曹军全体的墓地不成?

饶是曹操逢变一贯镇静如常,遇险向来果毅决断,此时却也束手无策,不过,人们从脸上还是看不出曹操此刻想的是什么。

194

数十里曹军旱营水寨,已成狼烟烽火,周瑜率水军主力舰队扑到了这火海边沿,却是不能继续向前突进了,风火不长眼睛,江东的战船也是会照烧不误的。

只能于大火后面跟进掩杀,不能与火神爷抢功!周瑜的舰队实际上做得是封锁火场与等待清理火场的工作。曹军旱寨东侧已经传来刘备军的杀声,西侧却万不能登陆,那是下风处,登陆如同投身火葬场!

曹军主力大部分在舟船之上,只要全歼了水军,与收拾了曹操全军没有多大区别。陆上的事就交给刘备吧,至于哪家能捉到曹操,那就凭各人的运气了,就看曹操现在身在何处。

曹操在何处?与众文臣武将在一艘艨艟斗舰,艨艟斗舰躲藏在帅舟附近的一小块无火的江水中,与其说是躲藏,还不如说被困更准确些:前后左右俱是烟火肆虐,不时有燃烧的片帆飘落在甲板上,虽然将士扑救及时,未酿火祸临身,但却是扑了东舷西舷复燃,真正的顾东不顾西,顾首难顾尾。

曹操心里更清楚:火势减弱之时,就是自己毙命之时,那周瑜正在火场外等着呢!留给自己及全军的时间不多,必须当机立断了,哪怕葬身于江上,也强似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曹操用平常指挥一场普通战斗时一样的声调唤过水军左右都督蔡瑁、张允,命令他们在自己的艨艟斗舰之上挂起帅旗,代孤集结指挥全军:所有未燃火舰船,分为东西两路突围,主力一起满帆向上游突破,一部随同曹操落帆顺水向下游突破,分散也不要紧,目标就一个:会合于江陵。

遇到江东军阻截怎么办?允许弃舟登岸,但有一条:必须自焚座舟,不能以战船资敌!

这就等于命令:焚毁所有战船!因为不遇到阻截是根本不可能的,遇阻则烧船,从此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荆州水军了。

这不是曹操一时的权宜之计,是曹操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的长远大计:荆州局面已经无法收拾,那就只能退求最好的结果,不能让庞大的荆州水军落到周瑜手里,老添上了翅膀之后,就不只是在窝边吃人了!

曹操考虑的不单是目前数十万将士的处境,还包括西方的江陵、遥远的襄阳,甚至后方的许都、邺城!

一艘曹军的艨艟斗舰冲出了火海,满帆直向上游逃窜,周瑜冷笑一声,令旗挥动,数艘快艇斜刺截杀过去,想逃?哪有这么容易!江东军船快,几乎是迎头截住,突然那斗舰上燃起烟火,船上的人纷纷跳江,游向北岸,那逃窜的曹军战船片刻成了一个水面火团。

又是两艘船冲出燃烧着的水寨,江东水军又是给予迎头围堵,那冲出的曹军战舰又是自焚,乘客还是弃舟逃生;数十艘蒙冲冲了出来,既不分队列,又不分阵势,分明是各自挂帆逃生。

看到困兽没有犹斗,而是仓皇窜,周瑜不禁摇头:这曹操的所谓雄师就如此战力?别做梦了!别说一艘蒙冲战船,就是一条小舢板也休想逃出天罗地网,曹操,你就束手就擒吧!

周瑜亲率主力战舰围了上去,只见来船一艘艘接连燃起了大火,还是先前的老套路:打不过,就自焚,看来这曹操耍起了无赖!

一群走舸冲了出来,看见周瑜水军正在围捕猎杀,却没有再自燃跳江,走舸轻便,吃水极浅,能选合适的地点抢滩登陆。周瑜的大船战舰没招了。

不要紧,周都督早就给你们预备着呢:随着周瑜的令旗挥动,游弋于江心的小型走舸快艇如利箭般射向了乱窜的曹军小舰,大家都能登陆,你就是上了岸也逃不过追捕!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是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水军,如同崩溃一般,水寨中蜂拥出一时数不清的舟船,型号不一,大小个别,不过保证没有那令江东水军胆寒的水上巨无霸——连环战船,那大家伙现在都成了柴火,正给周瑜的大火助威呢!

周瑜帅舰上的战鼓响了,江东水军的全部战船一起围堵上来,这情景几乎如同一群鱼鹰遇上了鱼群,都想混个肚圆。对于逃命的曹操水师来说,其处境连被围捕的鱼群都不如:鱼群还能潜入深水呢,失去了抵抗力的曹军能往哪儿逃?

随着周瑜舰上几声长长的号角,大批的江东水军轻型舰只开始在西方离火场上游稍远的地方抢滩登陆了。周瑜不想把岸上的战果让刘备军独占,水上经过大火,无甚缴获收入,岸上的东西不会烧光,不能我周瑜放火,你刘备发财,那是不公平的。

岸上的刘备还真没有发财的想法,现在就是连曹军的营寨都没有靠近,炽人的热浪让刘备不禁连呼侥幸!若不是东退二里,说不定自己的部队也已被烤焦。现在是时候了,大火的火头已向西北蔓延而去,曹营现在已是一片狼藉的劫后火场,动手的时候到了!

就在周瑜水军全力围堵于西南上游之时,刘备全军扑向曹军旱寨之际,曹营水寨东侧潜出了数十艘大小不一的舰船,有的还冒着缭缭青烟,显然刚救灭余火,这支无声舰队落帆顺流直下东北,一路无阻,直向刘备部队的后方插去。

195

这是一种另类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曹操带领部队的高级将领、重要谋士、亲信卫士及数千残兵潜出了江东水军的包围圈,虽然逃窜的方向是敌人的后方,但也只有如此才会有脱身的希望。

按照曹操的判断:周瑜水军全力围堵于上游水面;刘备陆军此时应该对自己岸上的部队开始了有预谋的趁火打劫;自己只要能顺流驶出十里之外,那周瑜及刘备就肯定对自己无可奈何了。

至于蔡瑁与张允率领的向上游突围之船队,损失是躲不过的,但全军覆没也是不可能的,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即便是劫后余生的曹军也是庞大的,会让那周瑜截不胜截,杀不胜杀,孙刘联军追杀沿江突围的余部之时,正是自己率部逃出生天的大好时机!

谁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能冷静地面对败局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周郎娃娃!刘备大耳朵!让曹某再给你们上一课:此战真正的精彩处不是那一把由于曹某一时疏忽惹来的大火,是曹某危难之刻的声东击西!不,准确点应该是西窜东奔。

曹丞相果然算无遗策!周瑜全神贯注于那满江乱窜的白帆,刘备忙活于接受曹军遗留的大量辎重。曹操率领众人顺利地在刘备部队背后东北方向十余里靠岸登陆,更可喜的是岸上树林密布,大雾尚未消退,十余步即只能闻声不能见人,绝对有利于落落大方地逃命走人。这才是真正的天不灭曹!一切OK!

中国东汉王朝之命运现在寄托在这数千残兵败将身上,这是部队的精华、曹操的火种,曹操要将它变成播种机!这不是逃跑北窜,是战略转移,是新的征讨开始了伟大的脚步!前进!前进!前进进!

可是具体到行军路线却是关乎部队生死存亡,路有两条:直接北上汉水,寻找护军都督赵俨、奋威将军程昱所率领的北路大军;转身西上,会合江陵的曹仁。两地距离差不多,风险各不同:

北上一路平坦,易于曹操拼着绝大风险保存下来的骑兵行军,但是遭遇刘备、诸葛亮预伏阻击部队的可能性也较大,主要是那游弋于汉水的关羽水军,一旦上岸围捕,则曹军便等于自投罗网。

西进出敌意料,只要绕过乌林战场,估计便无敌情,但据荆州本地士卒介绍:此去一路水网纵横,沼泽密布,树木杂生,小道崎岖,风险在天不在人,尤其是怕一旦遭遇刘备于乌林的部队,那便如同刚出狼穴,又入虎口。

军处敌后,不容细想,一旦孙刘两家觉察,曹操这点部队,几乎毫无抵抗能力,现在的安全在于保密,时间就是生命!曹操果断决定:全军寻路北上,直奔汉水。

太阳躲入云层,浓雾之中,曹军步兵前导,骑兵随后,开始了磕磕绊绊的艰难之旅。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越欲快速脱离险地越是快不起来:马不敢嘶,人不敢喊,路不敢问,将不敢催,如何能像长坂坡一日疾追刘备三百里那般迅速?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造化弄人,令人心里越琢磨越不是滋味!

残雾时有时无,道路曲折婉转,树林片疏片密,河沟走向不定。曹操全军不一时全不知东西南北,只好由曹操指使方向,大军盲目随行。那曹操就对当地地理熟悉?非也,曹操是跟着感觉走,自信随意指出的大方向定然无比正确!

可惜自然规律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曹军折腾了一下午,红太阳露了脸,竟然是军向南行!这不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吗?曹操于马上细心看时,不由大惊:全军竟然又转回了乌林附近!

曹操就是曹操,大惊却并未失色,虽然出了三分错误,毕竟还有七分成绩,犯了错误不认账是做大官的一贯作风!曹操索性将错就错,显出一副英明无比之神态:这是预料之中的弯路,本来就是诱导你们心向西方,我们这种思路就是做得极对!管他黑白狗,逮住子就是好狗!

曹操此刻才是真的认准了方向:正西便是华容道,是通往江陵的最便捷小道,顺江而行到江陵是走南绕弓背,这华容道就是弓弦!于是大手一挥:全体西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奔华容!

可是那华容小道岂是易行的?一路崎岖狭窄不说,主要是沼泽处处暗伏,战马踏上即陷,徒步行人也不能避免,部队怨苦连天,拥挤混乱,人马停滞,直如同:雪拥蓝关马不前!

曹操见状大怒!紧急组织先锋队——其实是送命队割草伐树,填草铺路,架木渡水,只是泥泞道上,铺路的步兵如何能快得过急于逃命的“轻骑”?怀中的茅草刚铺进泥潭,自己的躯体又被填入,马踏脊梁而过,人踩脑袋当桥,士卒死伤狼藉,惨不忍睹!

据《资治通鉴》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不管怎样,曹军中主要将领及高级谋僚总算是都渡过了艰险,事情总是有其两面性:有其弊必有其利。难行的道路虽然给曹军添了要小兵命的麻烦,可是也定会阻挡那一旦到来的追兵。

曹操终于脱困!前面就是江陵!

大小官员心中凄凉,全军将士面色楚苦,虽然侥幸保命,但回思这意外的惨败,哪个心中能是滋味?现在个个极想号啕大哭一场,一抒胸中郁闷酸痛!

曹操首先带头,为大伙做出了表率:骑在战马之上,仰天朗朗长笑!

众将当然要问主公笑之为甚?据《三国志注·山阳公》载记:曹操爽朗回答:“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这就是曹操!

196

周瑜、刘备水陆两军胜利会师于乌林。

曹操十余万大军半数以上不是丧命于火海,便是溺毙于寒江,其余大部溃散,一部侥幸乘舟逃出重围,顺长江而下逃往江陵。

周瑜的目光盯住了江陵:江陵乃南郡郡治,为连接荆州江南各州之水陆枢纽,拿下江陵,北攻可以威胁荆州州治襄阳,南掠可以平定荆州江南四州,将来进则西收巴蜀入己囊,退则东据夏口守江东,这是个非拿下不可的地方。

刘备异常配合周瑜的军事部署,把部队分为江北、江南两路,拱卫着长江中的周瑜水师,沿江而上,直逼江陵!当然,现在大军粮草是由江东的水军保证的,至于乌林之战中的缴获,那当然早就运回夏口了,那里还有刘琦的五千部队,关羽的汉水水师也是需要加强的。

像夏口、樊口这种对于江东来说犹如前哨阵地的江岸城市,诸葛亮心里最明白了:刘备终归是保不住的。此地处于两强之间,弱势的占据此地,等于两头受挤挨打,最好的处境也就是帮助孙权把守门户,刘备必须另觅安身发展之地。

乌林大捷的准确战报一传来,诸葛亮便依照当初与刘备商定的方案,与公子刘琦提军向江南出动了,此时出师有名:刘备军的后援部队,一切为了江陵前线!

但对荆州江南诸郡的传檄可不是这么说的,那是新任荆州刺史刘琦在向自己的江南下属发布指示:快弃暗投明!左将军刘备是我们的唯一领导!

周瑜、刘备、诸葛亮,各盯各的目标,各有各的眼光,目的不同,措施当然不一样,付出的代价天差地远,最后的各自收获更令后人不由得叹息!

孙、刘联军在周瑜的统一指挥下进展神速,一路尾追曹军残兵败将到了南郡,孙、刘联军在江陵对岸扎下了大营。估计对面的曹仁在兵威之下,风声鹤唳,必然胆丧,挟乌林大胜之余威,一鼓而下江陵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现在周瑜最担心的是刘备处于江北的部队。是担心他们的安危?非也!是担心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趁曹仁退兵抢占了江陵去,那样一来,岂不成了为刘备火中取栗?

对于刘备,周瑜现在看重多了,这是个永不会屈尊于人下的枭雄之辈,不束缚住他的手脚,将来必受其害!现在周瑜内心多了一个不得不佩服之人,这人长着一对比别人大的耳朵!

左将军啊,江北部队身处强敌之侧,危地也!最好集结于江南地区,与我江东大军共同进退,方为万安。

刘备感激公瑾照应,当即照遵不误,并且主动屏障周瑜后方,兵指江南四郡,要知道,那也是曹操的地盘呀。

周瑜现在顾不上刘备军在江南的动向,对面的曹仁不但没有退军的迹象,反而摆出了一副势与周瑜决战于江陵城下的架势。周瑜却不敢贸然渡江攻城:虽然周瑜知道曹操本人已经从江陵北返许都,但是背水屯兵于坚城之下,还是令周瑜大为踌躇。

对于刘备的兵锋南指,周瑜还没当多大事对待。一个江陵城就让周大都督如此头疼,那江南数十城,你刘备还不得打上个年马月?只要不与江东争功于江陵,夺利于南郡,暂时的联盟便可以维持下去。

部将甘宁建议:溯江而上,径直先取江陵上游西北方向的夷陵,从而威胁江陵侧后,曹仁如分兵相救,则江陵兵势必减弱,公瑾率主力必能易下江陵。

周瑜虽然采纳了甘宁的建议,但却只让甘宁率其本部数百士兵前去夺取夷陵,主要是怕还没分了曹仁的兵势,先分散了自己部队的兵力,如此便事与愿违了。

那甘宁却不怯战,慨然率部前往,驻守夷陵的乃是益州将领袭肃。他对曹操本来早就不满,甘宁数百军一到城下,便举军投降甘宁。这样一来,甘宁所部兵力已经超过千人了。

周瑜这时却不知怎么想的,担心的是什么?反而上表给孙权,要求将袭肃的三百益州兵调出夷陵,拨给横野中郎将吕蒙

吕蒙其人目光高远,智勇双全,见周瑜之令味道不对,赶紧直接越级上报孙权:“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三国志·吕蒙传》

周瑜欲弱夷陵甘宁兵势,江陵曹仁却更视甘宁为身后大患,尽遣所能机动的六千步骑围攻甘宁于夷陵。此时甘宁部仅满千人,受攻累日,据城死守,曹军架设木质高楼,箭矢如雨,尽射城中守城士卒,城中部队惶恐皆惧,唯甘宁谈笑自若,方让军心未乱。

但如此艰难困守,岂能持久?无奈遣使求救于周瑜。

周瑜却召集诸将商议,开会讨论救不救甘宁?诸将谁不能心领神会领导意图之所在?纷纷发言认为兵少不足分,看来甘宁注定要被困死在夷陵了!

只有吕蒙看出了势头不对,当众对周瑜、程普说:“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资治通鉴》载)

——救自己的部队反而要吕蒙作保,这周公瑾实在是开了一军统帅之先河!

周瑜再不从其言估计就难以向孙权交代了,于是留凌统暂守江南大营,与程普、吕蒙等率主力救援夷陵的甘宁,大军开始沿江西上。

夷陵城下,即将再显周郎风采,

长江北岸,且待续写赤壁辉煌!

197

欲准确地阐述东汉末年或者说是三国前时期的历史不大容易,甚至比写之后的各朝代更难。原因很简单:各家都按自己的需要或者说是理解记载同一个重大事件,说法各异,各陈己见,甚至连具体时间也是相互矛盾的,我们该采信谁的?

前文说过,仅在赤壁之战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上,《武帝纪》便与其他史料在时间上记载的相差几乎两个月,在另一件大事上,也是各有说法。

这就是江东孙权第一次围攻合肥之战。

按《武帝纪》的说法,孙权是在赤壁之战之前,为了营救刘备,才出兵合肥;《吴书》则注明是在赤壁大战胜利之后,孙权趁胜杀向合肥,欲取得更大的战果。

孙盛在《武帝纪》本条后评判:“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笔者认为孙盛评判得是有道理的,理由很简单:以江东六郡之微弱兵力,怎会在赤壁主战场胜负未定之时,先于江淮方向挑起战火?而且即使孙权攻下合肥,也救不得夏口的刘备,曹操荆州的大军是无法分兵向东方的江淮战场的。

事实也是曹操并没有拿孙权围攻合肥当回事,只不过从汝南抽调了千余部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军张喜率领,去增援合肥。

而合肥前线的孙权却把这次亲征合肥当成了大事,这毕竟是他亲自出马对付曹军的第一战,胜负关乎自己的威信!尤其是派遣长史张昭率部攻击九江当涂的失败,更使孙权发誓非拿下合肥不可!不然怎么好意思回师江东?

但是合肥却不是发几句狠话就能攻克的了的,孙权有点急眼了,准备亲自上阵,率领轻装备骑兵向城墙突击。

长史张昭对这种全军主帅去兼职突击队长的举动很不以为然,劝阻孙权:“兵者凶器,战事凶险。将军仗一股锐气,轻易上阵面对强敌,致使大小三军为你一人担心!即令可以斩将拔旗,威震沙场,不过一勇将耳!这哪里是主帅应做的事情?请将军克制自己孟贲、夏育(古代勇士)的匹夫之勇,以霸主、王道的谋略为重!”

孙权的突击队长没当成,围城部队却抓住了两名欲潜入合肥城中送信的曹军信使,孙权一见信中内容,不由大惊失色:原来是曹军援军主帅张喜的军报,告诉合肥守军:某已率步骑兵混合大军四万余人抵达雩娄,望城中守军给予配合,力争全歼江东贼寇,活捉孙权!

这还了得?孙权当然不能让敌军的阴谋得逞,紧急下令:焚烧全部围城营寨与攻城器具,全军火速撤退!

好一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只可惜这送上门来的情报根本就是在忽悠这个实在人孙权:曹军哪来的四万大军?这是扬州别驾蒋济耍的一个小花招,是为解合肥之围与孙权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蒋济分别派出了三个信差,携带“援军挺进”消息通知城中守将,估计有一个信差得以入城就不错了,而另两个信差当然免不了成为孙权的俘虏,于是才出现了这两家都皆大欢喜的截获信差事件。

一纸退去江东大军,简直令孙权一生蒙羞!

人家周郎在赤壁放火烧的是曹军,孙权在合肥也学着放了“春天里的一把火”,烧的却是自己的军营,看来“凡是当官的没有不是白痴”这句话有其道理!

也有例外的时候,那比孙权的官做得还大的曹操就很难说是个白痴,虽然于乌林被烧得那叫一个“爽”!但惨败之余却并未糊涂,回到江陵并没有赌气复仇,而是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自己坦然回了老家许都。

不是曹操怕了孙、刘联军,曹操怕的是后方出乱子!

前线大败,后方必然震惊,此时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政局,哪届领导不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什么才是稳定人心最灵的药方?主要领导人在媒体多亮相呀,事实胜于雄辩,谁说领袖死了,这不还在首都躺着吗?

看来曹操深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精髓!也极为明白事情的关键在何处:欲报赤壁之仇,关键在于水军!

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率大军回了老家谯县。干什么去了?打造轻舟,重建水军。曹操的目标还是江东!

事实上,自赤壁之战之后,曹军与江东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江陵前线,两军于对峙中从来战火未息,尤其是夷陵城下,那战事打得格外热闹!

唯有兵掠荆州江南诸郡的刘备格外开心:出兵不用交战,攻城不如攻心!一路兵不血刃,如同推倒了“多米骨牌”一般,江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依次表示归降刘备,刘备终于有家了!

主要功劳是谁的不用多费猜详,看刘备的论功行赏就明白了:幕僚诸葛亮第一次有了官职,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并负责总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以调集军粮赋税,供应刘备全军。

救援夷陵甘宁的周瑜一时还顾不上刘备的突然发达,他要面对的是曹军中最为优秀的将领曹仁,稍有不慎,赤壁一战挣下的半世英名便会付之东流,对曹仁之首战:必胜!

将要开始的江陵之战应该算作赤壁之战的尾声,毕竟是一个没有中断的战事,但由于从此曹军的前敌主帅已经换人了,所以我们还是宣布: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198

赤壁大战结束,让我们给它盘点盘点,做个阶段性总结。

首先统一一下战役名称:赤壁之战。

实际上这个名称是不确切的,好像应该称为荆州战役更贴近些,赤壁之战不过是以刘备为指挥员的一场遭遇战而已,后来关键的战斗发生在乌林,那场大火与赤壁也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后来的江陵、夷陵之战,应该算作这场战役的尾声部分,不过这个尾声也的确长了点,那就把它另算。由于一千八百年来赤壁之战这个名称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就还是把它称为赤壁之战吧。

对于战役的起止时间:结束时间当事各方无异议,都是截止于当年十二月。开始时间参战三方认识略有不同:魏书认为该从七月份开始征讨刘表算起;蜀书认为应从十月份刘备到了夏口,决定联合江东时算起;而吴书则支持了蜀书的意见,也认为应当从自己这败曹主力决定参战时开始。

请看各方总结:

一、曹操方:七月公征刘表,八月刘表病亡。九月公到新野,刘琮畏服归降。刘备逃窜夏口,我军胜利渡江。荆州人民新生,归降将士受奖。益州刘璋受役,江东孙权张狂。为备围攻合肥,救兵一到仓皇。赤壁战备不利,士卒逢疫死伤。烧舟乃引军还,刘备遂据荆襄。

二、孙权方:刘备军败欲渡江,正与鲁肃遇当阳。遂图共计抗曹兵,诸葛奉命到柴桑。诸公闻曹皆畏惧,中流砥柱有周郎。曹军虽众多疾病,难敌江东好儿郎。与备并力战赤壁,曹军败走逃仓皇。先锋黄盖献妙计,不怕铁锁连船舱,先锋巧施诈降计,数十火船冲过江。曹军烧溺死者众,兵退南郡魂魄丧,备与瑜等复共追,曹仁留守操远扬,公瑾程普战南郡,权攻合肥掠徐扬

三、刘备方:先主遣孔明,自结于孙权,孙权遣周瑜,水军助数万,并力战曹公,赤壁焚其船。刘孙水陆进,追到江陵边,北军多病死,曹公引军还。又征南四郡,一路凯歌旋。零陵收刘度,长沙降韩玄。武陵纳金旋,桂阳伏赵范。

以上各方的总结被告当然是经过加工过的,但味变药未变,各方之大意就是这些,不同点这里不再重复了,归纳一下共同点:曹军败了,也病了,也被火烧了;江东出兵了,是破曹的主力军,最后被黏在了江陵;刘备主动求援于孙权,一直在配合江东军作战,战果最为丰厚。

最后大家看第四份总结报告,笔者报告给各位读者上帝:

赤壁之战意义非凡,不仅是一个不可多得之以少胜多战例,关键是改变了历史进程,没有此战,中国的历史会是另一个模样。

对曹操来说,赤壁之战封了他戎马一生的顶峰,以后虽仍然战事频繁,胜多败少,但从此战后曹操从未再自称过拥有八十万大军;而且对孙刘两家的战事基本处于被动守势作战,曹操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的梦想基本破灭。

再具体点,曹操此战失利的原因极为简单:大意!

设想一下:只要不让黄盖给忽悠了,提前阻止他的所谓粮船接近水寨,那孙、刘联军有什么办法战胜连环战船?怎么赢得水战胜利?风向突然变化了还不注意防范,大意容易失火,何况有意放火?

至于别的因素,大多都是在扯淡,早打、晚打、先打谁、后打谁,其实都与胜负无关,要么不打了,大家从今和平共处,一心建设新中国,要么就痛快地开战,打利索点老百姓也能少摊点军费,不战不和就是在烧银子。

需要指明一点:如果按曹操方的战役起止时间算账,曹操还是大有收获的,不是弄到手了半个荆州吗?

孙权获得了长期的安定,掠走了半个江夏郡,又蚕食了荆州江南各郡的一些地盘,应该是收获颇丰,但摘桃子的工夫毕竟比刘备差远了,又凭空造了个潜在的强敌出来,算有得有失,收获大于损失吧。

刘备开始是准备拼上了,结果没用自己拼命,从近乎一无所有,到一举囊括半个民丰土肥的大州,简直是没用出工钱,雇了周瑜替自己卖命,刘备的确是做生意的高手!

关键是这等于打了点折扣地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策划的第一步,前景豁然开朗!而且刘备现在还没有满足,还正在给实现第二步创造条件:占领南郡,将自己的势力向益州逼近。

赤壁之战,不像《三国演义》那般描写的属于诸葛亮,也不像苏大居士《赤壁赋》中渲染的好像属于周瑜。

赤壁之战属于刘备。

至于风流潇洒的周郎?那就要看他在即将开始的江陵之战——具体一点是解围夷陵之战中的表现了。

分享到: